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不亲的人,都有这个共性

广东教育传媒 2025-05-17 09:19

来源:徐慢慢心理话(ID:xumanman-kjxl)

嗨,我是慢慢,一名咨询师。

前阵子同行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一件事。

他们咨询室接待了一对母子:

读初中的15岁男孩连续三个多月拒绝和母亲说话,

还在卧室门上贴着“生人勿进”。

当咨询师询问原因时,男孩突然失控大喊:

“我恨不得把她的嘴缝上!”

这位妈妈很震惊,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每天六点起床准备早餐、风雨无阻课外班接送,换来的竟是孩子的恨意。

待到咨询深入才知道:

她以为是爱,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密不透风的控制。

吃穿住行、学习、交友,

甚至连洗衣液倒多了一点,她都要唠叨几句。

环顾四周,我也经常能看到这样扎心的亲子关系——

父母拼尽全力,把孩子养成了仇人。

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养育方式出了问题。

今天我就来大家总结——

用这4种方式养育孩子,孩子注定和你不亲!

注:案例均已做授权和模糊化处理

01

扫兴型父母

我们之前的漫画发过这样一个扎心的小故事——

有位小读者说自己每次跟爸爸聊天,都会很难受。

她对爸爸说:“爸爸,我喜欢画画,我给你画一张画吧?”

爸爸回:“好啊,你给我画个100分。”

女孩说:“可是我想要画人。”

爸爸回:“那你就画你自己,拿着一张100分的考卷。”

女孩又问:“那你要什么样子的呢?”

爸爸不耐烦地说:“无所谓,重点突出100分!”

当时看到这条留言,我很想抱抱这个孩子。

短短几句对话,我就理解了这种被扫兴的难受。

生活中不少父母,都似乎天然拥有“泼冷水”的超能力。

孩子在客厅开心地唱歌跳舞,他们却高声喝停:

“别闹了,有这时间玩不如去写作业!”

同学聚会讲笑话,他们却叮嘱:

“女孩子要文静,不要嘻嘻哈哈的!”

扫兴型的父母习惯以“你别玩了”、“该做正经事了”来打断孩子的快乐,

却忽略了游戏和社交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久而久之,孩子不仅会失去对父母的分享欲,彻底关闭心门。

更会在心里刻下一些创伤体验——

“我的快乐总是会被打断。”

“兴趣、爱好、所有带来的乐趣的东西,都是不务正业的。”

02

贬低型父母

很多父母喜欢用否定的话语来“激励”孩子。

来访者就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从小到大,父母习惯性打击、批评她。

很努力考出好成绩,哪怕总分比别人高出100多分,

父母说:“你没别的女孩听话,没别人乖。”

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

爸爸反倒质问她:“你这么怂活该被欺负。”

毕业后工作拿了工资,给家里换了冰箱,

妈妈还是挖苦:“你又乱买东西,我真心看不上。”

慢慢地,她变得不愿意回家。

毕竟一回到家,她要像个靶子一样不断接受父母的攻击否定。

而在家庭以外,她也遭遇着巨大的心灵危机——

不管是工作上还是交友、恋爱里,

她总是活患得患失、胆战心惊,生怕让谁不满意。

因此,她在关系里常常讨好、自证、被PUA。

你看,这就是贬低式教育的弊端。

它不会让孩子“知耻后勇”,只会制造出永远在自我否定的内在法官。

它让孩子拿过了父母手中的鞭子,自己鞭打自己。

——直到信心全无、直到自我价值感崩塌。

03

投掷焦虑型父母

精神分析认为:

关系的本质,是谁制造焦虑,谁容纳焦虑。

健康的家庭关系里,父母是孩子焦虑的容器。

糟糕的家庭关系里,孩子变成了父母焦虑的容器。

有些父母把散播焦虑当作“家常便饭”。

一会儿为了工作不顺,把怨气全撒到孩子身上:

“你为什么不能努力读书?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谁啊!”

