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引客2万人次,吾舞罗行如何舞动丹灶?

作者 林洛峰 2025-05-01 22:00

5月1日,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罗行艺术墟再度集结澎湃的人文力量,并创新融入丹灶氢能产业与科创元素,2025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暨“舞动两江·氢骑艺术”罗行艺术墟氢能骑行活动拉开帷幕,首日便吸引约2万人次到访,带动全域旅游收入约216万元,区域内酒店、民宿入住率超九成,罗行艺术墟再现“墟冚”景象。

时隔一年,来自国内外的一众独立舞者和舞团再次相聚在罗行墟,参加2025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一连五天贯穿整个“五一”假期,他们以百年罗行墟的街巷、水岸、老建筑作为天然舞台,通过环境剧场、即兴创作等形式,让艺术与在地文化深度交融。

与去年不同的是,经过近一年大力营造,百年罗行墟蝶变为罗行艺术墟。今年以来,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下称“环两江先行区”)南海丹灶片区的建设序幕正式拉开,丹灶提出“人文科创 四脉一核”总体规划,其中包括要以罗行艺术墟为起点,将南沙涌打造成“艺术之涌”,激活南沙涌艺术水脉。

在新的、更大的使命下,艺术家立足丹灶,将能给出怎样的回应?舞动的罗行艺术墟,将能为丹灶带来怎样的新惊喜?

舞动的罗行艺术墟

“五一”期间的罗行艺术墟,被舞蹈赋予艺术的灵动。

5月1日15时许,随着佛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紫霄,南海区区长王勇等嘉宾发号施令,2025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暨“舞动两江·氢骑艺术”罗行艺术墟氢能骑行活动正式开幕。在罗行艺术墟《星空之约》艺术装置前,彭宇当代舞团带来“骑艺”舞蹈表演。随后在舞者的引导下,一众嘉宾移步到堤坝上,沿着北江支流南沙涌,开启氢能两轮车的畅快骑行。

5月1日,在罗行艺术墟《星空之约》艺术装置前,彭宇当代舞团带来“骑艺”舞蹈表演。通讯员供图

5月1日,在罗行艺术墟《星空之约》艺术装置前,彭宇当代舞团带来“骑艺”舞蹈表演。通讯员供图

另一边,在罗行艺术墟内,一场精彩的动线舞蹈开幕表演点燃全场氛围,舞者们以灵动的舞姿行进在街巷和建筑之间,整个罗行墟变成露天舞台,为观众游客带来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此后,“竹够精彩”快闪表演、环境即兴演出、《竹—铠甲》舞蹈巡游在罗行艺术墟内连番上演,舞者置身于罗行艺术墟的空间环境中,罗行传统竹编等装置道具与当代舞相结合,艺术再次渗透这个百年老墟的肌理,形成无处不在的“文化共振”。

当晚19时30分,作为舞蹈节开幕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床》观念舞蹈演出在彭宇当代舞团粮仓剧场首演,在音乐和灯光之中,舞者们围绕一张张铁架床翩翩起舞。

“铁架床是以往很多打工仔、打工妹谈论理想的地方,这个作品试图用舞蹈诠释梦想的起源。”作为作品《床》的主创人,当代舞艺术家彭宇说,当前佛山正经历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并举的转型期,希望作品也能折射出佛山这一历史进程。

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在南海大力发展人文经济的背景下,丹灶在佛山全市率先探索“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2023年,彭宇成为丹灶的“文化产业特派员”,携当代舞团落户罗行社区,罗行墟里的旧粮仓被改造成为他们的驻点。在彭宇的积极发动下,2024吾舞国际舞蹈节在去年“五一”假期成功举办,为罗行墟注入浓浓的艺术气息。

5月1日晚,在罗行艺术墟中山街,舞蹈展演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围观。通讯员供图

5月1日晚,在罗行艺术墟中山街,舞蹈展演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围观。通讯员供图

