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办不成事”兜底服务机制,“企呼我应”平台正式上线,创新推出为企办实事等“三个为企”组合拳……杭州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5月22日开幕,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一年,屡次提及为企服务。
亮出成绩单后,2025年杭州政府工作安排也明确,更大力度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民营经济强市:继续推出10件“为企办实事”项目;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依法保护企业家权益,为困难企业纾困解难。
今年年初,“六小龙”就曾激出“杭州何以创新”之问,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杭州又凭其与会企业的“高浓度”引发关注和分析。
在钱江新城的城市阳台,隔江眺望钱江世纪城。南方+记者 张晋 拍摄
在钱江新城的城市阳台,隔江眺望钱江世纪城。南方+记者 张晋 拍摄
如果说,诸多解析中“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政企关系及其折射出的优良营商环境,是杭州创新与民营经济活力旺盛的大背景。那么,这个高度概括的营商环境品牌,在实践中又如何铺开?
南方+记者日前走访发现,服务在前,减少后期监管和扰动;问策于企,线上线下方式找准企业需求,可视为杭州“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理念的进一步阐释。
“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德才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说。
一种“不用懂鱼头对谁”的政企关系
“成功的创新是一种概率事件,一个地方的企业数量是一百还是一千,最后冒出头来的企业数量肯定不一样。”杭州市发改委营商环境和民营经济发展处副处长包浩斌说,杭州政府并未专门对“六小龙”提供特殊服务,所给的政策不外乎资金、人才、场租费、场景支持等方面,六家民营科技新锐的爆火是自然呈现的结果。
民营经济是杭州的特色与优势。据杭州市统计局,2024年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占GDP的比重为61.5%。年末私营企业92.1万家,占企业总量的90.1%。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里,36家杭企上榜,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
“企业作为个体在投身创新、开拓市场等情况中,总会遇到一些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政府的‘有为之手’去扶一把。”包浩斌说。
创立于2021年的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下称“地卫二”),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业务覆盖沿线40余国。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首家参与国家探月工程国际合作项目、实现卫星及地面系统整体海外交付的全球化商业航天企业。
地卫二工程师安装弦AI载荷。受访者供图
地卫二工程师安装弦AI载荷。受访者供图
在正式落地之前,这家民营企业就曾得到过政府层面的支持。2019年,距“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仅四年,行业远不如现在炙手可热。当时,地卫二创始人兼CEO温卓明要去办卫星发射的许可,但当时整个浙江省都不存在供参考的先例,他以为“政府没办过,事情也就此结束了”。政府工作人员却让他提供自己已知信息,比如具体流程、相关规定、更高一级的对接部门,继续推动办理进展。
受访时,温卓明刚参观完一家有合作潜力的企业,回到位于西湖区云栖小镇的办公室。云栖小镇主要布局云产业、空天信息产业、城市大脑产业及智能制造产业。向温卓明推荐这家企业的人是西湖区一个区委常委,“政府接触到的资源更多,也会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给企业出主意”。
为做到“有求必应”,杭州实行“链长制”,即一位市领导负责一条产业链,配套专班、方案和政策支持。
在政企高效互动方面,杭州还创设了早餐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早餐+交流”的方式,面对面倾听、回应企业诉求,推动问题解决。杭州市政协举办政协杭商荟,每季聚焦一个专题,组织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协商交流。政企恳谈会形成了“一单一会”品牌,这里的“一单”即是企业问题反映单;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也常态化走访企业开展调研。
“杭州市政府有点像公司在运营,也像是一个战略咨询导师”,位于余杭区的独角兽企业认养一头牛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认养一头牛”)总裁办负责人方芳这样评价。
认养一头牛牧场。受访者供图
认养一头牛牧场。受访者供图
方芳告诉记者,此前不久,公司有结合径山抹茶做乡村振兴活动的想法,余杭区农业局了解之后,副局长开车带着公司员工前往径山镇,与当地政府开了简单的沟通及可行性评估会。
最初跑政府关系时,没有经验的方芳觉得紧张,但她很快放松下来。“对企业来说,最简单的事就是不需要欠人情债,我也不需要知道鱼头对谁,甚至去政府的时候,一碗十块钱的片儿川吃完,事情就结束了。”
对企服务下沉一步,监管是否“多设一关”?
