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特稿丨独臂“排球侠”

作者 叶芷晴 2025-08-31 14:44

8月29日晚,七夕佳节之夜,男人们聚集在江门台山宁城公园,他们不是来“拍拖”,而是来拍球。

露天球场明亮的灯光下,一场自发组织的民间排球赛在这里打响。

这些人里面,有一个身穿红衣的男人尤其显眼。不是因为他扣球力道十足,让对手难以拦截,也不是因为他步伐轻快灵活,总能精准接球,而是因为他只有一条手臂。

他叫陈永坚,今年38岁。经常来公园球场打球和看球赛的人,都认识这位厉害的“独臂大哥”。

如果不是20年前那场车祸让他失去了左臂,也许他能打得更好。毕竟他在这个有着“排球之乡”美誉的城市出生长大,8岁开始打排球,打心底里爱着排球。

世事没有如果,失去手臂是他顺遂人生里的一场天崩地裂。截肢手术后的近10年里,连路人打量残臂的异样目光,都会变成投向他的尖刺,他只有戴上义肢才有勇气出门。

直至2015年,陈永坚重拾曾经最爱的排球。他用一只手也可以打出胜利,自信在心底疯狂生长。

为了打球方便才摘下的义肢,后来陈永坚有了不戴它的勇气。左臂残缺的地方再也长不出血肉,但他有了新的翅膀。

失去手臂,失落人生

陈永坚与排球的缘分,是一种必然。

台山是“排球之乡”,早在1914年,排球就经由华侨子弟传入台山,受到男女老少的喜爱。

陈永坚还记得,小时候在家乡深井镇,村民一闲下来就打排球。水稻收割后的田地平整宽广,在泥里插上木棍,再挂上球网,就是一个简易的排球场。每逢过年过节,邻近的几条村还会组织排球赛事。

耳濡目染之下,陈永坚也爱打排球,小学五年级还进了学校的排球队。他说:“打排球会上瘾,一打就上瘾,一放学就想打球。”上学时,他经常到处找人组队打排球。学校里的排球氛围浓厚,爱打球的同学很多,他总能轻松找到“搭子”。

初中毕业后,陈永坚到省外务工。其他城市不似台山,他很难认识爱打排球的朋友。

2003年左右,他又回到台山工作,终于可以把没过足的“排球瘾”补回来。只要不是刮风下雨天,他都会到家附近的球场转转。爱打排球的台山人多的是,不需要特意约球友,都能偶遇“野生球赛”,就算素不相识,也能打得酣畅淋漓。

然而,平静的生活被一场意外打破。

2005年的一天,陈永坚搭乘的公共客车与一辆水泥车相撞。当时他还在睡梦中,被撞得昏迷。再睁开眼时,人已经躺在医院。

“我一醒来,整个左手都烂了,就像被炮弹炸烂一样,稀巴烂。”回忆起这宗20年前的意外,陈永坚清晰记得当时的恐惧与冲击。

做了截肢手术后,陈永坚的左小臂只剩一片空荡荡,“那时候无法接受,想死的心都有。”

出院后,陈永坚身上的伤口逐渐愈合,心里的伤口依旧溃烂。在将近半年时间里,别说打排球,连日常生活都处处不便。他被强烈的自卑感笼罩,害怕别人的目光,连门都不敢出。

重新生活,重返球场

“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生活还是要继续。”

陈永坚骨子里天生的要强,把他从自我封闭的泥潭里拉了出来。

2006年,凭借以前工作积累的销售经验和亲戚的货源,陈永坚在台城历史文化街区开了一家名叫永恒电器行的音响店。“那时我想,我不可能因为没了一只手,就这样堕落下去。我要努力把事情做好,变得更坚强,别人才能看得起我。”他说。

在他和家人的努力下,音响店的生意慢慢好起来。但是残疾带来心理阴影,始终伴随着他。

有时路上遇到的小朋友会盯着他的左臂,跟爸爸妈妈说:“这个叔叔少了一只手,好奇怪啊。”异样的目光和言语,加深了他的痛苦。他不想让别人看到他缺失的手臂,只有戴上义肢来遮掩,才有勇气出门。