“去年舞蹈节有来自国内外近40位青年舞者到访交流创作,今年舞蹈节的规模更大,有来自英国、德国、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一众独立舞者和舞团来到罗行。”彭宇说,今年的舞蹈节以“竹”与“境”两大主题为核心,围绕环境剧场这一概念,将舞蹈艺术与罗行的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全方位演绎“罗行即剧场”的核心愿景。

基于这样的理念,在本次舞蹈节上,从5月1日到5月5日,“概念演出”“撸舞剧场”“环境即兴”三大核心表演将串联罗行墟的街巷和附近水脉,每天都会在特定时间上演。“舞酱”“无界影像展”和“舞蹈工作坊”三大互动单元也将进一步拉近观众与艺术的距离。

5月1日,在罗行艺术墟,舞蹈展演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吸引大量市民游客观看。通讯员供图

5月1日,在罗行艺术墟,舞蹈展演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吸引大量市民游客观看。通讯员供图

今年的舞蹈节还有不少新看点。比如,彭宇等人通过打造多个非传统舞台,推动旧墟更新和空间活化;运用氢能元素创作开幕式舞蹈;推出AI等融合科技的跨界舞蹈专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环境体验;他们还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现代舞与竹编、龙舟、武术、烧番塔等丹灶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力求充分激发本地居民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体验升级、人气升温

时隔一年,当舞蹈爱好者再次踏入罗行墟,他们发现,这里不止有当代舞艺术,更多艺术形式融于一炉,让体验更多元、更深度、更动人。这种感官体验的升级,得益于罗行艺术墟的打造。

地处北江支流南沙涌边的罗行墟,过去几十年逐渐失去了活力。近年来,丹灶镇、罗行社区等多方合力,积极探索罗行墟的活化之路。2024年,南海迎来“人文经济元年”,罗行墟也迎来了活化升级的重大机遇。这一年,丹灶以“文产特派员制度”为抓手,充分发挥艺术家向阳、彭宇、夏诗源等“文产特派员”的带头作用,吸引更多国内外艺术家驻留创作,打造罗行艺术墟,举办“墟游记”活动,让百年老墟罗行墟重焕活力。

罗行艺术墟的成功打造,让曾经的废旧、闲置房屋变成展馆和艺术中心,越来越多艺术家进驻罗行艺术墟打造驻点或工作室,他们的艺术作品成为墟里的永久展陈。从去年10月起,罗行艺术墟实行常态化开放运营,每月策划一次主题墟日,提供主题性的艺术内容增量更新,实现常来常有,常开常新。

当2025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邂逅罗行艺术墟,活动内容更丰富多彩。在舞蹈节举办期间,罗行艺术墟的展览空间实行全天开放,多位艺术家更亲临现场进行导览,与市民游客交流。以舞蹈节举办为契机,一批艺术家还牵头实施新的艺术项目,助力舞蹈节举办。

得益于罗行艺术墟常态化运营积累的经验,在舞蹈节期间,艺术工作坊、“艺席茶”等项目则以成熟的运作模式,持续呈现给广大市民游客。

5月1日,罗行艺术墟美食集市打造可逛、可看、可吃、可玩的一站式体验。通讯员供图

5月1日,罗行艺术墟美食集市打造可逛、可看、可吃、可玩的一站式体验。通讯员供图

近一年来,在艺术带动下,商业加速回归罗行墟。比如,美食集市沿罗行墟中山街布局,打造可逛、可看、可吃、可玩的一站式体验;“墟上集”艺文集市、“竹里人”小店等全新的商业形态,也因艺术而落地,吸引一批主理人进驻罗行墟开店创业。

自罗行艺术墟在今年4月正式启动招商以来,吸引艺术创作、文化展示、商业休闲、旅游体验等多元领域的优秀主理人关注,截至目前,有超30位意向商家来访洽谈。

趁着“五一”促消费的窗口期,以舞蹈节举办为契机,罗行艺术墟的商业载体提速升级、商业氛围持续升温。其中,西樵山书院和千灯湖主理人学院为罗行艺术墟引入“理想在角落”空间概念展,“理想剧场”即兴FLOW、“理想共创”旧衣新生工作坊、“理想客厅”压力粉碎机、“理想食堂”竹墟饮竹等多个主理人活动,拉开了“理想生活在罗行”在地商业赋能计划的序章,持续激活罗行艺术墟的主理人业态。

