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湛江

2025-07-22 20:54

湛江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红树林湿地、澄澈的天空,共同构建起独特而珍贵的生态系统。“十四五”期间,湛江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成绩斐然,空气质量、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近岸海域水质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气质”“水质”表现亮眼。未来征程上,湛江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让绿色成为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立足生态责任,筑牢生态文明建设根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湛江始终坚守生态使命,坚定扛起生态文明建设重大责任,将其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以系统思维统筹生态保护修复,以绿色理念引领产业转型,全方位筑牢雷州半岛生态屏障。政策引领上,制定出台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颁布实施《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以法律形式为红树林保护保驾护航,成功实施了全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出台《湛江市深入推进绿美湛江生态建设行动方案》,清晰规划绿美湛江建设的目标任务与具体实施路径,让生态建设工作有章可循。责任落实上,全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主抓、总揽全局,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密协作,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问责,把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工作敷衍、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坚决严肃追责问责,以此倒逼责任落实,确保生态保护工作取得实效。然而,湛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仍存在部分群众生态环保意识淡薄,日常生活中存在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不良行为;水产养殖、临港重化等产业在转型过程中,在追求经济增长时容易忽视生态保护。

湛江应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责任制,筑牢生态保护制度根基。强化生态环保宣传教育,依托社区阵地、校园课程、新媒体平台等多元渠道普及生态知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红树林、中华白海豚等生态保护行动,凝聚社会共治合力。聚焦产业绿色转型,加大对水产养殖、临港重化等传统产业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企业引入先进环保技术设备,推动生产模式低碳升级。同步培育生态旅游、新能源等绿色新兴产业,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让良好生态成为发展支撑。深化生态价值转化,以红树林为重点开发蓝碳碳汇产品,推进交易机制建设,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以责任担当守护生态底色,让生态文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湛江在推动产业绿色升级过程中,既孕育了亮点,也面临着挑战。宝钢湛江钢铁公司凭借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推进绿色制造,实现超低排放,其“零碳高等级薄钢板工厂项目”入选国家绿色低碳示范清单,每年可减少超18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成为湛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标杆,为传统产业低碳发展提供了范例。新兴绿色产业展现出强劲增长势能,截至2024年底,湛江清洁能源装机容量661万千瓦,占全市电源总装机容量的59%,集中式光伏、集中式陆上风电项目并网规模均在全省排名第一,为低碳产业壮大奠定了基础。在绿色消费方面,落实以旧换新政策,鼓励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等环保产品,有效降低碳排放。然而,湛江推动产业低碳发展仍面临现实制约,部分传统产业企业绿色化改造进度缓慢,未能充分释放减排潜力;新兴绿色产业存在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善、市场竞争力较弱、高端人才短缺等问题;绿色消费仍需拓展。

湛江应聚焦“扩规模、强链条、提能级”,打出传统产业低碳转型与新兴绿色产业扩容的组合拳,持续壮大低碳产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传统产业方面,构建“政策激励+金融支持+技术赋能”的转型支撑体系,设立绿色化改造专项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低碳信贷产品,搭建绿色制造技术共享平台,以宝钢湛江钢铁等示范项目带动更多传统企业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型,引导和支持中科炼化、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乌石油田群等交出绿色高效“答卷”,推动实现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污染物排放减少目标。绿色新兴产业方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以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为路径壮大产业体量;加强招商引资,重点引入低碳能源、绿色制造等领域龙头企业及配套项目,完善绿色产业链;依托海岸线、红树林等生态资源,开发生态文旅项目;发展绿色金融,为新兴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活水,推动低碳产业成为湛江经济增长的新支柱。以湛江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湛江经开区、奋勇高新区、临港经济区等为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夯实“双碳”工作基础。拓展新能源汽车、低耗能电器、节能灯具等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释放蓝色动能,全力推动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湛江坐拥漫长海岸线与丰富海洋资源,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市。近年来,湛江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努力将海洋经济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稳居广东省前列;深海网箱养殖规模占全国三分之一,现代化海洋牧场成为生态渔业转型升级的标杆;水产预制菜产业从初加工迈向精深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湛江港作为西南沿海重要港口枢纽,集装箱吞吐量跻身全国沿海港口前20强;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等临港绿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海洋经济已成为支撑湛江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柱,为打造“海上新湛江”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湛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梗阻,现代渔业“大而不强”,规模化标准化不足,传统养殖技术易引发近海生态压力;水产预制菜产业精深加工水平有限,产业链绿色化改造滞后;海洋新兴产业起步晚、规模偏小。

湛江应聚焦海洋经济提质增效,以“绿色转型+创新驱动+港产融合”为路径精准发力。在产业升级中提升“绿色含量”,推动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迭代升级,推广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加快流沙湾1号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动深海网箱养殖智能化升级;打造“湛江水产”区域品牌,构建绿色冷链物流网络,推动预制菜精深加工;培育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深化涉海产学研合作。深挖海洋生态价值,推广“红树林+养殖”耦合模式与“生态+研学”“生态+度假”新业态。厚植海洋生态基础,加快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高水平打造金沙湾等国家级美丽海湾,完善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塑造绿色半岛,持续推进绿美湛江生态建设

绿美湛江生态建设,是湛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筑牢生态基底的具体实践。近年来,湛江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颜值持续提升,累计完成林分优化提升50万亩,红树林造林修复3.2万亩,建成省级森林城镇8个、森林乡村120条,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8.5%,“城在林中、路在绿中”的生态图景逐步显现。红树林湿地成为“海上森林”名片,城乡绿地持续扩容,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直抵民心。然而,当前绿美湛江建设仍存在短板,城乡绿化不均衡,城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不足,农村绿化品质偏低;生态建设社会资本参与度低,长期管护经费不足,影响成果巩固;林分结构单一,人工林抗逆性弱,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大;群众参与主动性不强,长效机制亟待完善。

湛江应锚定“绿色半岛”目标,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以“一核、二屏、三廊、四组团、多园多点”生态格局为引领,推动绿美建设提质增效。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城乡风貌提升行动,在城市更新中嵌入街角绿地与口袋公园等元素,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在圩镇加快推进“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美丽圩镇建设,切实治理好生活垃圾、污水、公厕;在农村推进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绿美生态小板块”扩面提质,打通城乡生态廊道,科学规划绿化空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现人居环境新魅力。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投入机制,鼓励企业、乡贤通过捐资认养、冠名造林等方式参与绿化,推广“以工代赈”吸纳村民参与管护,破解资金瓶颈。提升县镇村绿化美化品质,林分优化坚持“适地适树”,优先选用红椎、香樟等乡土长寿树种,营造混交林、异龄林,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碳汇能力。依托红树林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建设科普基地,开展植树造林、自然教育等活动,深化生态文化宣传,让“植绿、护绿、爱绿”成为全民自觉,推动绿美湛江建设成果共建共享。

撰文:言九世

编辑 陈文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