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窦州古城重焕新生,粤西“八坊”再现唐宋遗韵

茂名发布 2025-07-12 15:10

红墙绿瓦的文明门下,斑驳的石板路蜿蜒伸向历史深处,这座始建于公元621年的古城,正从斑驳的岁月中苏醒。

文明门“红楼”(邱任 摄)

清晨的薄雾中,文明门“红楼”的轮廓渐渐清晰——这座30多米高的仿宫殿楼台式建筑,红墙绿瓦,飞檐翘角,鼓磴式柱础和抬梁式屋架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几位老者坐在门楼下,目光穿过拱门,望向棂星门和大成殿的方向。

文明门“红楼”(邱任 摄)

“小时候我们就在这些书院里读书识字,”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轻抚着门楼的砖墙,“那时不知道,我们每天走过的路,都是唐朝人走过的。”

岭南遗珠,千年窦州的前世今生

在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一片占地仅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窦州古城已静静矗立了1400余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这座古城初建时,便注定成为粤西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古城得名于一个自然奇观——镇隆东江、西江交汇处的罗窦洞。《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县南一里有罗窦洞,长石贯岸,秋冬潦尽,水石下窦出”。秋冬水位下降时,水石从洞中流出,古人便以“窦”字赋予此地灵动的生命意象。

从唐代州府到宋元县治,窦州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437年的州郡印记。公元634年,南扶州改称窦州;1071年,宋熙宁四年废窦州改设信宜县。直至1952年,这里始终是粤西南地区的行政中心,承载着粤桂边境的文化记忆。

信宜县人民政府旧址(邱任 摄)

古城布局暗含宇宙玄机。最新考古研究表明,窦州古城的中轴线与地理子午线(真子午线)精确重合,误差不超过0.5度,这一发现证实了古城"中轴五行八卦"规划体系的存在。中轴线上,圣殿、棂星门、文明门、文笔塔依次排列;五大城门与八座牌坊构成五行八卦之势。古城规划将天文地理与人文建筑完美融合,展现出古人非凡的智慧。

窦州古城中轴线(邱任 摄)

书院林立,岭南文脉的治学中心

走进窦州古城,最震撼的莫过于那绵延成片的古书院群。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城内曾聚集19所书院(现存13所)、12间公祠(现存7间)、7间公馆(现存2间),以及文明门(红楼)、学宫(大洪国王宫旧址)等一批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形成了岭南地区罕见的古建筑群落。

学宫及周边书院(邱任 摄)

这些书院以学宫为中心,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古城各处。从明代的窦江书院、观化书院、观川书院,到清代的凤岗书院、同春书院、养正书院,再到民国的简斋书院、藜照书院,每一块砖石都浸染着书香墨韵。

教育成就令人惊叹。据考证,仅明清两代,窦州就培养出进士10人、举人70人、贡生343人。其中李宜昌、李宜相“兄弟同榜进士”的佳话,堪比北宋文豪苏轼、苏辙兄弟的科举传奇。

在起凤书院斑驳的墙壁上,仍能看到“为生童治学之所”的痕迹。这座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的书院,设有廊庑号舍作为考试取士之地,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考棚”。

起凤书院( 邱任 摄)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偏远古城竟开创了女子教育先河。1930年,信宜县女子师范学校在此创办,成为当时岭南地区少有的女子教育机构。一墙之隔,便是曾经的大洪国王宫,文脉与革命精神在此奇妙交融。

县立师范学校(邱任摄)

镇隆小学(邱任摄)

红墙见证,大洪国王宫的风云岁月

在古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学宫大成殿巍然矗立——面宽15米,进深14米,八条大铁梭木圆柱犹如生铁浇铸般撑起庞大的抬梁屋架。这座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的建筑群,却在19世纪中叶成为一场农民革命的中心。

学宫大成殿(邱任 摄)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广东天地会首领陈金釭率义军攻占信宜县城,建立大洪国,自封南兴王。学宫一夜之间变为王府,成为粤西农民反清斗争的重要据点。

“陈金釭无惧清军围剿宁死不降,最终被叛将杀害于学宫内。”当地文史专家讲述着这段悲壮历史。大洪国政权叱咤风云达两年七个月之久,在广东近代农民革命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这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仍保存着大成殿、东西廊、棂星门等建筑,见证着当年的风云激荡。

古今交融,千年古城的重生之路

穿过文明门拱门,历史与现实在此奇妙交融。开越大夫祠(陆贾书院)拱门顶上“公安局”三个字赫然在目;简斋书院门牌上民国广东省主席胡汉民的题字依然遒劲有力;而岳耀书院则呈现出西式洋楼与清式建筑的完美融合。

陆贾书院(邱任 摄)

岳耀书院(邱任 摄)

保护与开发如何平衡,是古城面临的现实课题。2014年10月,八坊村获批成为广东省首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单位,开启系统性保护工程。目前已对红楼、文昌宫、起凤书院等50多个景点进行重点修复,实现“点上出彩,沿线美丽”的建设成效。

文昌宫(邱任 摄)

2020年8月20日,窦州古城迎来重要里程碑——成功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既是对保护工作的肯定,也为未来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2024年暑假,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青烨忻语实践团”深入古城调研,发现大洪国王府等文保单位存在牌坊墙体受损、人流量少等问题。他们与当地政府共商对策,计划推出文创明信片、手绘地图等产品,活化利用文物资源。

古城代运营方负责人透露了“两步走”发展战略:先以“走进来”为主,植入多样化新业态;再推动古城“走出去”,建立国学教育实践基地。这一规划既尊重历史,又着眼未来。

圣域门(邱任 摄)

活态传承,多元文化的共生画卷

漫步古城小巷,多元文化在时光中沉淀融合。作为俚、僚、汉等多民族交融之地,窦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年例巡游、飘色表演、木偶戏、采茶歌舞、六双花灯、游神活动,无不展现着鲜活的文化传承。

其中,镇隆飘色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节庆时分,孩子们身着戏服,立于精心设计的“色板”上,组成一个个悬浮空中的戏剧场景,巡游队伍穿行于古城街巷,演绎着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飘色巡游(邱任 摄)

在古城文明广场西侧,“食回惯”小店的粉皮散发着米香。这种信宜特色美食粉薄细韧、软滑爽口,承载着当地人最质朴的味觉记忆。一位店主边切粉边笑言:“我们信宜人能把一样的米做出百样粉皮,养出百样人才。”

暮色渐染,文明门“红楼”的剪影在夕阳中缓缓延伸。三五孩童背着书包,雀跃着跑过学宫门前斑驳的石阶,银铃般的笑声在青砖黛瓦的巷弄间流转。为活化历史建筑,当地政府正将各书院打造为农家讲堂、图书阅览室、农技培训中心等公共空间,让古老书院在新时代延续育人使命。同时,依托“锦江画廊”古驿道文化线路,将古城与周边自然景观串联成珠。

文明门“红楼”(邱任 摄)

古城保护者既需要修复红墙绿瓦的学宫,又要在书院群中植入现代文旅业态。随着文创明信片和手绘地图即将面世,这座千年古城的故事将被更多人所知晓。

夜幕降临,古巷的灯笼次第亮起,古城的轮廓在夜色中渐次清晰,仿佛一幅正在苏醒的岭南历史画卷。

古巷(邱任 摄)


茂名发布编辑部

编辑:朱昭君 实习生 成泰戈

初审:钟镇聪

审核:柯柱基

来源:茂名社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