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超5.6万亿元,进击的大湾区城市群|珠三角半年报观察①

珠三角观察 2025-08-02 15:54

广东经济看珠三角,珠三角稳则广东稳。

7月31日,随着佛山经济数据公布,珠三角九市2025年半年报尽数出炉。

这个占据广东省经济总量超八成的超级城市群,在高基数背景下依然展现出稳健的基本盘——九市GDP总量突破5.6万亿元,约占全省的81.9%,比去年的5.3万亿元,约增加0.3万亿元。

从总量格局看,梯次分布明显。

深圳(18322.26亿元)、广州(15080.99亿元)两大三万亿级城市、佛山(6366.87亿元)、东莞(6067.84亿元)两座万亿级城市继续领跑,四座“万亿之城”GDP占广东超六成。深广双核上半年GDP总和超过3.3万亿元,仍是拉动区域经济的核心引擎。

深圳(5.1%)、东莞(4.8%)、惠州(5.1%)、肇庆(5.2%)增速均跑赢全省,广州(3.8%)、珠海(3.8%)、中山(3.4%)中速增长,佛山(2.3%)、江门(2.7%)韧性承压。

“珠三角占比81.9%,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引擎效应越来越明确,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未来的政策投资上要继续立足大湾区。”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

动能转换:核心引擎的转型突围

作为区域经济的“双子星座”,深圳与广州正经历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坚期,其转型成效直接关系珠三角发展成色。

深圳,创新驱动与高端服务双轮领跑。

上半年,深圳GDP同比增长5.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3%。与去年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17%的增速相比,今年深圳工业增长点更趋多元。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7.1%)、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8.8%)表现抢眼;代表未来方向的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59%)、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8%)、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35.8%)等高新技术产品产量持续飙升。

“深圳速度”的内涵正加速向“创新浓度”转变。研发投入持续加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猛增47.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1.7%。服务业成为重要支撑,占GDP比重64.4%的第三产业增长6.1%,其中金融业增长10.9%,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10.9%,枢纽功能日益强化。

广州,爬坡过坎,触底反弹。

上半年,广州规上工业增加值首度扭亏,逐渐走出汽车产业、房地产的低谷期。三大支柱产业中,汽车制造业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继续承压,增加值同比下降5.7%,但在部分车企加快产品转型和新车型持续热销带动下,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7个百分点,新能源车产出加快,累计产量同比增长9.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加速成为新支柱。集成电路制造业增加值飙升30%,液晶显示模组、模拟芯片、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5倍、19.5%和19.0%。

更引人注目的是低空经济赛道异军突起——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1%,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37.7%。依托华南最全工业门类基础,41个大类中覆盖35个的广州,正将“空中疆域”打造为新质生产力的试验场。

外贸格局同样呈现结构性变化。深圳进出口总额虽同比微降1.1%,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逆势增长8.0%。广州则在“买全球、卖全球”的商贸网络上持续发力,批发零售业销售额达6万亿规模,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市内免税构建的全维度消费体系,让“China Shopping”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色更足。

制造进击:中部崛起与硬核升级

制造大市佛山、东莞、惠州,正以工业升级为抓手,锻造区域发展的强劲“产业腰腹”。

佛山,结构优化,向高端坚定跃升。佛山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虽增速平缓,但结构优化趋势显著。先进制造业增长5.8%、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3.0%,增速远超整体水平。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21.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6.6%,表现尤为亮眼,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0.6%。工业投资占固投比重高达52.2%,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8.3%,折射出传统制造业重镇向高端跃升的决心。

东莞,量质齐升,外贸结构质变。GDP增长4.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两大亮点尤为瞩目,一是支柱产业强势反弹,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2%,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增长8.8%;二是高技术制造爆发力惊人,服务器产量飙升408.8%,集成电路产量增长89.9%,传感器产量增长67.3%。东莞外贸结构发生质变,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3.1%,占全市比重提升至47.6%,加工贸易依赖度进一步降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成为新支柱。

惠州堪称工业增长“优等生”。规上工业增加值以11.2%的增速领跑珠三角,电子行业增长15.7%成为核心引擎。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和15.3%,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1.8%和42.5%,产业高端化特征凸显。在“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的战略定位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为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值得关注的是,三市工业投资均保持增势。佛山增长5.3%,东莞在制造业投资高基数下仍保持6.9%增速(扣除房地产),惠州虽未披露具体数据,但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0.8%。

深中通道与港珠澳大桥的“过江效应”,正为珠江口西岸城市注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变量。

中山GDP达1974.65亿元,以微弱优势反超江门(1942.62亿元)。先进制造业增长8.3%,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52.6%;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9.4%。深中通道通车月余日均车流超10万次,中山工业投资占固投比重49.1%,正全力推动“流量”变“留量”。

珠海GDP增长3.8%,服务业增长7.4%是主引擎,全球首艘深远海养殖工船下水,“4+3”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增长17.9%,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收激增117.3%,海洋牧场与数字经济交织成独特发展路径。

肇庆成为区域增速“黑马”,GDP增长5.2%。新动能贡献突出,上年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飙升116.9%,先进制造业增长17.6%,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增长18.5%、先进装备制造增长30.8%。

透过半年报数据,珠三角正经历一场产业变革,工业投资占比提升、技改投入加大、高新产品爆发,制造业高端化已成普遍共识。

“深圳的机器人、广州的低空经济、东莞的服务器、惠州的电子产业、中山的高技术制造、珠海的海洋经济、肇庆的新兴企业集群等高新技术产业驱动经济结构优化,勾勒出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图景。”胡刚表示。

内需发力:政策撬动消费升级

上半年,珠三角消费市场展现强劲韧性,外贸结构深度优化,内外需协同发力格局加速形成。

消费升级,是政策撬动与业态创新的共振。

上半年,广州消费市场在政策助力和新型业态带动下显现韧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11.22亿元,同比增长5.9%,位列一线城市首位。

广州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四年,以流量经济引领消费升级,引入首店近1500家,体育消费规模超630亿元,政策红利也在持续释放,离境退税“一单一包”便利化、即买即退服务打造“购物-退税-再消费”闭环。

今年以来,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斐然,成为激活存量市场、拉动升级消费的关键力量。

惠州通讯器材类暴增145.0%,佛山家电零售额增长47.9%,珠海通信器材销售飙升131.9%,深圳家电增长55.7%。数据印证政策精准滴灌,有效释放了居民对智能、绿色、高品质商品的消费需求。

线上消费动能澎湃,数字化消费生态加速渗透。东莞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28.0%,佛山增长22.1%,肇庆增长10.9%。广州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增长16.4%,线上预订餐费收入增长10.9%。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正重塑商业生态。

服务业数字化、专业化转型态势明显。深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8.1%,广州互联网平台服务业增长13.3%,珠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0.7%,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金融业稳健运行,九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保持增长,为实体经济注入持续动力。

采写:南方+记者 刘珊

统筹:何山

设计:招凤仪

编辑 张晓晨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