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总能看到一袭白衣奔忙的身影,他们是护士,也是医疗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为展现优秀护士坚守护理岗位、甘于奉献的良好形象,南方+推出系列稿件,讲述他们细心专注、履职尽责、救死扶伤的故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有1727名护士,现选取21名优秀护士、8个优秀护理团队进行风采展示,一起为他们点赞!
1、为你喜爱的护士点赞(可多选) 心脏大血管外科 叶桂连 泌尿五区 赵妍 胸外科 陈莹 急诊科 李剑锋 变态反应(过敏与临床免疫)科、小儿呼吸科 徐燕妮 儿科二区 刘卫娟 重症医学科 徐蒙蒙 手术室 张泽勇 心脏外科 陈涵瑜 海印门诊、日间手术病房 赖美玉 急诊科 张敏钰 急诊科 刘丽芳 急诊科 余锦燕 儿科新生儿病区 罗苏颖 儿科新生儿病区 郑敏怡 肝胆外科三区 李咏诗 心脏大血管外科 黄淑凌 呼吸内科一区 成静 急诊科 魏淑娟 护理部 李静 重症医学科 钟爱勤 2、为优秀护理团队点赞!(可多选) 医疗保健三区护理团队 肝胆外科一区护理团队 重症医学科AB区护理团队 骨科二区护理团队 急诊区护理团队 泌尿五区护理团队 神内一区护理团队 医疗保健一区护理团队 提交
优秀护士风采展示
心脏大血管外科 叶桂连
副主任护师、心脏大血管外科护士长。工作20余年,叶桂连深耕心脏外科、器官移植及ICU护理领域。她所带领的心外团队两次荣获医院优秀护理集体称号,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带教老师、优秀护士长,且荣获全国首届心肺康复护理技能大赛个人一等奖。
她积极总结经验,发表10余篇护理论文,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参与3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目前已申报成功1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
泌尿五区 护士长 赵妍
立足护理本职工作,赵妍为了给住院患者提供舒适环境,促进康复,增强医患群体之间的友好交流,在病区打造了医院第一个园艺舒缓空间,并定期在病区组织减压手工活动、健康宣教活动,屡次获得患者的锦旗、表扬信。
2019年起开始负责前列腺免费健康筛查项目,目前已开展超200周驻点筛查,联动49家社区覆盖14万余人次,并积极参与义诊、科普,获广州医科大学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
胸外科 陈莹
深耕胸外科护理领域,陈莹主导胸外科围术期患者全程护理多年,2024年参与专科门诊接诊706人次,主导完成202例机能优化患者管理,创新诊疗流程。同时,成功培养了多名具备专业技能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专科护士。在学术方面,聚焦加速外科康复ERAS、肺移植护理,参与广州市“互联网+护理服务”岗前培训基地的教学及案例实践,其肺移植延续护理案例获市优秀案例一等奖,并参编行业规范《“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规范》。
急诊科 李剑锋
2007年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工作至今。2012年取得广东省急诊专科护士资格,目前担任急诊区护士长,以及广东省省护理学会男护士工作委员会常委,广州市男护士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在工作中始终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带领团队积极改善护理服务,为患者做实事,解决患者实际问题。
变态反应(过敏与临床免疫)科、小儿呼吸科 徐燕妮
主管护师,粤港澳老年专科护士,担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第四支部组织委员。始终扎根临床,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在病区工作的十余年中,始终坚守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冲锋在前。在病区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并始终保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态度。
儿科二区 刘卫娟
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5年,热衷于护理事业,用专业知识及技能促进患儿康复,为患儿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她扎根临床,推动专业发展,尤其在儿童呼吸康复护理方面,开展个案护理,从制定实施方案到优化护理流程,从床边护理查房到质量质控,用行动践行护理使命。同时承担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学任务,为年轻护士树立榜样。
重症医学科 徐蒙蒙
从事重症ICU工作16年,掌握呼吸机支持、血流动力学监测、危重患者镇静镇痛管理、早期康复、CRRT管理、ECMO管理等核心技术。2022年9月,徐蒙蒙晋升ICU病区护士长后,统筹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在2024年度主导的护理质量改善项目在广东省级第七届品管圈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第三届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最佳案例交流大会获得三等奖;2025年获得广州医科大学青年教师“综合病例站点式”护理技能竞赛三等奖。
手术室 张泽勇
现任中华护理学会手术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副组长、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手术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护理学会手术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社会任职,2024年参与完成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 1项。参编《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以及科技核心1篇。在2024年广东省护理学会手术室护理高质量与创新发展研讨班各类比赛中,获护理论文一等奖、护理案例二等奖。
心脏外科 陈涵瑜
