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干外卖让我比去年少赚了71亿!
阿里:别说了,我也少赚了差不多72亿!
美团:我更惨,你们让我少赚了121亿呢!
在公布了最新的季度财报后,外卖三巨头的京东、阿里巴巴和美团用财报里的具体数字,向外界展示着“外卖大战”的残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到底有没有赢家?在补贴已经成为常态化的竞争态势下,“外卖大战”的下半场又将走向何方?
即时零售“先规模后利润”
能够吸引三大巨头混战的“外卖大战”,表面上是围绕一份“外卖”展开的市场争夺,事实上三大巨头真正要拿下的是即时零售这个新消费场景。
财报显示,京东二季度收入为35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4%,创近三年来同比增速新高。其中最大的功劳来自二季度外卖业务,其日单量破2500万单,覆盖350个城市,超150万家餐饮门店入驻,近200个品牌销量破百万,与超15万骑手直签合同。而且在外卖业务的带动下,京东的季度活跃用户数量和购物频次都实现了超过40%的同比增长。在京东发布财报后的电话会议里,京东CEO许冉就表示:“本季度强劲的用户增长势头得益于京东零售自然用户群的加速增长,以及京东餐饮外卖和京喜业务的增量贡献”。
而在美团方面,财报显示,二季度美团实现营收918亿元,同比增长11.7%。在加大力度进行补贴后,第二季度美团APP的月活跃用户突破5亿。同时,用户年均交易频次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在7月份,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峰值突破1.5亿单,创造新纪录。
至于阿里巴巴,财报显示二季度营收2476.52亿元,同比增长2%,其中淘宝闪购所在的即时零售业务收入为147.84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131.96亿元增长12%,增了15.88亿。主要是得益于2025年4月底推出的淘宝闪购所带来的订单量增长。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阿里巴巴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就披露,7月以来,淘宝闪购的日均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8月份周平均日订单量达到8000万单。淘宝闪购整体的月度活跃用户数达到3亿,对比4月前增长300%。
不难看出,通过大力度的补贴和闪购业务的推动,三大平台都无论在营收、订单量还是活跃用户等几个关键指标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甚至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也证明了平台的“烧钱”的确激活了相应的消费力。要知道在不少行业和风口上,有时候就算肯“烧钱”,“烧”完后很可能也是“悄无声息”。
“即时零售被多家管理层界定为‘历史性机会’,阿里明确提出未来三年可为平台带来万亿级新增成交的中长期指引。”在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看来,短期利润承压,换取用户心智、频次与全域拉新,再由广告/会员/跨品类复购进行回补,这是“电商×本地生活”的经典飞轮路径。刘兴亮表示,官方智库与券商测算显示,即时零售已成高景气赛道,2023年市场规模约6500亿元,2030年有望冲击2万亿元。在这种强规模效应+网络密度效应的业态里,“先规模后利润”具备合理性。
四大平台“增收不增利”
“从最新财报看,阿里巴巴、美团、京东、拼多多四大平台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共性特征,但在战略方向布局和表现方面差异显著。”在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硅鲸科技CEO赵绍辉看来,虽然“烧钱”为各家都带来了关键指标的增长,但是在利润和具体效果上,其实还是体现出了差异。
据南方+记者了解到,三个平台财报公布后,关于利润的下降则成为了外界最为热议的话题。
据二季度财报显示,京东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仅为6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50.8%。更为关键的是,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集团整体经营利润从去年同期的盈利105亿元转为亏损9亿元,经营利润率从3.6%骤降至-0.2%。而美团二季度经调整净利润为14.9亿元,同比下滑89%。美团财报将利润下滑的原因归为“受本季度开始的非理性竞争影响”。至于阿里巴巴方面,本季度净利润大涨76%至423.82亿元,这个数据看似亮眼,实则主要依赖股权投资收益173.76亿元(2024年同期则是净亏损14.78亿元),以及Trendyol业务出售所产生的收益。实际上,阿里核心经营利润为349.88亿元,同比下降3%,经调整EBITA(未计利息、税项及摊销前利润)同比下降了14%,主要归因于对淘宝闪购以及用户体验、科技等投入增加。