一会儿又在孩子面前哭穷:

“咱家比不上别人,爸妈赚钱不容易,没有省吃俭用都是为了你。”

我有一位青少年来访者。

她在跟我交谈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便是“会不会太麻烦你了”。

她总是问我:

“我是不是说太多了,你会不会觉得我烦”

“我有点钻牛角了是不是?算了我们聊别的”

甚至于她无意识地“讨好”我,

在意我的感受,怕我承担太多她的“坏情绪”。

——但咨询师,本来就应该是来访者的焦虑的容器。

其实,她的这种小心翼翼,内化自她和母亲的关系。

以前每当她遇到挫折,心情沮丧。

本想寻求安慰,却总会听到妈妈叹息:“哎,妈妈为了你真的吃了很多苦头呢!”

于是她只能默默背过身,把自己当成妈妈心头的大麻烦。

投掷焦虑的父母,总是不自觉地让孩子背负更多情感包袱。

孩子渐渐学会了压抑、隐忍。

然而,当孩子再也无法承受这种情绪负重时,

父母就会成为他们想逃离的对象——

他们恨那个不停向自己倾倒焦虑的父母,更深深地恨自己。

04

权力高位型父母

有一类父母,特别喜欢跟孩子较劲、争输赢。

上周我去买衣服,服装店里一堆父女的对峙引来很多人围观。

爸爸攥着玫红色的裤子说:

“我觉得女孩子穿这个颜色才好看”

女儿先是说“太土了”,爸爸又继续念叨:

“哪个女孩子像你啊成天穿一些死气沉沉的颜色?”

“给你钱你就买这些东西?”

女孩受不了,直接把裤子一扔,红着脸跑出了店。

我早年做家庭咨询的时候,也遇到过很多类似的家长。

他们把家庭变成角斗场。

从穿衣吃饭到填报志愿,

孩子做的每个选择,都是他们必须打赢的“战争”。

我想说,很多父母都混淆了“教育”与“征服”。

他们享受的不是孩子成长,而是绝对服从带来的掌控感。

他们永远正确,永远不会向孩子低头,永远是家庭争论中的胜利者。

即便再小的事情,也不会让孩子做主。

不知不觉中,孩子的生命力也慢慢变得枯萎。

作为一个12岁男孩的妈妈,我这些年也开始悟了!

养孩子,真的不能太较劲。

在网上看到两句话,想分享给大家:孩子有理的,就尽量让他赢——

输给自己的孩子,能有多丢人?

孩子没理的,我们就点到为止——

让一让自己的孩子,能有多委屈?

05

我知道,今天看到这个话题的家长们,心里多少是有点委屈的。

明明已经很努力在对小孩好了,但为何反而把孩子推远呢?

环顾我周边在养育孩子上从容自得的朋友,

我发现他们的做法,都跟前面提到的这4点恰恰相反!

因此要扭转困局,不妨从以下几点开始:

(1)停止否定孩子,多去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在生活中练习真诚地鼓励孩子。

哪怕再小的进步,都值得被肯定,让孩子在被尊重中建立自信。

(2)停止做个扫兴的大人。

允许孩子玩耍、社交。

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游戏,不要功利化他们的爱好。

让孩子至少有一个在“无用之事”里享受快乐的童年时光。

(3)成年人的焦虑,请跟成年人诉说。

当焦虑或愤怒涌上心头,

请先深呼吸,暂时离场,让自己平复。

不要把负面情绪直接推给孩子,

或者去找你的朋友、同辈、甚至是咨询师诉说。

(4)放下权力高位的欲望,克制“要赢”的念头。

亲子关系不是竞技场,

胜负心越重,孩子的心越疲惫。

不妨把心里那句“孩子一定要听我的”,试着换成——

“孩子也有孩子的想法,让我听听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更需要「平等的尊重」。

当然,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毕竟很多父母自身便是在糟糕的养育环境下长大的。

但,觉察便是疗愈的开始。

*有什么想说的,快来给小媒君留言*

来源:作者 / 卢克 插画 / 汤圆、运营 / cc、主编 / 陈毛毛 。本漫画来自公众号【徐慢慢心理话】,已获授权。徐慢慢,一个勤勤恳恳的心理咨询师。用漫画 心理学知识抚平你的不安,微信搜索“徐慢慢心理话”即可关注。

广东教育传媒转发,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投稿/合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