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谁来修缮?解读广州如何“破局”|文化中国行

作者 黄堃媛 2025-07-30 16:09

自2014年以来共补助文物保护工程项目1219个、投入资金3.75亿元、推动929个各级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程得以开展……近年来,广州市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建立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护制度化、常态化补助机制,走出一条特色文物保护之路。

在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中,广州“‘常态化补助制度’破解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难题”获评入围案例。

在文化遗产日益丰富的当下,如何打破所有权限制,守好城市历史根脉?记者采访项目相关负责人,解读广州如何“破局”。

岗埔围垄屋

岗埔围垄屋

以专项资金补助为“小切口”,撬动祠堂“重生”

在广州增城,一座客家围垄屋成了当地的文化新地标。

这座岗埔围垄屋建于清康熙年间,集宗祠与民居于一体,其中祠堂归属村集体所有、民居归多户村民分别所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乡愁。然而,岁月的侵蚀让这座围垄屋伤痕累累,年久失修产生较大安全隐患,却因无人牵头导致修缮工作难以实施。

“第一次见到岗埔围垄屋时,破败的景象令人揪心。大部分墙体开裂,有些地方墙体倾斜严重;屋顶瓦片残缺不全,杂草在缝隙中肆意生长;屋内木构件腐朽。”中新镇副镇长蒋连杰告诉记者,文物修缮工作要求高、成本大,仅依靠当地有限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大规模修缮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先后补助设计费、抢险费、修缮费330万元,并协调推动由中新镇政府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推进修缮工作。“有了资金支持,我们能够聘请文物保护设计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修缮方案;同时,还能招募到更专业、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提高施工效率,从而大大加速了修缮工作的推进。”蒋连杰说。

岗埔围垄屋

岗埔围垄屋

在修缮期间,当地发现围垄屋的夯土墙由河沙、石灰、黄泥以及黄糖浆混合而成,这种传统配方和制作工艺如今已鲜有人掌握。为了还原建筑的原始风貌,修缮项目组四处寻访,最终邀请到数位经验丰富的文物专家,他们亲自指导调配夯土材料,确保墙体修复质量。

蒋连杰介绍,此次大规模修缮包括围垄屋的结构加固、屋面修复、墙体维护、排水系统整治、环境整治等方面,历时数年完工。如今,经过精心修缮的岗埔围垄屋重焕生机——墙体坚固笔直,墙面色泽古朴自然;屋顶的瓦片整齐排列,龙船脊饰栩栩如生,屋内木构件稳固如初,周边绿树环绕,与建筑相得益彰。

近两年,岗埔围垄屋人气高涨,既有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打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的发展,原有的宗族活动如家族的祭祖仪式、节日庆典和村民婚庆喜事也都在这里举行。“对于文旅活动,乡亲们积极参与,他们以围垄屋为骄傲,热情地向游客介绍围垄屋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认为这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尊重,更是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蒋连杰很欣喜地见证了围垄屋的变化。

岗埔围垄屋只是非国有文物修缮的“冰山一角”。以专项资金补助为“小切口”,进一步厘清产权、压实责任、活化利用,广州越来越多的非国有文物正在得到及时修缮保护。

为何要尤其关注非国有文物的修缮难题?

据悉,广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有“三普”登记文物4533处,其中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约占70%,保护管理工作面临产权复杂、责任落实难、资金缺口大等实际困难。而非国有文物具有公益属性,其所有人、使用人往往需要承担比一般物业更多的责任和支出。

对此,早在2013年,广州在修订的《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中,就规定设立市、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用途既包括“对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抢修的资助”,也包括“对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养的补助”,并明确了补助申请的办理流程和具体受理部门。

截至目前,广州补助的1219个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中,非国有文物项目占比67.2%,投入2.52亿元,无论是补助项目还是补助金额,均与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在全市文物数量中所占比例相匹配,做到与国有文物一视同仁、一体保护。

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模式,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保护是前提,活化利用是维持文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广州通过倾斜补助有活化利用计划的修缮项目,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模式,逐步形成“修缮保护—活化利用—保养维护”的正向循环链条,推动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

在游人如织的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逵园是众多潮人的聚集地。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东山洋楼五大侨园之一的产权归属广州市铂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2014年以来先后4次共计85万元补助该处文物推进修缮保养维护工作,极大带动产权人的传承保护、活化利用的积极性,打造成为集画廊、咖啡馆和文化活动等为一体的艺术新空间。

逵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东山洋楼五大侨园之一

逵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东山洋楼五大侨园之一

活化利用后的逵园

活化利用后的逵园

而在广州番禺,纯菴区公祠是禺南武工队成立地,后年久失修、风貌残旧,经修缮保护后,由多方力量联合活化利用,推动失修的老旧祠堂焕新为红色文化展览馆,接待参观团体200多个,参观总人数超4000人次,充分发挥革命遗址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古祠堂同样是承载岭南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重点领域。针对这一特殊情形,广州对可能存在比较严重安全隐患的祠堂进行排查梳理,给予积极扶持。

以黄埔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菊圃祖祠为例,专项资金于2015年、2017年、2018年先后补助共计104.6万元,用于编制修缮设计方案、推进抢险加固和修缮工程,留住了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历史建筑,也为当地居民保留了一处文化内涵丰富、社会功能完备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历史文化展示场地。

文物保护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广州在强化专项资金补助的同时,积极拓展自筹资金、社会资金保障渠道,推动实现“文物保护人人有责、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其中,增城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西瓜岭自卫中队旧址归属西瓜岭村经济联合社所有,因文物存在整体沉降问题,修缮工程费用高达1123.48万元。为推进该项目实施,市区两级文物部门、街道、村社及开发商积极沟通协调,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分别于2021年、2024年合计补助115万元,开发商补偿712.08万元,经济联合社组织村民自发募集296.4万元,共同支持修缮工程顺利开展,有效激发起村民保护乡村历史文化的热情。

采写:南方+记者 黄堃媛

编辑 彭奕菲 冯颖妍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