再细化到具体的外卖业务的话,京东外卖业务计入京东新业务板块,该板块主要包括京东产发、外卖、京喜、海外等业务构成。今年二季度,京东新业务板块的营收从去年同期的46亿元,激增至139亿元。但与之相对的是,运营亏损从去年同期7亿元激增至148亿元,也就是说京东烧了148亿只换回了139亿元的营收,这显然并不是理想的效果,而且在京东高调进军外卖后,淘宝闪购的强势入局和美团的有力反击都让京东外卖的订单量出现了持续的下滑,这对于京东而言无疑带来极大的挑战。
美团外卖业务的数据在财报中并不会单独列出,而是被并入核心本地商业业务的数据中。从财报数据来看,美团的利润下滑原因也主要来自核心本地商业业务,经营利润从2024年二季度的152亿元,减少至2025年同期的37亿元,同比下降75.6%,对比去年同期少赚了115亿元;经营利润率也从25.1%下降至5.7%。从财报可见,美团核心业务遭受了两大巨头的围剿后只能依靠“烧”掉利润来抵御外敌,暴露了美团在核心业务的护城河方面还是存在不足,也为美团未来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阿里巴巴的即时零售业务,则归属于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对于即时零售业务的利润情况,阿里巴巴第二季度财报并未作单独披露,只公布了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经调整EBITA同比下降21%,同比减少了103.64亿元,也就是相当于“烧”了103.64亿元带动了147.84亿元的营收,这对于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业务而言,是在原有的淘宝天猫基础上带来的增量,显然也是划算的投入。
平台如何迎接“下半场”
今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理性参与竞争,而各大平台在“烧钱”开打“外卖大战”之余,也在积极呼吁“反内卷”。随着围绕即时零售的市场争夺进入常态化,“烧钱”补贴也将逐渐回归理性,对于市场未来的前景和布局才是三大平台更看重的结果。
“阿里计划三年投入3800亿用于云和AI硬件建设,借AI商业化和云规模效应,形成从技术到利润释放的闭环。美团加大对本地商业投入,虽三季度预计亏损,但通过动态调整投入规模维持领先,还想通过服务标准化和生态建设来平衡成本。京东新业务目前增收不增利,不过靠‘品质外卖’差异化模式与零售主业协同,来释放长期价值,并且有着明确的长期商业模式目标。”在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看来,几家互联网巨头的经营数据展现出各自发展态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京东外卖对于京东而言完全属于全新的业务,如果不能尽快取得营收平衡,在竞争之下如果持续出现亏损,这对于京东将会是长期的考验。而对于美团而言,原有核心业务受到外来的挑战也为企业本身的发展提出了警示,如何在核心业务上打造更坚固的护城河,将是美团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至于阿里巴巴方面,将此前属于“边缘业务”的饿了么等通过这次契机进行整合盘活后,则激发出了新的增量。
“平台需尽快从‘比补贴’转向‘比效率、比服务、比生态’。”在刘兴亮看来,下一阶段比的是效率与协同:谁能把补贴转化为复购、广告与会员的长期现金流,谁就能穿越“烧钱周期”。
“随着淘宝闪购达到领先规模,平台将快速提升经营效率。”在蒋凡看来,效率的提升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用户结构、订单结构、履约效率和成本的优化。“短期通过物流和补贴效率提升,用户订单结构优化,预计在保持消费者当前优惠投入的情况下,平台的单位经济模型(UE)亏损可以缩减一半。”蒋凡认为,外卖行业从一家独大到多平台参与,让商家和消费者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对行业一定是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平台真金白银投入,创造了超过百万的直接就业,推动行业变革的同时,也促进了消费和经济。”
南方+记者 叶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