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凡人善举,温暖人心。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树道德典型,弘扬传统美德,省文明办日前推选出2025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共49名。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用平常心做不平常事,彰显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明风尚。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广东好人”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每到周日,崇雨田便会早早来到门诊出诊,这是他和患者的“约定”。
崇雨田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中山三院”)党委委员、感染性疾病科党支部书记,也是患者信任的医生。工作39年,他从未停过门诊,并特意将周日设为固定门诊时间,方便患者就医,“慢性肝炎需要长期随访,患者很不容易。”崇雨田习惯为他们多想一分。
崇雨田在医生办公室准备查房。
崇雨田在医生办公室准备查房。
为了让患者少跑几次腿,他牵头建立中山三院互联网医院;致力提升基层传染病防治水平,他前往新疆喀什援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带领支部组建“医疗帮扶团”;在非典、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中,他更是冲在最前线。近日,崇雨田获得2025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称号。
微信里的5021个患者好友
深耕肝炎诊疗领域,崇雨田参与“中国慢乙肝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该项目在全国已实现临床治愈病例数8000多例。数据背后,是一批医生积年累月的随访功夫。
2008年建立随访门诊,17年以来,崇雨田随访病人累计超3000人。为更好追踪患者病情,崇雨田一直和他们保持日常联系,联系方式从短信、飞信到微信,如今微信里已有5021个患者好友。
有些随访患者不便到院,崇雨田就帮他们开处方、拿药、寄送,但微信上患者的留言越来越多,逐渐忙不过来。2020年,作为时任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他牵头推动建设互联网医院,让患者实现线上就诊,享受药品寄送到家服务。
以往,从挂号、检查、等结果到找医生诊断、开药,大概需要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对外地患者而言,时间和经济负担都不小。“挂号检查后,我会建议他们回家等,检查结果出来,我再通过互联网医院为他们开药,这样病人不用来回折腾。”崇雨田说。
崇雨田在门诊出诊。
崇雨田在门诊出诊。
现在,大多数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完成随访,但他仍然保留着患者微信,“有些年纪大的病人不会用互联网医院,我们还是微信沟通。”崇雨田很熟悉这些微信好友,提到名字就说出他们的情况。
崇雨田成为了患者信任的好医生、好朋友。这份信任,来自他的“将心比心”。“如果我的家人去就医,我肯定也希望能方便、顺畅地完成诊疗。”在他看来,患者的信任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崇雨田今年63岁了,他说:“只要身体可以,我会尽量延长工作时间。”
“国家需要,我就要挺在一线”
国家需要时,崇雨田也总是冲锋在一线。在非典、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中,崇雨田都在一线支援,从未缺席。
“在国家和患者需要的时候,我没有退缩。”崇雨田说,其实每一次出发,心里也不是绝对有底,“但做了这份工作,就没有退缩当‘逃兵’的道理。”
2023年10月,中山三院派出崇雨田担任新疆喀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院长,他再次出发。那时,刚投入运营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只有3个临床科室、6个医技科室,力量薄弱。
崇雨田在新疆出诊。
崇雨田在新疆出诊。
经过调研后,崇雨田围绕“传染病及疑难危重症救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这一目标,精准布局,建成感染性疾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综合ICU等23个科室,开放床位415张,MR、CT、超声和智能送药机器人等相应配套设施投入使用。
“人才是最宝贵的医疗资源。”其间,崇雨田还牵头建起“昆仑论坛”“广东名医进疆工程”等平台,通过定期开展专家门诊、交流座谈等活动,加强人才培养。
崇雨田在新疆。
崇雨田在新疆。
“在精力和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是想多做点事情。”崇雨田计划每年去新疆2—3次。5月下旬,他将再次飞往新疆,去看看他惦记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那里的患者。
采写:南方+记者 刘汉能
统筹:姚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