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广东清远英德市大湾镇,北江支流连江干流上,国家“两重”建设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黄茅峡水库正式动工。这座总投资135亿元、总库容5.62亿立方米的“防洪重器”,将以“峡之大者”的格局,为粤港澳大湾区筑牢水安全屏障,为区域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补上北江百年防洪短板
北江作为珠江第二大水系,近年洪灾频发,特别是2022年6月和2024年4月三年内发生了2次特大洪水,清远、韶关等地受灾,防洪体系的核心短板浮出水面:作为北江最大支流的连江,目前仍缺乏控制性工程,已成为防洪体系最突出短板,不能满足大湾区的安全需求。
黄茅峡水库的诞生,直指这一“咽喉要冲”。其5.47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占库容总量97%)可拦蓄连江洪峰,提升连江中下游大湾、连江口、浛洸等乡镇防洪能力;预计可以削减石角水文站洪峰流量1000—1600立方米每秒,降低广州、佛山防洪压力,减少飞来峡库区内的临时滞洪区启用概率。
至此,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终于拼上“关键拼图”,大湾区城市群有了抵御特大洪灾的坚实盾牌。
多维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黄茅峡的“大”,更在于其超越单一防洪功能的综合效益,工程以防洪为主,结合航运,兼顾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是名副其实的“综合性民生工程”。
绿色能源动脉:50兆瓦水电站年均发电1亿多千瓦时,为粤北清洁能源矩阵再添一环。
黄金水道升级:同步建设Ⅳ级航道,500吨级船舶通航能力延伸至连江腹地,激活沿线物流经济。
农业命脉夯实:可为规划建设的连江英德大型灌区提供12.04万亩的灌溉水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这一多目标协同设计,将工程效益辐射至能源转型、乡村振兴、交通优化等领域,成为北江中下游区域发展的“造血工程”。
生态与民生的双赢创新
面对大型水库的生态隐忧与移民难题,黄茅峡水利枢纽工程通过创新机制与科学规划,在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中也将实现多维突破。
土地集约化:通过“抬田”措施减少征地上万亩,节约成本约50亿元,既保障耕地资源又降低工程投资压力,开创生态友好型水利建设新模式。
安置人性化:建立“永久搬迁+临时避洪”双重机制,对20年特定洪水线以下居民永久安置,线上设置临时避洪方案,兼顾安全与权益;
生态景观化:规划绿美人居示范点,将水利设施与乡村景观融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些举措标志着水利工程从“人水相争”走向“人水和谐”,为全国大型水库建设树立新标杆。
江河安澜的“大者”担当
黄茅峡水库,是一项利在千秋、造福群众的民心工程,它的动工建设,体现广东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峡之大者,为国为民。”黄茅峡水库以5.62亿立方米的胸怀,纳洪波、溉良田、通舟楫、馈光明,其价值远超一座大坝的物理高度。它凝聚着应对汹涌洪水的智慧,彰显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远见,更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的时代课题。待2030年告竣,黄茅峡水库必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江河安澜的定海神针,见证人水共生的岭南新篇。
撰文:陈立楷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