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
水系众多,河网密布
作为岭南经济重镇
曾经因为早年的粗放式发展
内河涌水体发黑发臭
城乡内涝严重
2016年、2018年、2021年三次
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点名批评
2021年10月
中山市直面问题、铁腕治水
污涝同治、全域共治
动员全市上下力量
打响了治水攻坚战
重塑城市竞争力
如今
中山市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河涌
亲水乐水的城乡风貌跃然眼前
连续两年省河长制工作考核
评为“优秀”等次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时隔多年再次参加龙舟赛,52岁的陈康照古铜色面庞笑纹舒展:“一河两岸环境和水质好太多了!” 记者 滕红真 摄
“河长领治”+“大兵团作战”
作为制造业名城、“广东四小虎”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中山在粗放式发展中
积累了大量水生态历史欠账
与此同时
中山河网密度大
178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有1041条河涌
地处珠江入海口,外江水受海水顶托
加之河网坡度高程差不到两米
河水一边流速缓慢
一边又被顶了回来
这样的水,该如何治?
市委、市政府深刻洞察
破局关键在于机制创新
以“河长领治”发挥“头雁”作用
全市创新构建“河长+治水”工作体系
党政主要领导坚决扛起治水责任
打破“九龙治水”
高标准成立水污染治理指挥部——
市委书记、市长任双总指挥
高频次研究、随机“突袭”
市水务局工作专班
承担全市80%的河涌治理任务
水务人勇当排头兵
与住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
多部门联动作战
坚持“一盘棋”统筹
建立市镇一体共担主体责任机制——
23个镇街均成立流域治水专班
由各镇街书记担任流域长
镇长和市直相关部门领导担任副流域长
实现市镇高效联动、跨镇流域共治
以河长为“中枢指挥官”
市、镇、村三级联动
整合跨部门各镇街资源
健全由水到岸的全覆盖网格化巡查体系……
中山掀起一场
全流域、全系统、全民性的治水攻坚战
源头根治+系统思维
围绕“控源截污”核心目标
全市摸清1041条河涌污染底数
同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治水+低效工业园改造”深度捆绑
整治岸线,清除“四乱”
建设管网,提升配套
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7万亩
一体化推进清淤、治水、生态修复
废弃坑塘蝶变为亲水公园
坚持“城乡一体、厂网一体、
雨污一体、供排一体”
搭建从城到乡、从建到管、
从雨到污、从供到排
全链条治水体系
实施“一流域一策”“一河一策”
全面推动管网畅通、河清岸通、水系连通
系统治水
为工业城市破解生态困局提供样本
南朗生态补水湿地从废弃坑塘蝶变为亲水公园 记者 滕红真 摄
三年来全市织就污水管网
超6450公里
106条主干河涌基本消除劣Ⅴ类水
清理涉河乱占159.39万平方米
清拆违法构筑物71.67万平方米
水塘河道清淤总量位于全省前列
污涝同治+水系连通
丰水期内涝频发
枯水期咸潮上溯
多处河涌“血脉梗阻”
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矛盾长期交织
困局重重,出路究竟在哪儿?
中山重新审视人与水、水与城的关系
跳出“就涝治涝、就污治污”的窠臼
提出“污涝同治”理念
将传统防洪理念升级为
“防洪、治污、生态、供水”系统治理
重构水网格局
中山市以前山河流域整治为试点
一套“上截、中疏、下排、外挡”的
治理体系逐渐清晰
在上游
通过新建截洪沟、调蓄湖等拦截山洪
在中游
整治岐江河等300多条河道
提升行泄能力
在下游
新建排水泵站,提高抽排能力
在沿海
推进13座水闸工程建设
构建咸潮防御体系
横栏镇九顷泵站 记者 田慧莹 摄
通过调度水利工程
开展生态补水、海绵城市建设
实现“水系连通、江库互补”
提升活水循环动力
减少内河涌污染
让每一条河涌成为会呼吸的“城市血管”
全市近三年来
完成水利工程建设项目75宗
新建、改扩建外排泵站14座
排水能力增加48.99立方米每秒
在册内涝积水点整治已超过80%
西江碧道横栏段标志性节点——西江花洲公园 记者 岳虹 摄
如今
中山以千涌碧水为依托培育
“水+农业”“水+工业”“水+体育”
“水+交通”“水+文旅”
等水经济业态
规模已突破500亿元
按照中山市水经济发展目标
展望2035年将实现1500亿元
重获千条碧涌的中山市
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发展新坐标
素材来源:中国水事,中山水务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