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世界的窗,撑起心灵的伞!黄安红为乡村孩子再留一年

作者 林日清 2025-07-29 17:14

七月的吴川,热浪灼人。吴川市塘㙍中心小学教室内,汗水浸透了黄安红的衬衫。她指着黑板上的“Fruit Party”标题,声音清脆:“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制作水果拼盘!”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孩子们趴在桌上,用香蕉片拼太阳,葡萄粒摆笑脸,边摆弄边念叨新学的单词。展示环节时,教室像炸开了锅:“This is a flower!”“Look at my smiley face!”稚嫩的英语单词声此起彼伏。

去年,广州市白云区华师附中实验小学的英语高级教师黄安红响应号召,来到吴川市支教。近一年的坚守,她不仅用创新的课堂点燃乡村孩子的学习热情,更以专业与真心,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心灵的晴空。

磨课送教,激活乡村英语课堂

从广州书声琅琅的校园来到吴川绿意盎然的乡间,环境的切换为黄安红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她深知,要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乡村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必须俯下身去,倾听最真实的需求。“了解并满足受援校的真实内在需求”就是她行动的指南针。

初来不久,她的脚步便踏遍了周边多所学校的门槛。在课间喧闹的走廊,在略显简陋的办公室,她与当地教师们促膝长谈。一双双热切的眼睛传递着同样的渴望,老师们渴望驾驭大班课堂的活力,期盼为教案注入更多创意的火花。这份渴望,点燃了黄安红的热情。

她化身“课堂工匠”,带领老师们投入一场场充满活力的磨课与送教活动。如何勾勒教学设计的蓝图,如何让板书字迹既工整又生动,她手把手地教,目光专注,讲解细致。回想最初,一位老师尝试新方法时,指尖微颤,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别怕,我们一起琢磨”,黄安红微笑着,声音温和而坚定,“就像雕琢璞玉,多练几遍,感觉自然就来了。”办公室里灯光下,她们对着教案反复推敲,模拟课堂情境,直到那份自信的光芒重新在老师眼中点亮。

作为小学英语支教名师团团长,她的课堂本身就是一面旗帜。一场场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和专题讲座,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她摒弃生硬的移植,主张智慧的嫁接,巧妙地将互动游戏、情境对话等鲜活元素融入当地孩子的学习节奏中。

改变悄然发生。曾经躲在教室后排、小声称呼“英语老师”的腼腆孩子,如今老远看见她,便扬起灿烂的笑脸,清脆的童音穿透操场,“Hello, Miss Huang!”更有一篇篇稚嫩的作文,记录下心灵的触动。其中一行字让黄安红久久回味,“黄老师像一扇窗,推开它,我看到英语原来这么好玩,外面的世界原来那么大!”这个梦想,正通过她充满魔力的课堂,一点点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抽枝展叶,向着广阔的天空生长。

守护成长,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灯

在吴川市塘㙍镇米收小学的一次寻常走访中,黄安红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孩子们未被言说的需要。她注意到,留守儿童,尤其是高年级女生们,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期更需要专业的引导和温暖的守护。她了解到,这些女孩中的许多人,内心世界丰富却常常沉默,她们需要有人为她们撑开一把安全的伞。

黄安红没有犹豫。她决定运用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主动为这些女孩们构筑一个可以安心倾诉、获取知识的港湾。于是,每周二下午,成了吴川市塘㙍中心小学校园里一个充满期待的固定时刻——“心语时间”。

在洒满阳光的教室里,她化身为知心的朋友和智慧的向导。她耐心倾听那些藏在心底的小秘密,用温柔而清晰的语言,为高年级女生们讲解青春期身心变化的奥秘,传授识别危险、保护自己的实用知识。团体辅导中,鼓励的话语像钥匙,渐渐打开了女孩们的心扉。曾经低垂的眼帘抬起了,沉默的嘴角开始上扬,她们的眼神里重新闪烁起好奇与光彩,开始主动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和烦恼。

在众多悄然绽放的花朵中,刘同学的变化让黄安红倍感欣慰。这个经历过家庭变故的女孩,曾一度将自己紧紧包裹,像一只受惊的小鸟。黄安红没有用生硬的道理去敲打她的外壳,而是选择了最朴素的陪伴。

乒乓球台前有她们挥拍的汗水与笑声,街角小摊旁飘散着她们分享美食的香气,课余时间里,黄安红会给她讲述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这份持续而温暖的关爱,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着女孩冰封的心田。

终于,在一个平静的午后,女孩轻声对黄安红说出了那句让她瞬间眼眶湿润的话:“老师,我觉得生活好像也没那么糟。” 这份超越英语课堂的守护,如同阳光穿透云层,不仅温暖了刘同学,也照亮了许多孩子的心路,赢得了受援学校师生发自内心的赞誉。

一年的支教时光转瞬即逝。面对与家乡不同的生活教学环境,黄安红的选择却异常坚定——再支教一年。“这里的一切确实需要适应”,她的声音温柔却充满力量,眼神里是纯粹的坚定,“但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更亮了,笑容更灿烂了,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值得。”

撰文:郭子援 林日清

编辑 邓巧月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