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三年考”,阳江何以“破茧成蝶”?|三年初见成效·阳江争做典型①

作者 张嘉元 2025-07-16 08:00

今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

站在重大节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向西延伸第一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重要增长极,阳江当有何为?

在不久前召开的2025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会上,通报了2024年度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考核评价结果,阳江市获评“良好”等次。

乘势而上,在“百千万工程”中“破茧成蝶”。上月底召开的2025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会,再次吹响了阳江坚决打赢“三年初见成效”集中攻坚战的冲锋号角——

以“提升落实年”为工作主线,以“百千万工程”为主牵引,锚定“争做典型”目标不动摇,全力以赴抢时间、抓进度、求实效,举全市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坚决打赢“三年初见成效”集中攻坚战,并主动向“五年显著变化”目标挺进,奋力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走在前列、争做典型。

产业赋能让县域经济“强筋健骨”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增强产业发展接续性和竞争力,阳江有哪些良策妙计?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第一步。

今年5月,作为汇聚智慧、开拓市场、深化合作的品牌盛会,海陵岛国际风能大会再次召开,200余家知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技术创新、模式变革等多个维度,为阳江海上风电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阳江海上风能资源‘天赋异禀’,发展绿能产业大有可为”“阳江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对于阳江绿能产业发展成果,专家学者们不吝赞美之词。

海是阳江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资源。近年来,阳江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海上新广东”战略部署,围绕擦亮“蓝色海洋名片”,正锚定“更好承接大湾区辐射、打造西海岸重要支点”的战略定位全面发力,海洋生产总值以7.0%的增速跃升至526.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向海而兴,“绿能之都”锋芒尽显。

百米高的白色“风车森林”在阳江外海日夜旋转,巨型风机叶片在临港产业园道路旁列队如龙,深海网箱中鱼群翻涌如银梭织锦——阳江,这座坐拥全省第二大海域、第四长海岸线的活力之城,正以“向海图强”的磅礴气魄,绘出一幅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壮阔图景。

铸成一链生,引得百企来。

青洲、帆石、三山岛三大海上风电集群矗立南海,600万千瓦已并网装机点亮大湾区万家灯火,700万千瓦在建规模领跑全国。风电“引擎”轰鸣,带动海工装备全链崛起。38个总投资超400亿元的项目扎堆聚集,铸就国内规模最大、集中度最高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阳江造”风机远渡重洋,畅销东南亚与欧洲。

阳江乘势而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今年1—5月全市签约协议项目60个,总投资330.24亿元,同比增长326%,增速排全省第一。

栽好“梧桐树”,方能吸引“凤凰”来。

阳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构建“机场+双高铁+高快速路网+亿吨大港”的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阳江机场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广湛高铁阳江段建设快马加鞭,“五横五纵”高快速路网持续织密。阳江港加速扩能升级,深化与广州等大港的“组合港”联动,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立足如此禀赋,阳江正华丽转身,登上产业新高度。今年上半年,阳江13个产业上榜广东省县域特色产业目录,阳东五金刀剪产业带入选省“跨境电商+产业带”试点,阳西绿色食品产业园区落户调味品总产能超400万吨,占全国五分之一。空铁新城、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商业航天创新发射中心等重点项目协调推进,绿能示范产业园成为首个全国、全省绿电直供、绿电认证试点——阳江正以全域之力、全链之智、全要素之融,奏响融湾入圈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城乡提质绘就“各美其美”新画卷

走进阳西县沙扒美丽圩镇入口,以蓝色为主基调,搭配海洋文化、海上风电等元素的沙扒镇标,彰显这座滨海旅游小镇的独特魅力,让每一名经过此地的游客,都被唤起十足的期待。

沙扒镇美丽圩镇客厅,也是阳江市第一个建成的美丽圩镇客厅,这里原本是一处废旧厂房,改造后充分融合“电商+直播”新业态,打造成“线下会客”“线上聚客”于一体的美丽圩镇客厅。

“现在沙扒的人气很旺,我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正在直播带货家乡海鲜的抖音网红达人“沙扒湾前记”,还在这里经营着饭店、民宿等生意,说起这里的变化,他不禁连连称赞。