16年来,她扎根临床并不断探索,曾获省“医院科室文化评选”一等奖、“护理管理创新奖”三等奖;她带领护士团队开展延续护理及个案管理,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医院特等奖等荣誉。近一年,陈涵瑜收获个人锦旗十余面。科教方面,她与时俱进,成功在全院开展OSCE综合技能竞赛及小组案例讨论式教学等新型模式,多次承担国、省、市各级专科基地的授课。
海印门诊、日间手术病房 赖美玉
从事门诊护理工作16年,赖美玉以患者为中心,多次获评“医院年度考核优秀护士”。为了给患者提供出院后安全保障,她所在的日间手术病房提供出院后24小时“紧急咨询”专线等延续护理服务,通过及时指导患者院外应急处理,屡次获得患者的认可。在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评选活动中,她主持的《预住院联合围手术期标准化管理模式在泌尿外科日间手术中的应用》入选百优案例。
急诊科 张敏钰
张敏钰1992年加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在急诊科30多年,她爱岗敬业,长期坚守一线夜班岗位。她临床专科知识扎实,熟练掌握急危重患者抢救配合技术及各类医疗仪器操作。在2003年非典和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她毅然坚守急诊一线,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坚定信念,为无数患者筑起坚实的生命防线,成为三十年急诊长夜中值得信赖的“生命守门人”。
急诊科 刘丽芳
1995年加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刘丽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出色完成各项护理工作。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专注,使她实现了零差错零投诉的优秀记录。在平凡却又繁重的护理工作中,她始终致力于为危重患者提供及时、精准、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用专业与温情为每一位患者筑起坚实的生命防线。
急诊科 余锦燕
在急诊科30多年的日日夜夜中,余锦燕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优质的护理服务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在带教方面,她手把手指导新毕业护士进行操作示范,指导下级护士护理重点,并为培养科室新生力量,工作中做到患者满意,同事安心,医院放心。
儿科新生儿病区 罗苏颖
她是在儿科默默耕耘32年,从青涩的新手,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资深护士。32年,她见证了无数生命的诞生,也经历了无数次紧急救援的惊心动魄,她深知,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工作不仅仅是打针输液,更是健康知识传播者、是患者康复路上的坚强后盾。工作期间,她不断学习,从基础的护理技能到最新的护理技术,都力求掌握并熟练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儿科新生儿病区 郑敏怡
郑敏怡在新生儿科坚守临床一线岗位33年,繁重的夜班工作中,宝宝纯真的笑脸和家属感激的目光,是她的动力。在不断提升自我专业技能的同时,她积极参与科室管理与团队协作,认真地履行高责护士的岗位职责,与同事们携手共进,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为新生儿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肝胆外科三区 李咏诗
在医院的长廊里,李咏诗已走过31年的护理岁月。夜幕降临,病房的灯光亮起,,李咏诗穿梭其中,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更换输液、安抚不安的心灵。每一个寂静的夜晚,都有她忙碌的身影,每一次病人的康复,都她前行的动力。她说,自己热爱这份工作,热爱在黑夜中点亮希望之灯。
心脏大血管外科 黄淑凌
在护理临床一线辛勤耕耘30余载,她亲历了非典和新冠疫情两场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考验。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期,她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作出突出贡献,荣获三等功嘉奖。多年来,她始终诚恳踏实、兢兢业业,坚守岗位初心,牢固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呼吸内科一区 成静
在同事眼中,她是“定海神针”,在患者心中,她是“暖心天使”,在抗疫战场上,她更是“无畏战士”。29年来,成静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用她的青春和热血诠释着护理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作为党支部支委,她带领团队开展“廉洁行医”专项行动等,先后荣获“广东省抗疫先进个人”“广州市优秀护士”“广州护理学会优秀个人”等多项荣誉。
急诊科 魏淑娟
2013年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工作至今,2020年获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急诊护理专业委员会护理个案比赛特等奖,2024年获广州市OSCE护理技能竞赛二等奖、获医院优秀护士称号。魏淑娟深耕临床一线工作,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优质的护理服务,始终将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满意度。
护理部 李静
在ICU工作24年,李静负责延续护理及护士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具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她开设护理专科心理舒缓门诊,为患者、家属、职工提供心理支持,并任广州市红十字心理救援队副队长、唯爱妈妈全国公益热线心理专家。
2023开始,在护理部的支持下,李静联合病区进行呼吸慢病患者心理团辅,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情绪疏导。她还长期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孤独症儿童伴读、社区心理驿站及参与社会紧急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任务。
重症医学科 钟爱勤
