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田径的版图上,广东短跑始终是一块闪耀的“金字招牌”。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赛道突围到如今的世界巅峰冲刺,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短跑健儿,而贯穿其中的,是一份跨越岁月的坚守与传承。
袁国强,用大半生时光书写着田径人的执着;苏炳添,这位跑出9.83秒的“亚洲飞人”,在师傅的陪伴下完成了从地下室少年到世界名将的蜕变。他们的师徒情也是广东田径短跑传承与突破的核心密码。
广东田径一路成长 根深叶茂
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的二号田径场上,那棵由撑竿跳老教练徐体权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种下的榕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它既见证了广东田径队一路成长的风雨历程,也象征着广东田径根深叶茂的传承体系。
广东田径的传统优势项目是“短跨跳”,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沈孝智的筚路蓝缕,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袁国强的奋力突围,再到苏炳添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跑出9.83秒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选手,60多年以来,广东短跑始终处于国内前列。
袁国强,这位小个子跑手,曾先后21次成为全国和亚洲的百米冠军,9次打破全国纪录。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他包揽100米和4×100米接力两枚金牌,被称为“东方跑得最快的人”。
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20岁出头的袁国强踏上了人生第一次全运会征程,在200米预赛的第一道,他遭遇了意外考验——弯道处突然出现的不明人员挡在跑道上。危急时刻,袁国强果断冲入草地躲避后迅速返回赛道,凭借顽强的意志跑完全程,最终跻身决赛并夺得第三名。这份在逆境中坚守的精神,在广东短跑界传承至今。
从1975年第三届到2025年第十五届,从运动员到教练员,袁国强从未缺席。
在袁国强看来,广东短跑的辉煌源于一代代人的传承,他提到了自己的徒弟,36岁的苏炳添。“他至今仍保持着高强度训练,在全运会之前的队内男子百米比赛中跑出10.38秒的成绩,甚至超过了许多系统训练的年轻运动员。兼顾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的工作,还依然坚守赛道,这份对梦想的执着和坚持,正是广东短跑精神的最佳延续。”
从老一辈运动员的顽强拼搏
到新一代选手的科学训练
广东短跑在半个多世纪的传承中
不断丰富,长盛不衰
苏炳添和袁国强 师徒情深
2006年,17岁的苏炳添在父亲和基层教练的陪同下,怀揣着对短跑的热爱来到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谁也没想到,这位体重只有120斤、看起来甚至有些瘦小的少年,未来会成为震撼世界田坛的“亚洲飞人”,而改变他命运的,正是时任广东田径队短跑教练的袁国强。
“我看中他跑步的动作,像一个皮球一样滚动很快,非常顺滑,但我觉得这个‘球’体积不够大,一定要把他练大。”袁国强至今清晰记得初见苏炳添时的情形。当时的苏炳添动作不够舒展,主要原因是力量不足、体重偏轻。
从2006年到2019年,13年师徒相伴,袁国强亲手雕琢着这块璞玉——2011年苏炳添打破全国纪录时,体重增至130斤;破10秒大关时,体重达到66公斤;跑出9.83秒巅峰成绩时,体重稳定在70公斤。每一斤体重的增加,都是力量的积累,更是师徒二人共同努力的见证。
初到二沙基地的苏炳添,遭遇了运动生涯的第一次考验——住宿条件艰苦。由于宿舍重新装修,他暂住在招待所的地下室。那年冬天格外寒冷且多雨,这让苏炳添备受煎熬。更让他难忘的是,当时没有单间洗澡房,运动员只能共用大澡堂。艰苦的环境反而锻炼出苏炳添吃苦耐劳的品格,他也成为袁国强口中“值得后辈永远学习的榜样”。