这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变化正在漠阳大地的各个角落发生。

阳江坚持分类施策,“一镇一策”推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中心镇瞄准小城市标准建设,专业镇着力提高主导产业集聚度、含新量,特色镇则充分挖掘利用自身独特资源,不断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打造完善的服务圈、兴旺的商业圈和便捷的生活圈。

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是漠阳儿女对乡村生活的美好期许。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阳江全面铺开美丽圩镇、和美乡村建设,擦亮乡镇人居环境底色,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成色,各地各部门用“绣花功夫”,描绘出镇村的多彩颜色——

在江城区埠场镇那蓬村,游人在“网红”异木棉树下“打卡”,欣赏如画的田园风光,在关山月故居感受浓厚的人文气息。

在阳东区东平镇“粉色网红路”,民宿风情街、飞鹅岭公园、渔家风情街等景点“串珠成链”,让游人饱览山海风光。

在阳春市春湾镇中山公园,健身、散步的居民仰头就能看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通天蜡烛”,诗和远方就在眼前。

在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游客登上红林鹭影观景平台,将万亩红树林尽收眼底;走进蚝情馆,感受万千“蚝”情。

放眼阳江,风貌提升绝非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对乡土记忆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差异美学”避免了“千镇一面”,让城乡既能承载现代生活需求,又能唤醒文化认同。

从去年8月起,阳江组织开展“绿美阳江、宜居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结合农村生活污水供排一体化建设等工作,全覆盖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圩镇“六乱”整治,统筹开展危破房整治和城乡绿化美化,推动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实现“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目标。

在城乡风貌提升的赛道上,阳江正跑出新的精彩。

今年以来,随着“20+20+2”风貌提升攻坚行动的冲锋号嘹亮响起,一场关乎城乡颜值的“美丽革命”正在漠阳大地火热上演。

建设者们争分夺秒,誓要在8月底前交出两份亮眼“成绩单”:让20条原有的风貌示范带焕发新光彩,让20条新建风貌示范带惊艳亮相。与此同时,“一区一带”重点项目建设的战鼓擂得更响,通过风貌提升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双轮驱动”,阳江正精心雕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崭新范例,让每一处风景都诉说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在阳江的城乡发展蓝图中,“一区一带”项目犹如两颗孕育中的璀璨明珠,即将焕发出夺目光彩。

所谓“一区”,是指西海岸滨海风光示范区。其宛如一条镶嵌在南海之滨的“蓝色丝带”,依托46公里滨海旅游公路这条“珍珠链”,串联起金色沙滩、碧海蓝天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通过打造“高铁+高速+滨海公路”的立体交通“快车道”,这里将成为吸引八方游客的“磁力场”,让海洋经济与临港产业奏响“协奏曲”。

“一带”则是指漠阳山水画廊示范带。在这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中,喀斯特地貌的奇峰异石与漠阳江的碧波清流相映成趣。在这里,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共舞”,搭建起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打造令世界瞩目的文旅“新地标”。

“‘一区一带’是阳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阳江市城镇建设专班相关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表示。目前,规划设计团队已为阳江描绘出发展蓝图,“一区一带”的宏伟设计已跃然纸上。

在阳江各县(市、区),一张张规划图纸正转化为一处处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量身定制建设方案,精心谋划项目库,一场场高规格专题现场会接连召开——西海岸滨海风光示范区专题现场会吹响了向海图强的集结号,山水画廊示范带专题现场会擂响了绿色发展的战鼓。

这声声号角,阳江“一区一带”建设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一幅城乡融合的壮美画卷正在漠阳大地徐徐展开。

改革破冰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百千万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轻轻松松、一蹴而就,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硬骨头”。

铺展阳江地图,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各处,交织成网。然而农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等诸多现实问题,成为城乡融合的枷锁。

面对堵点难点,阳江如何破局?

