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海科技集团托举“珠海造”芯片叩问太空
当美国“星链”以数千颗卫星抢占近地轨道时,一场关乎6G主导权与国家安全的太空竞速已拉开帷幕。在这场不容有失的战略竞争中,一家珠海本土企业正默默筑牢关键技术的“护城河”,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跃升注入硬核“芯”力量。
成立仅三年的珠海芯探索微电子有限公司(下称 “芯探索”),凭借自主研发的“高可靠+高集成+自修复”商业宇航用芯片,实现了商业航天的“技术降本-规模化应用-生态协同”要求,为中国中低轨卫星大规模组网提供了强劲支撑。
其背后,珠海科技集团在不到两年时间里,通过连续两轮独家股权投资,全方位赋能企业发展,以国有资本的耐心与战略定力,为这场技术突围按下加速键。
从资源争夺到技术破壁
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既是航天强国建设的核心支柱,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其中,低轨卫星网络作为太空中的“超级WiFi”,战略价值不言而喻:不仅能覆盖偏远地区通信、赋能应急救灾与智慧城市,更将成为6G技术落地的核心载体。
轨道资源的稀缺性和“先到先得”的国际规则,决定了这场竞争的紧迫性。据公开数据,美国已申报超50%的近地轨道容量并部署超7000颗卫星,形成显著先发优势。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场太空资源争夺战。”芯探索创始人唐芳福直言,作为卫星的“大脑”与“心脏”,商业宇航用芯片一直未有突破,成为制约中国中、低轨组网规模化的“卡脖子”环节。
2022年,拥有近20年宇航芯片研发经验的唐芳福组建团队创立芯探索,目标直指这一产业痛点。
商业宇航用芯片的技术壁垒,远超民用芯片。在距地球500-1000公里的近地轨道,卫星需承受宇宙辐射的持续轰击、-55℃到125℃的极端温差,以及火箭发射时堪比十级地震的剧烈震动。
“卫星芯片必须具备在恶劣太空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这是商业航天的生存关卡,也是大规模部署星座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唐芳福道出核心挑战。
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赛道,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长久的技术积累,团队一步步向前迈进。
如今,芯探索正加速突破商业宇航用芯片的抗辐照、高集成、智能化、器件级自我修复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卫星健康管理与诊断芯片、星敏感器SoC芯片等多款产品,不仅能在太空环境中稳定运行,还具有高可靠、低功耗等优势,填补了国内相关行业空白。
首款产品即将“升空”
“进口芯片存在单价高、性能适配性不足、供应链安全风险突出等问题,”唐芳福强调,“我们的自研芯片凭借技术革新、降本增效、场景适配突破了行业壁垒。”
芯探索正逐步解决商业航天缺芯少芯局面。全链条自主可控的技术路径,也为基于材料创新的成本优化提供了可持续基础。
唐芳福将公司芯片产品总结为“稳、快、准”三大特性。其中,“快”特指突破高可靠高速率传输瓶颈,支持“AI”算力植入芯片,将大幅提升我国卫星组网的效率。
目前,芯探索的“太空棋局”已落下关键一子——首款星敏控制芯片成功通过测试。该产品可实现低轨卫星星敏、太敏载荷应用,今年有望实现量产并随卫星发射升空。
而更具颠覆性的突破也正在孕育。“下一代芯片将内置AI推理引擎,卫星能自主分析宇宙数据,如同为天网装上会思考的大脑。”唐芳福透露。
珠海“芯”助力中国叩问太空
全球低轨卫星组网产业正重塑太空经济格局。权威机构预测,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将达万亿美元,其中低轨卫星互联网贡献超50%增量。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等产业链,已成为各国竞逐的“黄金赛道”。
在这场“星际竞逐”中,大湾区已精准落子:2024年10月,广东提出以珠海等地为支点,构建全省协同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布局。作为我国重要的航天产业聚集地,珠海拥有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这一全球性平台,已吸引众多航空航天企业集聚发展。
珠海国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芯探索为例,2023年12月,珠海科技集团旗下珠海科技天使基金率先完成对芯探索的天使轮独家投资,在企业孵化初期便注入关键资本;时隔一年半后的2025年6月,集团旗下珠海基金三期创业投资基金再度追加投资,形成对企业成长周期的全阶段陪伴。
通过“耐心资本”的持续赋能,珠海科技集团为芯探索提供了资金、产业资源等关键助力,大大加速了企业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也成为珠海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区域科技创新生态的典型实践。
“大湾区发展商业航天优势显著,具备全产业链的‘造星’能力和顶尖的芯片设计基因,有底气在宇航级芯片领域寻求突破。我们持续投资芯探索,不仅因其是技术‘破壁者’,更因其承载着中国商业航天从‘借船出海’迈向‘造船远航’的雄心。”珠海科技集团投资团队表示。
面对核心技术难题,如何破局?芯探索近千个日夜的全力攻关,就是最响亮的回答。未来,在低轨卫星“星网”上,每一颗“珠海造”芯片,都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坚定挺进深蓝的坐标。
撰文:张紫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