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紧贴实战的演练,也是由多部门协同联动、共同处置复杂事故的演练!5月20日-22日,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使命-2025”教学式地震救援演练在江门市蓬江区举行。
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使命-2025”教学式地震救援演练在江门市蓬江区举行。
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使命-2025”教学式地震救援演练在江门市蓬江区举行。
来自全省7支地震救援专业队伍的458名消防指战员、106辆消防车、5头搜救犬,在模拟“通信中断、道路损毁、电力瘫痪”等极端场景下,展开为期3天的实战救援演练,旨在通过“标准化建设、实战化测评”破解队伍建设痛点,推动全省地震救援能力迈上新台阶。
演练现场,消防员正在进行作业。
演练现场,消防员正在进行作业。
模拟极端灾情,全流程检验实战处置能力
演练首日在江门市蓬江区西环路特勤消防救援站及杜阮镇“三旧”改造片区同步展开。
本次演练的模拟场景设定为蓬江区发生6.0级地震,造成大片建筑倒塌、人员被困,震中形成“孤岛”,救援车辆无法直接到达。
模拟场景造成大片建筑倒塌、人员被困,震中形成“孤岛”,消防员进场进行搜救。
模拟场景造成大片建筑倒塌、人员被困,震中形成“孤岛”,消防员进场进行搜救。
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下称:“总队”)、江门支队立即启动响应机制,迅速调派通信前突分队、地震专业队开展侦察和前期救援。同时立刻启动跨区域增援预案,调派珠海、佛山、惠州、东莞、机动支队地震救援专业队和训保支队战勤保障队前往增援。
参演队伍需徒步挺进灾区,完成2大灾害片区7大救援场景以及山体滑坡、建筑物倒塌、受限空间破拆、横渡绳索、高空救援等10个典型实战科目救援任务。
在“建筑倒塌安全破拆救援”科目中,面对6层砖混楼房多层叠压式倒塌,队员综合运用多模雷达生命探测仪开展被困人员搜索定位,利用破拆顶撑技术打开营救通道,成功救出“被困人员”。
队员综合运用多模雷达生命探测仪开展被困人员搜索定位。
队员综合运用多模雷达生命探测仪开展被困人员搜索定位。
“我今天主要参加的是地下有限空间救援,这个项目的难点在于作业环境情况复杂。有限空间狭小,通风不畅,不利于气体扩散,有毒有害气体容易积聚,地下空间的照明、通信不畅,给正常作业和应急救援造成困难。”江门市消防救援支队西环路特勤站六班副班长卢鹏宇介绍说,演练时,队员们会运用移动供气源,保障大家在有烟雾、毒气、粉尘和缺氧的特殊环境中进行长时间作业,“灵活和具有一定距离的供气管能够保障狭小空间的供气要求”。
首次采用“教学”模式,创新驱动作战效能提升
据介绍,此次演练首次采用“教学”模式。总队通过静态讲解与动态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为全省队伍提供标准化范本。
其中,静态讲解涵盖规范化成果介绍、专业队建设标准、装备模块、行动基地讲解等内容;动态演示包括指挥部搭建与运维、实战技术全流程演示等环节。演练现场,多模雷达生命探测仪、侦察机器狗等新特装备也一并投入实战测试。
演练现场,多模雷达生命探测仪、侦察机器狗等新特装备也一并投入实战测试。
演练现场,多模雷达生命探测仪、侦察机器狗等新特装备也一并投入实战测试。
“本次地震演练整体有序推进,各参演队伍均能按照预定方案展开行动,团队协作表现不错。”地震救援专业队营救组组长利远勇介绍,教练组会安排专业技术骨干,从作业流程、设备原理、操作步骤到常见故障排除,进行一对一指导详细讲解和示范,让参演人员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救援技战术。
针对“作业分区不科学、指挥运维不规范”等问题,演练参照国家消防救援局地震灾害救援专业队伍能力评定指标,由16个非参演支队的33名测评员,对各参演队伍演练过程中指挥、营救、通信、战保等情况,按照准备、动员、行动、撤离、总结等五个阶段进行全程跟踪测评,以“能力体检”倒逼队伍规范化建设。
演练现场,消防员正在就行相关科目作业。
演练现场,消防员正在就行相关科目作业。
作为落实《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2025年特种灾害救援工作要点》的关键举措,此次演练不仅是对全省地震救援专业队伍的“能力检验”,更是以实战为导向确立标准化建设方向,进一步推动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向规范化、专业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下一步,总队还将结合2024年“5・1梅大高速塌方”“12・4国铁深江铁路坍塌”等典型战例,组织开展地震地质灾害救援新战术战法研讨交流,进一步强化“教、学、练、战”一体化闭环。
采写:南方+记者 申红洲
摄影:南方+记者 杨兴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