编者按:
清城区凤城街道以创新思路盘活闲置资产,通过“停车+商业”等微改造,实现便民增收与空间优化双赢。本期推出“产业兴城·蓄势赋能”栏目的第六期:盘活存量物业资产,焕发闲置空间“新生机”。
在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协同推进的过程中,凤城街道以资产盘活为重要抓手,通过让闲置资产“活”起来、低效资产“优”起来,提升了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
推进商业融合,实现便民增收双赢。凤城街道通过商业融合与资源盘活,多措并举缓解旧城停车难题并提升经济收益。一方面,积极推进竹仔园综合停车库建设,计划将旧松岗汽车客运站打造为六层“停车+商业”综合体。预计停车楼投入运营后,每年可带来约400万元租金收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旧城“边角料”地块,开发停车与充电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利用零散地块,建成13处充电站和停车场,涵盖133个电动汽车充电桩近550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以及928个汽车停车位。这些设施在方便居民的同时,每年可为街道物业公司带来约680万元收入,实现了民生需求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优化城市空间,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凤城街道坚持整合更新低效资源,优化城市空间,利用海境界旁、飞来湖小学东侧的闲置地打造星晴汇口袋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日常休闲与社交空间,并配套临时性商铺,每年约带来收益60万元。此外,东门塘区域通过设置集装箱商铺、滑板场、篮球场等,成为休闲文化新热点,每年增收近50万元。位于万达商圈对面的凤鸣清城场地则引入蟹宝王国项目,打造亲子游乐与科普研学空间,预计年增收40多万元,带动周边餐饮、文创产业协同发展。
改造后的公租房。 黄玉熹 摄
改造后的公租房。 黄玉熹 摄
改造老旧公租房,化包袱资产为“活水”。面对凤城街道部分老旧公租房闲置的问题,街道对其中的38处进行了系统修缮,通过优化结构、翻新外观、完善配套,显著提升了房屋的出租条件和周边环境。这些原本破旧的公租房焕然一新,转化为稳定的租赁资产,预计每年可产生约15万元收益,实现了闲置资源的有效转化。此外,朝阳里特色文化步行街的可移动箱体商铺年租金超300万元,公司自有及合作经营的闲置资产年收益也超过200万元。
东门塘可移动式商铺。潘瑶 摄
东门塘可移动式商铺。潘瑶 摄
凤城街道通过“微改革”模式,精准施策,以较小成本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难题,未来,凤城街道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探索资产运营管理的新路径,深化盘活工作,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民生需求与城市发展,让“资产增效、服务惠民、多方共赢”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潘瑶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