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蝶变!松山湖这个社区凭何吸聚大湾区顶尖科创流

作者 向熙航;韦基礼 2025-07-25 16:45

五年时间,能带来怎样的变化?

2020年7月23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正式揭牌,历经五年发展,社区已成长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创新创业高地,实现了从科创“试验田”向“强磁场”的能级跃迁。

走进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下称“社区”),创新活力扑面而来。从初创时的试验探索,到如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资源的“强磁场”——12家新型研发机构、200余个研发平台、5000多台共享仪器构筑起强大的创新矩阵,6000余名创新创业人才在此扎根。这里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一国家战略的赋能之下,社区始终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发展定位,通过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创新生态体系,着力打造“宜研、宜创、宜业、宜居”的创新创业创富标杆示范区。

创新生态成型

含“科”量与含金量持续提升

企业成长是社区成效的直接体现。

落地社区仅一年多时间,湃泊科技成为国内首家在该领域实现端到端工艺拉通、全流程自制的高科技企业。“湃泊科技产品快速研发及多项验证测试,就是在‘邻居’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搭建的公共技术平台完成。”湃泊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于2021年入驻社区,凭借高性能电子陶瓷材料,成功攻克高热、高压、高频(“三高”)环境下的芯片封装技术难题,突破了行业“卡脖子”瓶颈。

目前,社区已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体系,提供涵盖工商注册、政策申报、知识产权、投融资对接等八大板块、150余项服务的全链条支撑。

截至2025年上半年,社区存量科技型企业600余家,包括高企130余家、规上企业23家,专精特新企业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上市后备企业4家,亿元营收企业4家,产生高价值发明专利(含申请)2000个。

社区揭牌仅3年,总营收即实现了3倍增长,展现出强劲的运营实力;经过5年的运营发展,社区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创富的理想之地。

多方联动赋能

辐射效应持续显现

2020年7月,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高规格谋划建设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打造一个承接广深港澳、松山湖科学城、中国科学院及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落地的粤港澳创新创业首选地。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国家战略,科创资源加速云集,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成为承接科创“流量”的理想之地。五年以来,社区积极探索“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融合模式,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机构深度合作,构建起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

在对内的科创资源整合上,社区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等周边高校通过合作共建等方式,实现“高校成果、社区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社区联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各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公共技术平台、创新工场等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企业培育孵化和产业化,链接科技成果从0到1和从1到100的全链条过程。

近年来,社区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建的“先进制造创新工场”,引进其轻元素材料团队(高端铜材制备技术及装备产业化联合工程中心)、精密仪器研发团队、新型纤维团队等团队,共同培育孵化了中科精益、中科皓烨等一批优质企业。

在对外赋能上,社区企业科恒科技的3D打印技术与茶山镇韬略运动器材的头盔产品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科技运动产品;华南协同创新院与石排镇共建东莞市石排通信部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通信部件技术创新能力;华南设计创新院与寮步镇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助力寮步培育科创实力。

人才集聚效应凸显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五年来,社区常驻研发人员从不足2000人增长至超5000人,汇聚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的科研团队,以及IBM、华为等企业的创业人才。本科学历以上人才占比超过75%,这里已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

今年5月,东莞市首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在社区发布TGV3.0技术、能感存算、一体AI芯片等五项重大成果,展现了社区在前沿技术突破上的孵化实力。五年以来,园区企业获得各类投融资超4亿元,其中落地社区的14家企业获得松山湖天使基金投资逾7000万元。

历经五年耕耘,社区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将这片土地打造成一座“创新创业不夜城”。未来,社区将继续深化创新服务,完善成果转化链条,为松山湖加快构建“1+4+1+X”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撰文:向熙航 韦基礼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黎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