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E公社”建设启动!江门向全球“无界创客”发出集结号
“不管I人还是E人,来了都是一家人,无论来打卡还是常驻蹲,这里永远为你留盏灯!”
5月15日,江门开平塘口“IE公社”建设启动仪式暨“无界创客”招募计划发布活动举行,正式发布“IE公社”建设计划、招募理念以及品牌标识和吉祥物,诚邀全球“无界创客”到江门创业发展、旅居生活。
塘口“IE公社”揭牌仪式。
塘口“IE公社”揭牌仪式。
据悉,此次活动是在广东省文明办指导下,由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明办、开平市委宣传部及塘口镇党委联合主办,旨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积极响应“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通过“乡风文明+数字创新”双轮驱动,吸引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打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现代化乡村社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陈晓建;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社长胡健;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新时代精神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维国参加活动。
塘口“IE公社”品牌标识及吉祥物。黄绍侦 摄
塘口“IE公社”品牌标识及吉祥物。黄绍侦 摄
何为“IE公社”?“IE公社”是一个融合数字基因与乡土文化的创新实践平台。在互联网语境中,“I”人指内向人,也代表网络达人;“E”人指外向人,兼指旅游达人。“IE公社”寓意,包容任何性格、任何特质的青年创业人才,共建共治共享文明社群。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一方面,我们创新推出‘IE公社’项目,就是要为青年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IE公社’平台,构建共建共享社区生态,探索乡风文明建设新路径,为乡村振兴铸魂。”陈冀表示,“IE公社”项目就是要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通过“一根网线连天下”的“无界创客”招募计划,吸引各类青年人才汇聚于江门,“我们的理念是突破地域界限,让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才汇聚塘口;突破产业界限,推动文创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突破身份界限,让各类人才都能在这里找到发展舞台。”
“塘口社区计划”分享交流会。
“塘口社区计划”分享交流会。
“百千万工程”新探索:“IE公社”创新生态
推出“IE公社”计划,是江门市在深化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推动工作提质增效的创新之举。
江门市委宣传部作为“百千万工程”对口帮扶塘口镇的牵头单位,立足塘口的特点和实际,充分发挥宣传文化工作优势,与开平市塘口镇再推创新举措——塘口“IE公社”建设启动,同步发布“无界创客”招募计划。此举旨在强化“青年创业”与“数字文化赋能”特色,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为“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
三年初见成效,既要总结经验,更要通过创新宣传凝聚力量。“IE公社”和“无界创客”计划正是立足塘口“青年创业”与“数字文化”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吸引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文旅开发,形成可持续的创新创业生态。
今年,江门市委宣传部联合开平市、塘口镇推出《塘口“数字化小镇”建设方案》,首期聚焦三大任务——“IE公社”与“无界创客”计划:打造青年创业孵化平台,招募数字文创、电商直播等领域人才;侨乡新大众文艺社与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5月9日已率先启动,推动网络文学与侨乡文化融合;网络微短剧与影视拍摄基地:依托碉楼资源发展数字内容产业。
“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发展具有侨乡特质的‘文化新质生产力’。”陈冀指出,“无界创客”计划面向全国招募创业者,提供办公空间、培训资源和政策对接服务,系列举措将形成“人才振兴+青年发展”的双赢格局。
活动现场,乡舍再构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人李继津、无名营造社建筑创意总监马禹、邑间陶艺店长梁丹凤等多位青年创客表示,塘口的文化遗产与数字产业结合潜力巨大,期待更多创意在此落地。
文明路演——“我和我的塘口”,乡舍再构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人李继津是分享人之一。
文明路演——“我和我的塘口”,乡舍再构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人李继津是分享人之一。
乡村振兴新路径:“无界创客”人才汇聚
推出“IE公社”计划,也是江门深化乡村人才振兴、破解空心化难题的有力探索。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数字经济浪潮交汇的背景下,江门市以塘口镇为试点,创新推出“IE公社”社区建设计划,通过政策引导青年返乡创业,推动“侨乡文化”与“数字基因”深度融合,为破解农村空心化、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探索新路径。
塘口镇下辖的塘口墟村(社区)曾因人口外流,仅剩9户人家留守。近年来,坚持以文化为纽带,重构社会关系、激活侨乡基因,成功吸引2000余名“新塘口人”扎根,形成“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四类人群共生共荣的乡村振兴新生态。据统计,近三年塘口镇新增初创企业372个,引进文旅、设计等领域专业人才30多名,带动超2000人就业,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实现了“人才逆袭”。
面对青年就业压力与乡村人才需求的双向机遇,“IE公社”计划以“不管I人还是E人,来了都是一家人;无论来打卡还是常驻蹲,这里永远为你留盏灯”为理念,构建开放包容的现代化乡村社区。
据介绍,“无界创客”作为“IE公社”的主体,涵盖数字游民、远程办公者、文创从业者等多类群体。他们可依托塘口镇的碉楼景观与乡村空间,开展跨境电商、短视频创作、文旅策划等新业态,实现“事业与诗意生活并存”。同时,塘口镇同步建设数字空间、共享直播室等设施,并组织商家开放移动办公场所。
“数字时代为乡村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陈冀表示,该计划瞄准“数字游民”和创意工作者,提供低成本创业空间、共享办公设施,符合政策条件的创业项目可以申请最高30%的补贴,并通过“栖塘计划”配套人才公寓、饭堂等福利,解决子女入学、医疗等后顾之忧。
下一步,塘口镇计划联动网络文学孵化中心、影视拍摄基地等项目,进一步巩固人才生态,让“IE公社”成为乡村数字经济的活力引擎。
此外,分析人士指出,江门通过政策杠杆将“百万英才汇南粤”部署落地细化,其“社群运营+资源整合”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参考。
宣读《塘口“IE公社”公约》。
宣读《塘口“IE公社”公约》。
文明乡风新实践:“社群共创”文明载体
推出“IE公社”计划,更是江门探索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新路径的创新实践。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江门市以塘口镇为试点,通过“IE公社”计划创新推进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构建起“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四类人群共建共享共治共赢的乡村发展新生态。
在实践中,塘口镇探索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风建设路径。通过出台“IE公社”公约条款,从共同信约、商户规范、创客守则等多个维度进行约定,以“社群共创”点燃乡村“文明星火”。
如今,塘口镇已成为吸引年轻人扎根创业的文化热土,在地青年既能传承文化基因,又能畅享个性表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更进一步,“IE公社”的目标不仅要留住乡愁,更要让年轻人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据介绍,“IE公社”计划通过四大空间创新,重塑乡村文明载体。公共空间“去边界化”: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功能,实现服务资源高效共享;私域空间“公共化”:鼓励商家挂牌“文明实践点”,免费提供休憩、办公空间;全域空间“网络化”: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串联各类服务设施;产业空间“潮流化”:将咖啡馆、直播间变为“乡村创新实验室”,吸引青年人才扎根。
这种空间重构不仅提升了服务效能,更让文明实践融入日常生活。
依托“IE公社”计划,江门将切实推动塘口成为文明乡风建设的实践地、文旅融合的可持续社区、在地人共建共享的理想家园,形成“尊重传统、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新型文明乡风。
从“塘口样本”到“侨乡范式”,江门将持续以文化为纽带,推动更多乡村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双重振兴。
撰文:黄绍侦 张笛扬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杨兴乐(除标注外)
◎相关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