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返回加沙地带北部的家园 图/新华社
▲2025年10月11日,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返回加沙地带北部的家园 图/新华社
打了两年,造成几十万人伤亡,以及严重人道主义危机的加沙战争,终于迎来了停战。但停战来得仓促且根基不牢,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能和平多久,尚属未知。战火在加沙留下了一片残垣断壁,幸存的加沙人奄奄一息。涉事各方都说自己赢得了胜利,但胜利都经不起审视——战争将他们一同拖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局面,谁也没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2025年10月8日,在美国、埃及、卡塔尔和土耳其四国共同斡旋、牵线和担保下,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了期待已久的加沙停火协议。10日中午,协议正式生效,以色列军队开始从加沙撤军。10月13日,最后一批20名仍然活着的以色列人质获释;作为交换,以色列释放了近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
这一刻标志着,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从加沙越境发动针对以色列本土的武装袭击以来,持续两年、血腥残酷的加沙之战暂时告一段落。
▲2024年12月9日,在加沙地带加沙城,流离失所的孩子们在一处临时帐篷区玩耍 图/新华社
▲2024年12月9日,在加沙地带加沙城,流离失所的孩子们在一处临时帐篷区玩耍 图/新华社
两年血腥,告一段落
2023年10月7日,控制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等多个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突然越境对以色列境内的军、民目标发动袭击,造成以方至少1200人死亡,251名以色列人被劫为人质。
持强硬路线的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随即以“反恐”、“解救人质”为由,于10月28日正式发动对加沙的武装进攻。此后两年间,以军控制并摧毁了加沙境内大片军事和民用目标——但始终未能完全达成武力消灭哈马斯、解救全部人质的既定目标。
冲突爆发不久,国际社会便积极介入调停。以色列与哈马斯曾先后两次短暂停火,但收效甚微。其间,还曾发生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境内的哈马斯和谈代表团成员的恶性事件——卡塔尔还是以哈和谈的中间斡旋国。
随着加沙地区人道灾难的恶性膨胀,冲突各方逐渐意识到无法单纯通过武力达到目的。在内外压力日甚一日的促迫下,以哈双方开始落实停火协议。
这一协议在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所提“二十条初步计划”的基础上达成。尽管协议正式文本尚未完全公布,但已知内容包括停火、以色列“开始撤军”、释放以色列人质和巴勒斯坦囚犯、开放人道救援通道等。
截至目前,以色列军队已撤出加沙城大部分地区、南部城市汗尤尼斯和其他地区,但仍驻扎在南部城市拉法赫的大部分地区、加沙最北部的城镇,以及加沙与以色列边境沿线。
另一些各方普遍关注的问题尚不明朗:协议可能并不包括哈马斯全部解除武装的条款,但是否要求哈马斯放弃某些进攻性武器尚无定论。
至于加沙地区的日常运作,“二十条”提出设立名为“和平委员会”的国际机构治理加沙,该委员会将拥有最大权力,监督巴勒斯坦技术官僚的日常行政事务——特朗普还特地提出了负责人人选,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委员会还将发挥指挥加沙重建的主导作用,未来由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行使行政治理职能,在加沙部署一支由阿拉伯国家领导的国际安全部队,并与巴勒斯坦警察部队协同行动。以色列军队也将根据这些部队的部署撤离相关地区。
但这些条款有多少落实在协议文本中尚无定论,至少哈马斯至今仍坚持“加沙政府组成应由巴勒斯坦人自行协商”。
▲2025年10月13日,人们欢迎巴勒斯坦获释人员回到加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 图/视觉中国
