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8月进入尾声,暑假已进入倒计时,2025年东莞市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也在近期圆满收官。这个夏天,东莞市妇联携手有关单位,在全市开展“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暑期儿童关爱行动,为在莞度夏的孩子们设计了一个多彩好玩的假期。
自7月14日启动以来,东莞全市镇街(园区)妇联开展逾5000场互动活动,服务儿童及家长超16万人次,组织“玉兰妈妈”活动356场,设托管班1386个、服务儿童5万余人次,重点覆盖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小候鸟”等群体。
孩子们走进东城街道余屋社区参观稻田。
孩子们走进东城街道余屋社区参观稻田。
作为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中的一员,东莞以真情呵护童心,将“友好”落向实处。从“小小系列”职业启蒙实践,到“玉兰妈妈”结对关爱活动,东莞持续关注、陪伴与护航儿童成长。热热闹闹的夏天里,是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友爱图景。
鼓励儿童参与
“小小系列”培养城市主人翁
8月8日至10日,东莞南城街道开展了一场“我是小小创业家”的儿童创意集市活动,孩子们化身“摊主”,自主设计摊位、交换闲置物品、核算交易收支,在真实的商业场景中体验创业乐趣。
暑假期间,南城街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小小系列”职业启蒙实践,各社区脑洞大开,为孩子们提供各类“职业舞台”——鸿福“小小企业家”、宏远“小小厨师”、西平“小小消防员”、雅园“小小银行家”、袁屋边“小小药剂师”、蛤地“我是小医生”、水濂“小小导赏员”、白马“莞韵小当家”……在这个职业版的“过家家”游戏中,孩子们畅想着未来的职业道路,这种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帮助儿童在模拟实操中树立职业理想。
儿童参与是“儿童友好”的重要指标,东莞关注儿童社会“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在暑期关爱活动中助力儿童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8月6日,茶山镇妇联组织14名儿童走进镇工人文化宫,就工人文化宫的儿童友好设施及课程安排、假如你是“防疫工作者”怎么应对蚊媒防控工作共2个议题展开讨论。
孩子们从自身视角出发“建言献策”。有的孩子建议工人文化宫在游乐区增设更多适合儿童身高的休息座椅,在舞蹈室增加垫子做成彩虹地胶,增强视觉效果,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有的孩子建议东莞学校开展主题班会,向学生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并鼓励学生带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疫情防控。
鼓励儿童表达自己对公共文化设施及社会热点问题的见解,体现着一座城市对儿童话语权的尊重。东莞在暑期关爱中融入成长培养,助力儿童成长为有担当的城市“小莞家”。
关爱儿童成长
“玉兰妈妈”传递莞邑温情
7月29日,东莞市栩光文体科技有限公司的“专长玉兰妈妈”陈李宁给大朗镇的孩子们开展了一场无人机科创体验活动。孩子们分组体验线上航模模拟器,挑战起飞、悬停、绕桩等关卡,实操无人机足球完成起飞、穿越障碍等任务,亲手制作橡皮筋动力飞机实践学习成果。
大朗镇妇联在玉兰妈妈服务计划的基础上,组织“邻家玉兰妈妈”和“专长玉兰妈妈”两股力量,为镇内流动儿童与困境儿童家庭开展爱心敲门行动与兴趣体验活动,将爱心传递至每一户困境家庭。
东莞拥有超200万常住儿童,其中54%为流动儿童,对流动困境儿童的关怀,体现着东莞城市的温度。暑假期间,东莞妇联持续开展玉兰妈妈结对关爱活动,发动广大妇女和家庭,与困境儿童形成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结对帮扶关系,帮助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横沥镇组织儿童体验稻香蛋挞制作。
横沥镇组织儿童体验稻香蛋挞制作。
东莞全市暑假期间共开展356场关爱活动——麻涌镇联合镇工商业联合会(商会)实施点亮困境儿童美丽庭院行动,开展家居改造帮扶;横沥的“邻家玉兰妈妈”带着结对孩子一起做驱蚊香囊;石排镇的玉兰妈妈和孩子们围坐一起玩“干冰泡泡”科学实验。
丰富多样的爱心帮扶给予了流动儿童实际陪伴,让炎炎夏日变得温暖友爱。
激发儿童志趣
红色研学传承家国薪火