在阳春市松柏镇横岗村委会新屋村,一块沉寂多年的集体荒地焕发新生——阳春市首个点状供地项目在此落地生根,坐拥9000多平方米厂房的农产品物流园拔地而起。

项目负责人林鹏兴奋地讲述着点状供地带来的转机,当发现项目符合点状供地条件时,他就像找到了打开返乡创业之门的金钥匙。随后,他积极与镇、村以及相关部门对接,以项目精准拿地,解决了返乡投资创业“用地难”的问题。这一创新实践,在去年入选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阳江还在土地整治领域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巧用耕地占补平衡“调节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金钥匙”等政策,将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三大工程“一盘棋”推进,进一步明晰社会投资和效益回报模式,阳江正构建起“以地生财、以财促地”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最大价值。

“城”与“乡”的“破冰之旅”,还需要深层次、多领域的改革创新,带领阳江走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康庄大道。

瞄准这一关键环节,阳江抓住县镇管理体制改革“牛鼻子”,扁平化管理试点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在第一、第二批典型镇和中心镇全面铺开。

创新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联农带农机制如同一条金丝带,将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紧密相连;“土地信用中心”滋润着农村发展的沃土;“股份田”模式让沉睡的土地资源焕发新生,农民摇身变成“分红股东”;农业生产大托管成为现代农业的“新引擎”。

在“百千万工程”的东风下,阳江的农村改革结出累累硕果,村集体经济焕发勃勃生机,农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百千万工程”破解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阳江正以此为利斧,劈开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无形藩篱。

一组亮眼的数据见证着这场深刻的变革:今年一季度,阳江农村居民的钱袋子又鼓了几分——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24元,5.5%的增速跑赢城镇居民1.5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的“剪刀差”正在逐步收拢。

更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阳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大关,昔日的“空壳村”如今都端上了“金饭碗”。

改革不断向深水区、关键领域迈进,释放出城乡协调发展的活力,也让阳江的“城与乡”携手迈向美好的未来。

在医疗领域,打造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验田”,让优质医疗资源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乡村;在教育战线,推动城乡教共体“全域开花”,实现镇街全覆盖,让知识的种子在漠阳大地生根发芽。更有体育赋能、中医药助力等创新举措,如一支支生花妙笔,描绘出“城与乡”携手共进的动人画卷。这些饱含温度的民生工程,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让强县富民兴村的梦想照进现实。

在新型城镇化试点金融专项行动中,阳江通过锻造县域国企“强引擎”,推动供销社、合作社、村集体“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实现市场化转型。更以金融创新为笔,描绘发展蓝图——探索创新运用资产证券化、产权交易、股权合作等多种金融工具,撬动各类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将目光投向县镇村,引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滋润着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阳江还在持续探索更多将“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的路径办法,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发展强镇富村公司等经营主体,引育专业运营团队和人才,以运营理念推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和农民收入增长。

城是乡的叶,乡是城的根。根深叶茂的阳江,区域协调发展图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壮大。

协同发力共绘“百千万”同心圆

“早两年我来这里时,还不是这番模样。”让游客黄先生感慨“差点认不出来”的,正是阳西县新墟镇东水村。而这个村庄的变化,离不开一支队伍的帮扶。

近年来,珠海对口帮扶协作阳江指挥部驻阳西工作队帮扶东水村打造了东水竹里旅居项目,帮助当地村民建起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该项目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000人次,最高峰超5000人次。自5月1日试营业至今,项目营业额近30万元,其中东水村集体占股90%。

聚合力贵在齐心,谋发展重在落实。

今年1—4月,我省最大的“反向飞地”——珠海—阳江合作园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8.91亿元,同比增长28.4%。“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企业发展新起点,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里的无限潜力。”深圳波赛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智忠坚信,园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良好的营商环境,将为企业的未来提供有力保障。

致力于“全市一盘棋”的阳江,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究竟是如何凝聚起齐抓共促的强大合力?

近日,央企与阳江携手共绘的滨海画卷,已在各县(市、区)落笔。西海岸滨海风光示范区(阳西段)D6风貌带项目建设正全速推进,这条串联溪头、上洋、沙扒三镇的“珍珠链”,预计8月底惊艳亮相。

这一项目的火热推进,正是央地合作的生动缩影。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众多央企以“国家队”的担当与阳江“双向奔赴”,创新“公益+微利”合作模式,为县镇村建设装上“涡轮增压”。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范式,正在漠阳大地绽放出共赢之花。

目前,阳江入选省“百千万工程”第三批典型镇培育名单的17个镇,已全部纳入重点建筑业央企助力名单,与13家央企对接助力,将在8月底前全部达到美丽圩镇“1+4+7+9+N”标准。