▲2025年10月13日,人们欢迎巴勒斯坦获释人员回到加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 图/视觉中国
胜利者,失败者
耐人寻味的是,几乎所有直接相关方都在第一时间宣称自己是“胜利者”。
自重新上台以来一再主动介入加沙事务并屡屡以“加沙和平缔造者”自居的特朗普,迫不及待地亲自跑到以色列,并在以色列议会发表了与其一贯风格迥异的演讲:“天空平静,枪声沉寂,警笛声停息,太阳在终于恢复和平的圣地上冉冉升起,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漫长的噩梦已经结束了。”
协议确实是在一周前的“特朗普二十条”的基础上达成。不仅如此,通过一个月紧锣密鼓的协调,特朗普劝回了在2025年9月9日以色列空袭卡塔尔事件后怒而退出斡旋的卡塔尔和埃及,拉住了对停火谈判丧失信心的哈马斯,并在关键时刻向以色列施加压力,促使其在此前长期坚持的一些“红线”上做出让步或松动,最终达成了“促和”的阶段性目标。
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至少在最后协议的落实上做出了贡献,并达到一定的目的。这一“胜利”的含金量至少比其他同类所谓“胜利”——如“促成乌克兰和平”——要可靠得多。
然而,特朗普并未能借此重新赢得巴以和平进程的主导权。自2023年10月至2025年9月,美国对以色列的直接军事援助高达217亿美元,并为袒护以方付出了盟友反目、区域伙伴生隙等惨痛代价,却并未能换来其在中东霸权的巩固。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和特朗普又很难称得上“胜利者”。
▲2025年10月13日,以色列特拉维夫附近,美国总统特朗普(右)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中)在机场合影 图/视觉中国
▲2025年10月13日,以色列特拉维夫附近,美国总统特朗普(右)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中)在机场合影 图/视觉中国
以色列朝野也对协议的达成做出了一副庆祝胜利的姿态,以色列政府、军方围绕最后20名人质和28具人质遗体的移交大做文章,竭力渲染其“通过战争实现了目标”。
自对加沙发动地面战以来,不论对加沙、巴勒斯坦或周边其他国家境内目标的军事行动,以色列几乎都赢得了一边倒的战术胜利,攻城略地,斩将刈旗,而自身伤亡却不大。在美国的庇护下,以色列在加沙和国际舞台上有恃无恐,战场上能赢、调停国敢炸、“环保少女”照抓……从这个角度看,以色列“胜利者”的成色可谓十足。
但两年战争令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戛然而止,更令其在国际社会陷入空前孤立。直到最后一刻,以色列仍未能解救全部人质,远未能真正消灭哈马斯,占领并完全吞并加沙,“去人占地”的尝试终归泡影。在第95届联大会议上,多个欧洲的美国传统盟友和G7国家相继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最后,一贯对以色列无视“两国方案”听之任之的特朗普在屡屡碰壁后,还是在“二十条”中加入了“未来可考虑建立巴勒斯坦国”条款,从而标志着以色列抹杀巴勒斯坦建国正当性的努力归于失败。这些影响又切实地为以色列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
宣称自己胜利的还有“鼻青脸肿”的哈马斯:半岛电视台和路透社均报道称,10月10日协议生效当天,就有多达7000名哈马斯武装人员“转入地面”,堂而皇之地开进以色列军队人去楼空的各大定居点,一些刚被以色列释放的巴勒斯坦囚犯荷枪实弹,在加沙街头招摇过市,欢呼“胜利”。
尽管哈马斯几乎在每次武装冲突中都是输家,但他们还活着,武装未解除,最后一批人质也是有条件的交换……很多因素足以成为他们庆祝“胜利”的充分论据。
无论最终协议文本的内容和落实情况如何,未来的加沙都再难重现2007年以来哈马斯一统天下的局面。此外,国际社会同情巴勒斯坦、谴责以色列的呼声虽日渐高涨,但谴责恐怖主义的呼声并未随之减少。
绝大多数国家、国际组织和实体都小心翼翼地将“同情巴勒斯坦”与“同情哈马斯”区分开来,尽管认同“两国方案”者越来越多,但哈马斯在未来“巴勒斯坦国”建国蓝图上的存在感却有下降之虞。从这个角度讲,哈马斯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而对于214.2万加沙人来说,胜利和失败的话术在现实面前都显得虚无缥缈。
两年加沙战争造成至少67869名巴勒斯坦人在加沙被以色列杀害,其中儿童20179人,受伤人数至少有170105人。