从事ICU护理工作24年,钟爱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监测、CRRT、ECMO等技术,能迅速准确地应对患者的各种情况,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在担任病区CRRT专业组组长期间,她梳理标准化操作流程,协助科室新人成长,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为重症医学科护士,曾参与非典、H1N1、H7N9、新冠肺炎患者的一线临床抢救工作。
优秀护理团队风采展示
医疗保健三区护理团队
大坦沙19楼北医疗保健三区护理组是一支平均年龄29岁的年轻团队,自2023年3月成立以来,以“特别讲政治、特别精专业、特别有温度”的“三特护理法”为核心,高质量完成各项医疗护理保障任务。
团队构建“三维精准护理体系”,强化基础操作培训,推行“1+N”多学科协作定制个性化方案,智慧赋能标准化流程,显著提升护理质量与效率。同时,创新“五感舒适护理”,通过音乐疗法、微光操作等细节减少患者焦虑。开展“隐形护理”,守护患者睡眠周期,让护理既有专业精度,更有情感温度。
肝胆外科一区护理团队
肝胆外科一区护理团队注重人文关怀,通过设置便民设施、定期评估患者需求和收集反馈,持续优化服务。2024年,团队实现了护理安全零事故,未发生任何护理不良事件、差错、事故及有效投诉。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团队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参与科研创新、获得多项荣誉。为满足患者多元化需求,团队不断创新护理模式,开设延续护理专岗服务,开展出院延续护理,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科普宣传教育,以提高患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此外,团队还为肝移植患者制定运动和营养处方,并参与了全球首例无气管插管麻醉(Tubeless)肝移植加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为患者加速康复并提升服务质量。
重症医学科AB区护理团队
在临床护理方面,针对病情错综复杂、救治难度极高的危重症患者,护理团队迅速响应、精准施策,积极组建涵盖多学科专业力量的协作小组,开展各种复杂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全方位保障患者治疗安全与康复进程。
在教学科研方面,团队取得丰硕成果,2024年共培养1名ECMO专科护士、1名CRRT专科护士和1名ICU专科护士;发表论文4篇、获发明专利 2 项,牵头制定两项团体标准。凭借卓越的专业素养,团队成员先后获“南粤好护士”“优秀带教老师”等荣誉称号。他们以精湛技艺为刃、以仁爱之心为盾,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重症护理人的精神风貌。
骨科二区护理团队
骨科二区护理团队构建以高级护理实践为导向的专科特色护理体系,助力骨脊柱患者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团队构建“膀胱压力及残余尿量监测联合间歇导尿”技术体系,项目化管理盆底肌功能训练,显著降低脊柱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推行骨科个案管理,结合体位管理降低误吸风险。通过科普视频、“情景模拟+康复操”小课堂等多形式宣教,强化患者自我管理。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实现护理服务从院内到家庭的延伸。
获院级护理创新奖、省级科普视频、省市级个案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拥有实用型专利10余项。
急诊区护理团队
急诊科急诊区护理团队承担着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及日常的急诊护理等工作。在急诊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他们面对一群群特殊的患者,有危重症患者、有酗酒打架患者、有服毒患者、有流浪人员等,她们一视同仁,患者的康复是她们最大心愿。2024年,该团队护航广州国际马拉松、国际龙舟赛、重阳节登高、清明祭扫等19场重大城市活动医疗保障,派出医疗保障护理人员21人次,保障天数40余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泌尿五区护理团队
泌尿五区护理团队熟练掌握泌尿肿瘤专科护理核心技术,尤其在术后快速康复(ERAS)、造口护理及疑难并发症处理方面成效显著。通过个性化护理方案,患者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9.5 %以上。该团队推行“五心服务”(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暖心),设立“多对一”患者健康教育,提升治疗依从性。并积极参与义诊、科普,获“广州志愿服务榜样”称号。 同时,率先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优化随访流程;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在国内、省内竞赛中屡获佳绩。
沿江院区神内一区护理团队
团队23名护理骨干涵盖脑卒中康复、吞咽专科等8大领域,7人获专科护士资质,构建“一专多能”梯队。专科护士牵头修订完善《吞咽功能筛查评估》等10余项专科标准,打造区域神经护理标杆。
该团队创新“24小时弹性排班”及分层质控体系,连续3年I级/Ⅱ级护理不良事件“零发生”,创建“零误吸病房”,推行“低尿管管理”,导尿管感染率、跌倒伤害率同比下降30%。深化“包床到护”责任制整体护理,开展床旁康复“早介入”服务。创新制作卒中防治、安全进食等10部科普视频,专病随访率100%,实现“院内-居家”无缝照护。
2024年,该团队主持省市级课题4项,参与制定《脑卒中良肢位摆放》省级团体标准,举办省级继教班推广VVST-CV评估、摄食训练等技术。
医疗保健一区护理团队
医疗保健一区护理团队创新性地引入智能康复系统,借助数字化评估手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显著提升术后康复效率。同时,优化围术期管理流程,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此外,拓展“互联网 + 护理服务”模式,将优质护理服务延伸至居家患者,极大拓宽了护理服务的覆盖面。
在科研与科普领域,团队成员在医院质量改进大赛、护理用品创新大赛、护理健康教育技能竞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还多次在市、学会举办的创新大赛、健康科普大赛中摘得荣誉。
团队以专业技术为基石,制作科普视频等,搭建起护患沟通的便捷桥梁,营造出温馨、舒适的疗愈氛围。
南方+记者 刘汉能
通讯员 韩文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