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日本借中国纪念抗战搞小动作

南方评论 2025-08-28 08:28

文丨丁建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本近来却搞起了小动作,一股否认侵略历史的逆流持续涌动。

8月24日,日本共同社援引多名外交消息人士的话透露,对于将在北京举行的包括阅兵式在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日本政府已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欧洲及亚洲各国不要参加。

这说明日本对侵略历史的反思远未到位。任何正直坦荡面对历史、切实汲取历史教训、真正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国家,都不会对中国纪念活动心怀疑虑甚至提出异议。

01:01

日本呼吁各国不参加九三阅兵,外交部:已向日方提出严肃交涉要求日方澄清

(一)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这一伟大胜利,既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中国人民抵御外辱、浴血奋战,以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共歼灭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在二战中死伤人数的70%,对其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前仆后继赴国难、血肉之躯筑长城、铮铮铁骨战强敌……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正如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所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意义重大而深远。在80周年的重要时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多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也是为了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更是为了捍卫世界和平的根基。

中国举行纪念活动,无可非议、不容置喙,当年的战争加害国更无权说三道四。

(二)

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对历史真相避而不谈,反而有意渲染所谓中国的“反日氛围”。

日本驻华大使馆在官网发布通告称,中国举办抗日影视展映、阅兵式等,提醒在华日本人“特别注意当前日益高涨的反日情绪”。日本共同社称,今年以来,中国以抗日战争中“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上映,“正处于反日情绪易被激化的氛围当中”。近日,日本又通过驻外大使馆等向各国说明,此次中方纪念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有意通过呼吁各国谨慎考虑,避免中国主导的历史认知在国际社会扩大传播”。

这是日本历史认知错误的又一例证。

事实上,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妄图通过淡化乃至美化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行径,歪曲历史真相,否定战争责任,不断鼓吹“日本受害论”,强化日本的“受害者”意识。

比如,篡改日本教科书。将南京大屠杀表述为“南京事件”,将慰安妇问题的相关内容置于脚注中,或弱化“强行征用”的表述。

再比如,参拜靖国神社。作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和象征,靖国神社供奉有对侵略战争负有严重罪责的14名甲级战犯,日本右翼政客却通过参拜行动,企图为这些战争罪犯翻案招魂,公然挑战历史正义、人类良知和战后国际秩序。

还有,突出“受害者”身份。日本右翼势力刻意将“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混为一谈,企图通过煽动对立,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例如,在每年八月的广岛、长崎核爆纪念日、东京大轰炸纪念日以及神风特攻队纪念日等活动中,日本政府过度聚焦于展示日本在战争中的受害一面,学生常被组织参观原子弹爆炸遗址,看上去是在传递“战争不再发生”的和平理念,却刻意回避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罪责。

战后80年,日本右翼势力一直试图美化侵略、否认侵略、歪曲历史、篡改历史。

(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日本战后重返国际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日本同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更是检验日本能否恪守和平发展承诺的一杆标尺。

1972年,日本在《中日联合声明》中表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深刻反省的承诺,是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重要前提,必须得到坚持和恪守,不容有丝毫模糊和倒退。

历史认知,关乎战后国际秩序的根基。

日本任何歪曲侵略历史、逃避战争责任的行为,都会损害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中国的立场一直很清晰:面对日本否认、淡化、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中国始终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敦促日本正视历史。这不是在宣扬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维护和平。

只有铭记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只有悔过自新,才能赢得尊重。

日本如果真心想翻过历史问题这一页,就应该以诚实态度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同军国主义彻底切割,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切实尊重中国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这样才能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编辑 毛帅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