杭州企业数量庞大,要顾及每户显然不可能。据杭州市统计局,2024年末在册市场经营主体201.3万户,其中企业102.2万户,个体工商户98.7万户。
在实际的情况中,“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可能也不知道找政府到底是去找谁”,包浩斌说,“但如果你主动靠前一步,有人就近服务,企业的问题或许就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拱墅区是浙江省商贸第一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下,商圈楼宇数量猛增,基层治理遭遇资源力量配套不足、服务主体对象复杂等困境。
2022年以来,拱墅区创新提出在商圈楼宇打造商务社区,提出“像服务居民一样服务企业” 的理念,积极推进营商服务综合体建设。目前全区已成立29个商务社区,覆盖478幢楼宇,服务企业超过3万家,2023年税收贡献203.04亿元,占拱墅区比重59.77%。
上塘街道数字生活商务社区是其中之一,目前涵盖6幢商业楼宇和2个产业园。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卓俊告诉记者,商务社区工作人员每月走访重点企业,记录企业遇到的问题。企业可通过企业服务百事通小程序、微信群反映问题,也可到商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和需求帮助。
上塘街道数字生活商务社区。南方+记者 张晋 拍摄
上塘街道数字生活商务社区。南方+记者 张晋 拍摄
社区内的运河(国际)跨境电子商务园是中国(杭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拱墅园区的核心园区,其工作人员汪琳琅常常遇到想要在亚马逊或虾皮开店的跨境电商创业者。在了解创业者的情况及产品后,她会介绍对应平台的招商经理等资源,也会提前告知注册店铺需要的基础材料和流程。创业者的沟通成本得以降低,还能够快速开设店铺。
相较于传统社区为民服务,商务社区的经济属性较强,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陈卓俊回忆,商务社区在走访企业时,曾遇到“你能为我们做点什么”的声音。后来,通过组织活动、帮企业解决问题,聚焦商务社区内各企业员工的真实诉求,商务社区越来越受企业和职工欢迎。
记者了解到,杭州市在开展“为企办实事”企业满意度调查工作,商务社区每个月会上报为企服务案例,具体内容是企业反映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以及最终结果。
作为服务下沉的举措,商务社区的“靠前一步”是否会导致对企业的监管“多设一关”?陈卓俊告诉记者,涉企检查已经简化,现在通过“综合查一次”减少检查次数,尽量避免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
位于杭州市民中心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专区。南方+记者 张晋 拍摄
位于杭州市民中心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专区。南方+记者 张晋 拍摄
在创新优化监管执法方式方面,当地出台《杭州市统筹行政检查计划工作方案(试行)》,拓展执法监管“一件事”至105件,在浙江率先开发检查计划统筹数字应用模块。
2024年以来,杭州市全面推行“亮证执法、亮码检查、无码不查”,支持企业扫码评价,规范约束检查行为。此外,杭州轻罚免罚,市级执法机关目前已设定230项轻微违法不予行政处罚事项。
“监管部门不应站在企业对立面,而应尽量把服务做在前面,减少后期的监管和扰动。”包浩斌认为,无事不扰对应的是有效市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企业没有诉求时,政府不应频繁监管或扰动,现场监管也最好通过信用监管或者AI监管减少。
优良的营商环境,能集聚利于创新的要素
在创新的故事里,资本和人才是两个不能忽视的核心要素。
由于具有轻资产、长周期、高风险等特点,科创型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题。一则现在为人所熟知的故事是,近年来,杭州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下称“杭州资本”)投资、服务覆盖了“六小龙”中的四家。比如,2017年注册的云深处,在次年收到了杭州资本的杭州科创基金参股的两只子基金的首轮投资,得以顺利跨越从0到1的“死亡谷”。
“杭州市政府主导的基金与头部专业化投资机构合作,共同成立子基金后,交由管理方选择投资项目,形成专业化市场化的投资方式。”包浩斌称。
2023年,杭州整合组建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和杭州并购基金三大母基金,打造总规模超3000亿元的“3+N”杭州基金集群,以科创投资、产业投资、并购投资为主,覆盖创新创业和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聚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钱江新城。图源“杭州发布”
钱江新城。图源“杭州发布”
人才往往“用脚投票”。在城市抢人激烈的当下,杭州围绕“衣食住行”等连续出台人才扶持举措,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自2022年以来,杭州新引育35岁以下大学生超过100万人。
杭州在人才认定方面也向企业“放权”。 由用人主体自主评价,避免人才评价过分强调论文、职称、学历、奖项,实现“人才不问出处”。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科百特等一批科技型民营企业都享受了政策红利。“由企业自主认定的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人才评价体系,更为不拘一格。”包浩斌说。
“一个优良的营商环境能集聚各种有利于创新的要素,杭州之所以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企业,与当地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及优良的营商环境分不开。”杨德才指出。
杨德才还表示,民营企业是全国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主体和支柱,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稳定器。民企偏好创新,对产业发展趋势和科技前沿具有敏锐感知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主要是受到两个“力”的影响:一是内生动力,即民企面临硬预算约束,只有在盈利的情况下才能生存。二是外部市场竞争压力。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量已提升至92%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扩大至92%以上。及至浙江与杭州,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与发明专利两大榜单500强企业中,分别有87家、100家浙企上榜,企业总数居全国首位,具体名单又分别有33家、37家杭企位列其中。
杨德才告诉记者,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后,十余年来很多地方政府仍在政企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对经济和市场主体的干预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有所强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政府沉下身段,切实为企业服务”。
南方+记者 张晋 朱红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