17场舞蹈展演、15场特色快闪、10个舞蹈工坊、9个艺术工坊、7组静态艺术展览、6组主理人参与创生行动……丰富多彩的项目和活动内容,显著拉动罗行艺术墟的人气热度。据统计,在5月1日,本次舞蹈节就吸引游客约2万人次到访罗行艺术墟,带动全域旅游收入约216万元;区域内酒店、民宿入住率超九成。

人文科创激发融合力量

对于本次活动的举办,丹灶上下有着更多的期待。

今年,建设环两江先行区成为佛山上下的发展大事。作为环两江先行区核心区的一员,丹灶提出“人文科创,四脉一核”总体规划,其中的“四脉”,指的是南沙涌艺术水脉在内的人文四水脉。

围绕南沙涌艺术水脉,彭宇专门创作了“水上南海”系列液态剧场《水月之间》,将舞台搬到罗行艺术墟旁的南沙涌上,该作品将在4—5日傍晚压轴上演,展现这方水土的深厚人文底蕴。

本次舞蹈节创新融入氢能两轮车骑行活动,则充分结合了丹灶氢能产业的优势,反映丹灶以人文引领、科技驱动的生动实践。

在舞蹈节筹备阶段,彭宇还与丹灶镇党委、政府形成了高度共识,通过充分激发人文之力,广泛带动各方力量共建共创。比如,《水月之间》水上舞台搭建期间,多位罗行渔民协助定位锚定竹筏。该作品还会邀请罗行社区舞蹈队参与表演,安排丹灶龙舟好手现场扒龙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本次舞蹈节,也是“艺企同行”的深度实践。比如,一家丹灶建材企业生产的新型材料,被应用在舞蹈节部分作品中;“公共座椅计划”通过艺术家、企业家、居民等多方共创增设公共座位;“花园罗行计划”除了有艺术家、社区干部、市政部门、社区居民参与,还有丹灶企业为花园提供太阳能电池面板,共创理想花园。

罗行艺术墟还聚力打造青年友好社区。在艺术家的带动下,一批年轻的艺术墟志愿者深度参与艺术转化、研学课程和导赏活动,有的甚至扎根创业;以青年小店开业为契机,罗行艺术墟致力打造年轻人创业的示范点;还有一批大学生深度参与在地艺术设计和交流。

“以人文重塑区域价值。”开幕启动仪式上,丹灶镇镇长钟强表示,本届活动强调在地发生、在地创作,艺术家深入罗行,以街巷、水岸、老建筑为天然舞台,创作出国际视野与本土文化碰撞的艺术作品,这是丹灶践行“百千万工程”、建设环两江先行区的生动实践,接下来,丹灶将重点实施有为水道及康园活化、金沙岛基础设施建设等文旅项目,持续擦亮墟游记、百村龙舟拉力赛等特色IP,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5月1日,“舞动两江·氢骑艺术”罗行艺术墟氢能骑行活动拉开帷幕。通讯员供图

5月1日,“舞动两江·氢骑艺术”罗行艺术墟氢能骑行活动拉开帷幕。通讯员供图

以应用助推产业发展。这次舞蹈节加入氢能两轮车骑行活动,将“氢能+”理念与文旅创新融合。未来,丹灶将继续促进氢能应用场景与文化创意、旅游体验相结合,推动科技与人文共荣共生。

以融合加快城乡协同。丹灶的发展始终坚持城产人文共舞。人文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旧物业的盘活;氢能骑行与舞蹈节结合,展现了科技、产业与艺术的联动;艺术乡创激活了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钟强希望,通过人文经济的创新实践,丹灶可以进一步畅通“三家一青”与本地人、本土资源的连接,让人才、科技、资本等要素在人文经济的催化下迸发出新的时代强音。

采写:南方+记者 林洛峰

通讯员 林静媚


编辑 熊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