自2025年5月27日起,在加沙因粮食短缺而死亡的巴勒斯坦人多达2615人,上百万加沙人逃离家园,其中一些人经历过多次流离失所。
加沙大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被毁,全境建筑损毁率高达78%,全境36家医院仅有14家尚能勉强或部分运营。
自2023年10月7日以来,在加沙地带因以色列袭击遇害的媒体工作者多达197人、援助人员565人,被哈马斯袭击遇害的媒体工作者2人。
此外,在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等加沙以外地区,被以色列军队、定居者、平民杀害的巴勒斯坦人达1008人。
尽管战争暂时结束,但失去的一切都如流水落花,再不复返。
战争结束之后
加沙停火协议已生效。然而,在两年战争的摧残下,气氛一片悲观。
在加沙和巴勒斯坦,绝望和无助感弥漫,许多人认为未来无望,“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随着停火协议的生效,援助组织表示,他们正努力尽可能扩大救援规模,以减轻人道主义灾难的影响,帮助人们重建支离破碎的生活。
尽管以色列根据协议将不再限制人道救援的进入,但重建和恢复注定艰难且缓慢,不少人对停火能否持续也持高度怀疑态度——因为内塔尼亚胡实际上从未松口,而他的“要价”包括彻底消灭哈马斯甚至吞并加沙、抹杀巴勒斯坦建国主张的正当性等,又是任何巴勒斯坦对手注定不可能接受的。即便此次战争真的结束,酿成战火的火种却并未熄灭。
促成协议的重要国际调停人、卡塔尔首相阿勒萨尼承认,促成加沙停火协议达成的调解员决定,推迟就哈马斯武器库等更棘手的问题进行谈判,因为“交战各方尚未准备好达成全面协议”。这意味着各方在急于停战的情况下选择搁置、推迟并绕开了一些最棘手的难题,包括哈马斯的重武器何去何从、加沙战后的治理模式等。
10月10日,阿勒萨尼在巴黎坦承,“如果我们进行全面谈判,就不会取得这些成果”——而每一个这样被搁置、推迟、绕开的最棘手问题,都随时随地可能再一次让以巴双方擦枪走火。
▲2025年10月13日,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峰会,聚焦加沙地带停火第一阶段。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埃及总统塞西、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萨尼(前排从左至右)在峰会上合影 图/视觉中国
▲2025年10月13日,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峰会,聚焦加沙地带停火第一阶段。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埃及总统塞西、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萨尼(前排从左至右)在峰会上合影 图/视觉中国
在停战后,美国和以色列如何进行国际危机公关,以修补严重受损的国际形象,也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而“两国方案”和“巴勒斯坦国问题”不论如何取舍,都注定荆棘丛生、危机四伏。
协议的落实、以色列的开始撤军和哈马斯的严重削弱,导致加沙战后的行政治理和治安局面错综复杂。
有消息称,停火刚刚生效,加沙市中心就爆发了以哈马斯武装为一方、当地部族多格穆什家族为另一方的激烈火并。除此以外,由塔拉宾贝都因人沙巴布领导的“人民力量”、另一个“地头蛇”马吉达家族成员阿斯塔尔领导的“反恐打击部队”等,也在加沙各地与哈马斯武装争夺地盘。
这些“地头蛇”中有的也曾参与“10·7”越境袭击,并激烈反对哈马斯与以色列媾和。据当地消息称,他们中又不乏以色列“卧底”和“暗钩”的嫌疑者。如多格穆什日前就曾“说漏嘴”,称以色列曾联系他,希望他负责以色列撤军后加沙城的善后,他同时宣称自己“大义凛然地拒绝了”。
阿斯塔尔的“反恐打击部队”自2024年9月起就曾多次与哈马斯武装激烈交锋,并被哈马斯指责为“以色列卧底”,其宣称要在加沙成为哈马斯的替代者。
一些熟悉当地情况的分析家指出,以色列军情部门确实曾资助和煽动某些“卧底团体”,甚至利用其对以色列目标进行“恐怖袭击”,从而为自己扩大军事行动寻找口实。一旦以方有人唯恐和平、停火触及其切身利益,试图通过这类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手段重新挑起战祸,那么加沙乃至整个巴以和中东局势将再陷万劫不复之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