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郑屋村,千米绿色长廊道蜿蜒曲折,黄花风铃木随风轻曳,九曲桥上孩童嬉戏,村中农耕文化展览馆的蓑衣水车静述着七百载江海往事,百年古榕下老人笑谈声与远处文化广场的锣鼓声交织,绘就了一幅“古村新生”的画卷。
姚瑶 摄
如今的郑屋村
环境优美、乡风文明
充满生机活力
是吴川市“百千万工程”初见成效的生动写照
不久前
郑屋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称号
“污水荒地”变身“绿美客厅”
站在郑屋村东环荷影生态公园的观景台上,荷香随风拂面,九曲桥下游鱼成群,昔日的荒废水塘已难觅踪影。“以前这里污水横流、蚊蝇滋生,大家路过都要捂鼻快走。”村民郑大爷指着脚下的感慨道。
郑屋村东环荷影。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实施,这片废弃鱼塘迎来转机,村“两委”干部联合乡贤理事会筹集资金2000余万元,大力发动群众参与整治,清淤填土、引水植绿,将臭水沟蜕变为融合荷塘观光、休闲健身、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生态公园。
以“东环荷影”为起点,在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完成的基础上,郑屋村开启全域生态升级:引入吴川首个“两微智能”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微生物降解与光伏供电技术,实现全村污水低能耗净化、循环利用;创新“地埋式”垃圾分类装置,破解垃圾露天堆放难题;沿鉴江打造3公里环村绿道,串联27个“四小园”与沿路酸枝子、黄花风铃木等730余株乔木,织就绿色网络。
郑屋村环村路完成硬底化建设。
“我们以‘一园一链三网’重塑生态格局。”郑屋村委会主任郑日炎介绍道。“一园”即东环荷影核心景观区;“一链”是沿鉴江延伸的滨水生态链,涵盖湿地修复、生态平台建设;“三网”则指污水治理网、垃圾收运网、绿化管护网的系统化运维。如今,郑屋村获评“广东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曾经的“脏乱差”痛点,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生态名片”。
郑屋村智能地埋式垃圾桶。
郑屋村生态污水处理池。
“党建引领”推动“多元共治”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激活社会参与的活力。
郑屋村“榕树下议事”。
吴川市委社会工作部挂点郑屋村,强化与郑屋村的联建共建,链接广东狮子会慈善资源向郑屋村捐赠路灯,解决村民出行难题。引导郑屋村创新治理机制,推行“党员+巷长制”,52条巷道由党员包干治理,建立“巷长责任+文明积分”双轨机制,累计开展人居环境整治60余次,清理卫生死角40余处,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树立文明新风,激发内生动力。
郑屋村推行“党员+巷长制”。
在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郑屋村不断深化“1+3+N”模式的城乡社区议事协商机制,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一约四会”制度,推动乡风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成立乡贤理事会,筹集乡村绿美资金2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设置“协商议题收集箱”,集思广益,收集村民意愿心声;设立“榕树下议事点”,村民与村“两委”共商发展重大事项十余次,盘活闲置资源。通过支部统筹、党员带头,发动贤达人士、村民小组、老者等群众助力“百千万工程”,为解锁基层“善治密码”打造“金钥匙”。
“农耕记忆”重燃“乡愁薪火”
在郑屋村中心,一座挂着“农耕文化展览馆”牌子的砖红色建筑格外醒目。推开展馆木门,蓑衣悬梁、谷篰垒墙,斑驳的水车在光影中缓缓转动,放映着郑屋村里田间地头、屋前巷后的百年时光。
郑屋村农耕文化展览馆藏品。
“以前这些老物件堆在祠堂角落,年轻人看都不看一眼。”村民郑阿婆轻抚着一架木质风车感慨。
2024年,郑屋村被纳入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村。在吴川市委社会工作部等部门的支持下,郑屋村通过发动群众和乡贤踊跃参与,将原有的简易陈列室改建为占地350平方米的崭新农耕文化展览馆。展览馆以“农耕、耕海、匠作、岁时”四大主题为脉络,系统地陈列相关展品,推动了农耕文化在郑屋村有效传承。
郑屋村农耕文化展览馆。
在高李广场上,古榕虬枝与石雕群像静诉“高李二仙”的传说;以村始祖命名的玉成公园中,健身器材和村民的笑容谱写着和谐的旋律;御史公祠内,砖雕门楼印证着的文化的传承;23户“美丽庭院”里,旧陶罐栽新绿、老犁耙缀藤蔓,石磨盘上茶香四溢,破旧老物件变身小景观,农耕记忆化作诗意风景。夜幕降临,烟花照亮曾是晒谷场的文化广场,村文艺晚会的烟花与村民的欢声笑语交织,绘就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郑屋村高李广场。
郑屋村“美丽庭院”。
郑屋村玉成公园。
郑屋村的蝶变,是“百千万工程”在吴川大地的生动实践。未来,吴川市委社会工作部将持续深化联学共建,引导郑屋村从深化绿美生态建设、搭建养殖业共享平台、打造“非遗工坊”孵化乡村文创品牌等方面着力,在绿意与古韵中共创时代新篇。
南方+记者 麦思容
来源:吴川市委社会工作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