8月6日,大岭山镇“重走东纵路岭邑传薪火”红色夏令营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开营,超100名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深入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在真实的战斗遗址间追忆游击战争的艰苦卓绝。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透过珍贵文物与历史史料,追思华南抗战的烽火岁月。
作为大岭山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个一”系列红色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夏令营带领儿童通过多维度地聆听革命故事,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
暑假期间,东莞各镇街立足自身特点开展“百千万·莞一夏”儿童暑期公益服务,在系列特色活动中融入莞邑文化。
企石镇根据村特色文化及实际需要,开设了丰富多样的特色暑期兴趣班——江边村的非遗咏春拳兴趣班、上洞村的非遗草龙体验班、新南村的麒麟武术兴趣班、旧围村千年秋枫主题兴趣班。镇村两级妇联累计举办各类活动242场,服务4959人次。
今年是东莞连续五年开展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5年来组织活动近1.5万场次,覆盖儿童60万人次,动员志愿者4.8万多名。让更多在莞与来莞的儿童共享快乐时光,东莞正构建“可感可及”的儿童友好生态圈,护航莞邑少年多元成长。
样本
街头巷尾里的儿童友好
近年来,东莞以“儿童优先、儿童参与”为核心,将儿童需求融入城市更新。从连续两年将儿童友好街区(慢行系统)纳入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到率先在全省落实儿童友好餐厅建设,东莞将“友好”以“街区”为支点来打造。
步入常平维记茶餐厅,可见主题玫瑰打卡墙与卡通安全标识,餐厅在硬件设施与服务细节上均融入了儿童友好理念。
家庭用餐专区配备了食品级儿童座椅与圆角餐桌、儿童手套、围兜等儿童用餐用品、轻便耐摔的卡通造型儿童餐具。儿童专属洗手台紧邻用餐区,搭配可涂鸦餐垫纸,为孩子们提供餐前创意时间。
餐厅女厕特别设置亲子厕所,配备儿童马桶、安全扶手及亲子洗手台,方便家长与孩子共同使用。男厕则设有独立的小孩便兜,高度适配儿童身高。
东莞为儿童友好餐厅建设提供了系列标准,包括在环境装修上,注重安全与适儿化设计;在服务提供上,关注娱乐与互动体验;在服务理念上,体现人文与教育融合。
今年5月26日,常平首条“儿童成长护学路”亮相。这是东莞市首个融合儿童安全、心理健康、性别平等与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项目。
道路全长超1500米,以金美支路、河西大道为轴线,串联中心小学、青少年宫、金美华正幼儿园等核心区域,将传统道路升级为集安全防护、成长赋能、社会参与于一体的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
护学路增设了11条儿童友好斑马线、2345米彩虹慢行道及2个儿童停车位,配套4个避雨亭与30多米中心小学侧门避雨长廊,所有设施采用圆角设计与防滑材质。
此外,护学路融入常态化驻守力量,9个护学岗(含家长驿站)由公安民警每日上下学高峰时段巡逻值勤,家长志愿者轮班疏导人流,青年志愿者每周开展劳动日活动清洁公共设施,学校定期组织亲子劳动,形成了“政府主导、家校协同、社会参与”的护学闭环。
以儿童友好“小支点”撬动街区发展“大格局”。2024年东莞完成建设43个兼具安全性、功能性、趣味性的儿童友好街区。据悉,2025年东莞还将打造45个儿童友好街区。
数读
东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成效
2024年2月,东莞被列入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今年5月,东莞市公布首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监测评估,呈现东莞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部分“成绩单”:
●全市建有儿童友好基地115个,其中包括15个省级基地和100个市级基地,科普阵地256个
●托育机构覆盖2.5万名婴幼儿,占比超1/3
●疫苗接种点覆盖99.3%儿童,基本实现适龄儿童全覆盖
●公园服务半径覆盖106万儿童,超半数儿童可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幼儿园覆盖28.9万名学龄前儿童,超九成可在800米范围内入园
●小学教育覆盖72.9万名小学生,超八成可在1000米内就学
●全市学校公共交通站点覆盖比例达94.2%,其中高中和完全中学已实现100%覆盖
●全市学校周边存在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的比例低至5.5%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张帆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