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经略海洋,南海开渔祭文里的“新经济”

作者 张嘉元;钟志辉;任浩沿;梁文栋 2025-08-22 21:31

“现在开渔!”8月16日12时,随着开渔令响起,3400多艘渔船从阳江市闸坡渔港鸣笛启航,开启新一轮耕海征程。

“伟哉大海,吞吐日月,孕育万物,润泽四方。”在开渔前的祭海典礼祭文中,可以感受到世代漠阳儿女对海洋的敬畏与期盼。这片深蓝不仅孕育出丰饶的鱼虾,更滋养着向海而兴的新经济,润泽四方百姓。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向西延伸第一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重要增长极,阳江如何用活海洋资源,闯出一条经略海洋的“破浪之道”?

“岭南大地,襟怀万顷,海岸千里,屿若繁星。”作为广东的海洋大市,阳江海域面积1.19万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拥有8319.87平方公里可开发海域、504.35公里海岸(岛)线、122个海岛和52公里可开发港口码头岸线。

阳江没有辜负这片海。近年来,阳江水产养殖业高速发展,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市民们在休渔期,也能吃上新鲜的“阳江海鲜”。2024年,阳江水产养殖面积为3.97万公顷,产量92.46万吨。“海陵岛—阳西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入选国家级试点,正全力打造全国现代渔港管理示范区。

阳江水产养殖产业并未固步自封,而是正从近岸、港湾、滩涂逐步走向深海。

目前,阳江已建成三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全市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达955个,深水网箱数量和产量均位居全省第二。其中,阳西青洲岛渔风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全国面积最大,也是全国首个渔风融合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已完成第三年养殖投苗。

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辽阔的深蓝,会发现阳江经略海洋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前不久动工建设的“阳西一号”和“海陵岛一号”,填补了阳江桁架类养殖平台的空白,解决传统养殖模式抗风浪能力差的缺点,将现有近海养殖区域扩展到深远海。

在这里,惊涛骇浪的深海不再是养殖障碍,反而成了海产品的优质生长环境;呼啸的海风不只是自然灾害,更成为了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能源——

青洲、帆石、三山岛三大海上风电集群矗立南海,600万千瓦已并网装机点亮大湾区万家灯火,700万千瓦在建规模领跑全国。38个总投资超400亿元的项目扎堆聚集,铸就国内规模最大、集中度最高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从“渔船捕捞”到“牧海耕渔”,阳江正锚定“更好承接大湾区辐射、打造西海岸重要支点”的战略定位全面发力,生产总值由2021年413.9亿元跃升至2024年495.5亿元,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54.4%,占全市GDP比重30.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这座滨海城市将“靠海吃海”的古老智慧升华为“科技兴海”的发展范式,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的探索,为缓解陆域生态压力提供了可行方案,其意义远不止于产量与产值的突破,更蕴含着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向海而兴,百业荣昌。”立足海洋,阳江的新经济发展格局正迈向“陆海空天”一体化的未来之境,构建起“机场+双高铁+高快速路网+亿吨大港”的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助推产业登上新高度——

13个产业上榜广东省县域特色产业目录;阳西绿色食品产业园区落户调味品总产能占全国五分之一;空铁新城、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商业航天创新发射中心等重点项目协调推进;绿能示范产业园成为首个全国、全省绿电直供、绿电认证试点……

阳江的“闯海”精神让我们看到:向海图强,既是传承上千年的生存智慧,更是开启新经济的发展密钥。

在开渔祭文背后,这座屹立于南海之滨的活力之城,不仅让千年渔歌焕发新声,更是以科技为楫、以产业为帆,在浩瀚南海书写着陆海统筹、产城融合、融湾入圈的高质量发展时代答卷。

策划:潘卫国  杨世华

统筹:谭燕庭  黄韬炜

采写:张嘉元

图片:钟志辉 任浩沿 梁文栋 部分图片由阳江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彭正子 羊建溶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