车祸后的10年时间里,陈永坚的精力都花在打理生活和经营音响店上,根本没有多余的心思打排球。

到2015年,眼瞧着生活步入正轨,店铺生意也越来越红火,陈永坚终于重返球场。

台山的球场就像这座城市本身一样包容。只要下场,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水平高低,都可以参与其中。“他们不会觉得我拖后腿。”陈永坚说。

近10年没有打球,一开始难免生疏。好在从小练就的基本功还在,加上打球次数频繁,陈永坚很快就习惯单臂打球。

为了在球场跳得更高、跑得更快,他在打球前会把义肢摘下,轻松上阵。台山人爱打排球也爱看排球,球场上围观的人总是很多,只有一条手臂的陈永坚,自然引起旁人的注意。“逐渐可以接受别人的目光,其实好像也没有什么异样的目光。”陈永坚说。

球场上,健全选手不会手下留情,每一记击打都使尽全力。陈永坚每一次极具爆发力的跳跃扣杀,都引来观众阵阵惊叹。这里没有刻意的“照顾”,只有平等的较量;没有同情的目光,只有对实力的欣赏。甚至有观众在散场时特意告诉他:“你太厉害了!只有一只手也打得比其他人好!”

球场包容的氛围,观众热烈的掌声,与身体的博弈,与极限的对抗,让陈永坚在汗水里淬炼出自信和底气。他说:“打排球对我影响很大,让我的内心越来越强大。”

克服自卑心理后,陈永坚不戴义肢也敢出门。有时遇到小朋友说他缺了一条手臂,他还会走上前,把残臂伸过去,调侃对方:“对啊,你要不要仔细看一下?”

击打排球,击破命运

打排球,如今是陈永坚的日常。

白天,他忙于打理音响店。搬运货物,组装音响,接待客户……这些工作,陈永坚完成得有条不紊。这几年,他还抓住自媒体的东风,在抖音开通个人账号推介音响店,拍摄记录独臂工作的日常。他在账号简介处写道:“不管前方的路如何!我也要勇往直前!”

到了傍晚,他就出现在宁城公园的球场。他说:“不管有什么烦恼,不管工作多累,只要去球场,整个人就会很爽。有时下雨天打不了球,就会觉得那天缺了什么,整个人都很失落。”

陈永坚打排球,从来不需要提前约人组局。每晚19时左右,宁城公园球场就会聚满来打球的人,他们自由组队,分成两队展开对决。

他的球友有知根知底的熟人,也有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有初出茅庐的初中生,有身手矫健的中年人,也有身体硬朗的80岁老人。有人穿运动鞋,有人穿拖鞋,有人不穿鞋。两边对抗的人数也不固定,可以是6对6,可以是6对9,也可以是5对4。在这个自由随意的球场上,没有什么是特别的。

虽然是临时组队的“野球”,但每个人都全力以赴。陈永坚灵活移动、跳跃、拍打,排球在他和球友的手中快速传递。

“他打球比很多人好,比我还好!”球友阿炽很认可陈永坚的球技,他说,陈永坚打球时起步快、移动快、打球有力,在民间排球爱好者里算得上中上水平。

球友星光也觉得,陈永坚很坚强,一只手也坚持打排球,水平很优秀。“排球场讲究公平竞争,我们跟他打球都是全力打的,绝对不会手下留情。”星光说。

除了获得球友的认可,陈永坚也收获了不少围观群众的关注。

71岁的陈雪容每天都会步行2公里到宁城公园看排球赛,是个资深的排球迷。她和这里的球友很熟络,经常帮球友保管手机等贵重物品。一提起陈永坚,她就赞不绝口:“他很坚强,打球时很执着。很多人双手健全,水平也不及他。”

对这些鼓励和称赞的声音,陈永坚早已习惯。他一心只想打好球。

黑夜的球场,有灯亮着。他站在光里,一次又一次伸出单臂,用力把排球托起,也把自己的人生高高托起。

撰文/摄影:叶芷晴

◎相关阅读

南方视评|十五运会赛场外,“民间排球”也精彩

编辑 梁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