师徒间的初识,还留下了一段“扫地僧”的佳话。苏炳添还记得参加第一堂训练课的场景,当时,他在田径场边等候,看到前方有人正在把地上的落叶扫走。当时苏炳添并不知道扫地的人是谁。直到师兄们出来,对着扫地的人喊“师傅”,苏炳添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低调朴素的“扫地僧”就是自己的教练袁国强。这些初识的画面,让苏炳添深刻体会到师傅身上不事张扬、踏实务实的品格。
13年的执教生涯,袁国强不仅是苏炳添的技术导师,更是他的人生榜样。
“最重要的是学习他对短跑事业一如既往的坚持和热情。”苏炳添回忆,当小队员的时候每天都需要出早操,袁国强家住白云区,距离二沙岛路程较远,却总能在清晨6时前准时出现在田径场。“就算‘落狗屎’(暴雨)都要出操”,师傅的这句话,苏炳添至今铭记于心。他也曾经想过偷懒,但看到师傅不顾路途遥远、风雨无阻的坚持,便明白这是对体育事业最基本的尊重。这份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苏炳添,成为他多年来坚守赛道的精神支撑。
苏炳添在暨南大学体育学院任职院长后,第一时间邀请师傅担任顾问:“师傅在执教上的经验和选才的直觉,比指标和数据还有用。”这份近二十载的师徒情谊,早已超越单纯的教与学,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为广东田径短跑传承中最动人的篇章。
苏炳添即将上演“最后一舞”
11月15日至20日,十五运会田径比赛在广东奥体中心开赛。对于36岁的苏炳添而言,这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次参加全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比赛,是名副其实的“最后一舞”。“这是我最后一届全运会,我希望能为广东队站好最后一班岗。”第五次参加全运会的苏炳添,既有对赛道的不舍,更有对责任的担当。
作为广东田径的领军人物,苏炳添在十五运会周期主动调整自己在4×100米接力项目的位置——改跑第一棒。“不需要太多适应,都是积累师傅之前教下来的训练和比赛经验。”在苏炳添看来,第一棒是接力赛的“定海神针”,“我要做好的,就是把发出去的这一箭,把领先优势一直保持下去,这是我最重要的工作。”
苏炳添这份从容与自信,源于师傅袁国强多年的悉心指导,也源于自身二十余年的赛场积淀。
袁国强对弟子的最后一战充满期待。“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我们在男子100米项目无人进入前六的情况下,依然拿下了男子4×100米接力冠军。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我们同样具备再创辉煌的实力。”
如今,袁国强正带领着施君豪、陈冠锋等一批年轻运动员在家门口冲击金牌,这些年轻选手的整体水平和后备人才规模,都远超苏炳添当年的成长环境。
苏炳添的“传帮带”,成为广东田径队在接力项目冲击冠军的重要保障。作为队中的老大哥,他不仅在训练中分享自己的技术经验,更用师傅传承给他的精神激励年轻队员。“师傅当年怎么教我,我现在就怎么帮年轻队员。”苏炳添深知,接力赛的胜利离不开团队的默契配合,而他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经验为团队奠定坚实基础,帮助年轻队员快速成长。
“当年针对2014年仁川亚运会、2015年北京世锦赛、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连续大赛周期计划非常科学,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现在我们正在复制这种模式,2026年亚运会、2027年世锦赛、2028年奥运会将接踵而至,相信新一代的年轻短跑运动员能够比我们当年做得更好。”苏炳添的信心,既源于科学的训练规划,也源于广东短跑深厚的人才储备。
除了在赛道上的传承,苏炳添还在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搭建起“体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在学校的支持下,他打造了国家级层面的田径训练基地,通过奖学金吸引优秀运动员就读训练,同时邀请师傅袁国强担任顾问,把老一辈的执教经验与现代科学训练相结合。“我们要做好青少年梯队建设和选才的指标体系,让广东短跑的传承有更多新鲜血液。”
苏炳添的努力
正在为广东短跑的未来铺路
让这份辉煌
能够迈向更久远的未来
#志愿广州青春全运#
编辑 | 青年君
来源| 广州青年(ID:gz_gqt)综合整理自广州日报、全运广州
合作、投稿 | gzqntg@163.com
转载请注明 | 广州青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