央企带头、国企跟进、民企参与,阳江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干事景象。

“收鱼咯!”近日,阳江市大镬岛深水网箱养殖基地的海上养殖合作项目首批渔获满舱,将通过环环相扣的运输链条,销往粤港澳大湾区。这标志着阳江市首次“国企+民企”深水网箱养殖合作成功,预计今年产量达2200吨,产值超7000万元。

“国企+民企”共建蓝色粮仓,是阳江利用“补改投”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海洋牧场建设的生动实践。在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上,阳江按照“五筹集一奖补”的工作思路,以2亿元市级专项引导资金为杠杆,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资源投入。同时,进一步激发企业力量,加快完善微利项目库和公益项目库,支持重点建筑业央企加快打造连线连片精品带。央企、国企、民企携手共进,力争接下来带动超300亿元的投资热潮涌入县镇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更是为“百千万工程”吹响了全面冲锋的号角。

7月1日,阳东区新洲镇表竹村迎来特殊时刻——青少年军事拓展培训基地在嘹亮的军号声中正式开营。作为该区“百社联百村”行动结出的第一颗硕果,这个充满红色基因的研学基地一经亮相,就点燃了一众青少年的热血激情。

在省民政厅“百社联百村”行动的春风化雨下,漠阳大地上演着“社村联姻”的生动故事。近年来,阳江积极对接各级社会组织及所属会员企业,参与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和产业发展。表竹村红色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则是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发挥当地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引入社会企业建设运营,培育特色文旅产业的生动实践。

在阳江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热潮中,高校“智囊团”也未曾缺席。

阳江依托“双百行动”,精准对接“县域所需”与“高校所能”,架起了一座连接高校智慧与县域教育的彩虹桥。“助力阳江教育高质量发展,我校责无旁贷。”去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西教育集团成立,成为省内首个“双百行动”乡村教育集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马卫华表示,他们正在这片热土上探索着协同育人新路径,让优质教育的阳光照耀每个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当前,阳江已形成市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企业积极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群众发挥主人翁作用的工作格局。改革东风劲吹,开放活水奔涌,创新火花迸发,三大引擎同频共振,为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强劲动能。

手记

要走在前做典型

需敢攻坚乘势上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阳江这座滨海城市以“向海图强”的魄力和“绣花功夫”的细致,让县镇村发生美丽蝶变,让富民兴村的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其实践经验值得深入思考——

产业引领是关键突破口。阳江立足海洋资源优势,打造风电全产业链和现代化海洋牧场,实现了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这种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阳江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认同是精神纽带。在推进风貌提升过程中,阳江注重保护乡土记忆,避免“千镇一面”。无论是东平的渔家风情,还是程村的蚝文化,都成为连接城乡的情感纽带。这种对地方特色的尊重和传承,让现代化进程既有发展的高度,也有文化的温度。

城乡融合需双向赋能。阳江的实践表明,城乡协调发展不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而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要素双向流动。从“土地信用中心”到“股份田”模式,从县域医共体到城乡教共体,阳江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在逐步拆除城乡之间的制度藩篱,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共建共享是持久动力。阳江充分发挥“党政企社民”五方联动效应,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珠海对口帮扶的东水竹里旅居项目、央企助力的“一区一带”建设、“百社联百村”行动等创新实践,展现了多方协作的巨大潜力。这种共建共享机制,既凝聚了发展共识,也激发了内生动力。

逐浪潮头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方。

要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其难度并不小。阳江清楚地认识到,当下的工作标准以及探索创新力度,仍有提升空间,取得突破性标志性成果的数量及质量有待加强,还需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阳江敢于直面问题、正视差距,坚决摒弃“差不多”“怕啃硬骨头”的心态,正进一步理清当前最需要突破的重点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实将问题整改转化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强大动力。主动学习借鉴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全面提升抓工作落实的质量和效能,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任重千钧,唯有担当。阳江深知,如果要“争做典型”,只瞄准完成三年初见成效这个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照“五年显著变化”的标准真抓实干,才有可能走在前、“当典型”。

当前,阳江正瞄准新的高度奋勇攀登,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把宏伟目标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只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阳江必将不断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在广东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策划:杨世华 施沈成

统筹:黄韬炜

撰文:张嘉元

图片:梁文栋 任浩沿 阳江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钟烜新 李卓
校对 蒙骏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