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的“创新钥”|南方观察

作者 唐卓;谢麦诗;罗靖瑜;邓浩 2025-09-17 15:50

张英俊,浙江人,2008年在莞企东阳光药应聘第一份工作后,从药物合成员一路干到公司董事长。说起做药,他比一般人懂。

做药是一场“长跑”。行业里流传着一句话:做药是10年投入10亿人民币,只有10%的成功率。长周期、高风险、慢回报让每一款创新药的面世充满曲折。

作为化学专业的博士和一名从业17年的“老兵”,张英俊参与了创新药的一次又一次的“长跑”。遥想当年第一次参加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创新药答辩时,他还是个小伙子,顶着一头乌黑的头发,而如今,他的头发已大半发白。

如何看待这份事业?张英俊说:“做药就是做创新,做药就是做专利。”

生物楼药业研究院航拍楼。

生物楼药业研究院航拍楼。

第一把钥匙:资本市场的“宠儿”

8月7日,香港联合交易所的一声钟响,标志着东阳光药正式登陆港股,当天,东阳光药股价大涨8.3%,市值一度突破357亿元。

9月1日,东阳光药召开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38亿元。其中,抗感染、慢病等领域核心大单品仍保持市场领先,同时,创新药势能逐渐显现,成为公司长期价值的支撑和重要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东阳光药“吸金”能力凸显,整个创新药板块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截至2025年9月初,恒生创新药指数以近105%的涨幅成为年内市场的“最强主线”之一。

为何创新药在今年迎来了“价值重估”?张英俊用一个比喻来解释背后的原因。

创新药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家庭里养了许多孩子,这些孩子们便是药物管线。药物研发类似于孩子成长,期间十分“烧钱”,但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成材”。时间长、风险高、回报慢使得资本市场一度不看好创新药,然而,转折点的到来是从2023年创新药出海开始的。

“我们把药物管线推进到I、II、III期,相当于把‘孩子’送完了小学、初中、高中。送它出海等于送它去海外‘深造’,依托国际药企的商业化能力,实现国际市场的利润兑现,让‘孩子’们的价值最大化。”张英俊透露,由于国内的“工程师红利”,公司每年能批量立项研发。这一叙事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除了出海带来的“红利”外,东阳光药手里还攥着药物梯队培育的“王牌”,目前公司已上市3款丙肝相关的创新药,近50款1类在研创新药物,其中有10多个处于注册和临床II、III期阶段。

有了资本市场的加持,东阳光的创新药研发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第二把钥匙:与时代同频的创新

走进东阳光药业研究院,映入眼帘的是典雅的欧式建筑与忙碌的研发平台,而在二十多年前,东阳光还是一家资源导向型的加工厂。在一次次十字路口的抉择中,这家企业做出与时代同频的创新,一跃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作为铝电解电容器的核心原材料,化成箔的“核心玩家”是日本企业,关键生产工艺更是被日企垄断。乘着“三来一补”的潮流,东阳光不敢落于人后,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协同攻关,推出成材率稳定在98%以上的腐蚀工艺,成功打破日企对化成箔市场的垄断。

时间来到21世纪初,东阳光对曾经引以为傲的铝箔产业有了新思考。“我们做铝箔做得非常成功,有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甚至到了全球第一,但毕竟铝箔是资源驱动的产业,受制于原材料价格。到了2002年左右,东阳光高层做了一次未来靠创新还是靠资源的大讨论,大家的结论是21世纪是属于研发的世纪,我们要依靠人才来发展。”张英俊说。

2001年,东阳光收购宜都一家小的原料药厂,进军生物医药产业。2003年成立综合性制药公司东阳光药,2005年成立以创新药研发为核心的药业研究院,经过20余年的深耕和持续投入,东阳光药已建立起完全自主、系统全面的研发体系。

今年9月,全球首个药物制剂垂直领域自然语言大模型(下称“制剂大模型HEC-PharmAI”)在东莞问世,背后正是东阳光药的AI研发团队。张英俊表示,这是东阳光药在AI时代下的新创举。

“近年来,东阳光药引进了30多名AI算法人才,打造出一支强力的研发团队。我们的独特优势是积累了二十多年的药物研发数据,模型完成后,我们用自有数据去训练,减少模型的‘幻觉’,使其运行更接近真实情况。”张英俊说。

东阳光药副总、AI研发中心负责人金传飞博士介绍,制剂大模型HEC-PharmAI在整合海量公开数据的基础上,融入了东阳光药积累的关键实验工艺数据,共涵盖二十余万条制剂配方、万余篇药剂学高影响力期刊文献、数千余篇上市药物核心工艺专利等数据,实现了智能处方设计、工艺风险预警和药剂学前沿知识问答等专业功能。该套大模型也是东阳光药HEC药物智能发现平台的核心模型,目前该平台已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AI药物研发工具链,在靶点识别、先导化合物发现与优化等关键环节显著提升了研发效率,同时降低了试错成本,大幅提高了研发成功率。

值得一提的是,该套大模型有望开放给其他制药公司使用,以行业AI大模型改变制药的行业格局。

张英俊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如大语言模型、文本运作、文献检索等,已颠覆了传统的结构生成和预测模型,如蛋白结构的预测,使得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更广,更能满足制药领域的需求。然而,人工智能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成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分析的准确率,以及药物研发的周期长等。尽管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会对制药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但其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第三把钥匙:产业沃土激活发展动能

在东阳光的调研行中,张英俊多次提到,东莞发展生物医药的产业基础好。2024年,东莞全市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营收325.53亿元,同比增长12.9%,有望向着下一个“千亿级别”支柱产业进军。

就像创新药抓住“出海”机会驶入发展“快车道”一样,近年来,东莞生物医药产业瞄准新药研发、成果孵化、平台对接、融资注入等环节,全力培育发展这一新兴产业,将之作为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

自2012年起,在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开始进入相关的政府文件之中。此后十年间,东莞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从0到1”的发展阶段,涌现出东阳光药、三生制药、菲鹏生物、博迈医疗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2020年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复杂化、专业化,东莞新招频出,打造出生物医药产业“从1到N”的多个进阶支点。

2024年,东莞提出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力争2027年全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营收规模达到400亿元,并组建总规模约21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覆盖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

去年年底,作为以打造“东莞生物医药产业门户”为目标,承载推动东莞生物医药产业“从1到N”发展进阶的重要支点的松湖药港正式启用。今年3月,松湖药港二期项目开工,将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公共平台服务、产业基金服务、资源链接服务、人才交流服务、展示交流服务、中介综合服务六大平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从“单打独斗”到“集聚发展”。

张英俊表示,从省到市发布的一系列政策,都为东阳光药在资金方面提供了不少扶持。

“东莞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强势的产业集群,政府在项目建设、人才吸引、产业基础培育和产学研融合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大量支持和帮助。政府不仅提供了实打实的项目资助,还为企业提供了人才购房、就医、教育等政策支持,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张英俊说。

00:45

创新药的“创新钥”|南方观察

统筹:唐卓

撰文:南方+记者 唐卓 谢麦诗 南方+见习记者 罗靖瑜

摄影/摄像:邓浩

编辑 黄新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