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生来了这里,就再也不想走了?

广东共青团 2025-05-06 22:18

你可曾想过——

当地图上的边疆变为眼中的风景

当年少的憧憬遇上时代的召唤

西部的土地

正为你铺开逐梦的新篇

在广西、贵州、云南、西藏

中山大学开了一堂“课”

没有教室,不用黑板

老师就是100位

扎根当地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把课堂“搬到”祖国西部,跨越四省

让参与的学生深入访谈志愿者

记录下300余万字口述资料

用学术语言讲述

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挺膺担当精神

也让这堂课真正抓住了青年学生的心

把实践融入到育人课堂

去年暑期,中山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口述史调研团队正式出发。

一次调研,一边是探明为何“扎根”,记录志愿者的故事,一边是体会何为“扎根”,感悟青年担当意识。

不仅是实践,也是育人。

“祖国西部到底什么样,参加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们为什么选择扎根?和课堂里老师教的,书本上文字写的一样吗?”历史学系大三学生刘安曈怀着好奇和期待报名了调研团。

调研团成员在采访扎根当地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西部计划志愿者口述史调研团队指导老师杨小柳介绍,调研团不局限于学科和年级,面向全校招募了69名调查员,涵盖30余个院系、文理医工多学科背景。

“我们希望能覆盖全校,真正上好这堂大课,不仅是我们教,还让学生自己主动学。通过这次调研,去记录下志愿者们的奉献足迹,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了解西部,也为更多青年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投身西部、服务国家的热情。”杨小柳说。

调研团成员在采访扎根当地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看见在西部绽放的青春

从在云南支教,到作为“中山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口述史调研团队”的负责人,中山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云南澄江分队队长司丁硕,参与和见证了这次调研。

“我们能想象到的困难,志愿者们都面对过,我们想象不到的坚定,志愿者们正拥有着。”司丁硕心情激动地说。

这份坚定被调研团成员看见和记录。

在广西,百色姑娘隆艳梅放弃儿时向往的城市生活,以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份回到革命老区田东县,陪伴易地搬迁安置点的留守儿童,从前辈手中接过“童学有我”公益项目,奔走在田间地头。在贵州苗岭山区,张小迁主动请缨驻扎深度贫困村,每日骑行25公里山路,走访了354户村民。如今离村多年,仍有老乡记得他,还说:“小张就是我们自家人!”

隆艳梅和孩子们在一起

张小迁和老乡一起干农活

在云南凤庆,李晓宁走村串户,为那些因种种原因未能入学的女孩们送教上门。那一双双渴望知识却又无奈放弃的眼睛,成为她选择继续留在当地,投身教育的萌芽。在西藏林芝一中,支教留藏教师汪艳说:“我没有很高的物质追求,对大城市也并不憧憬,我只希望能脚踏实地教书育人。我不是第一个留下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因为孩子们需要我们。”

李晓宁给学生批改作业

班级同学写给汪艳的明信片

100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专业和岗位虽各有不同,但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了青春最美的模样。

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我抓住了那只照亮内心的蝴蝶,那位西部计划志愿者送给我的蝴蝶。它让我明白,青春的价值不在于安逸地度过,而在于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材料学院大二学生冀远宁在调研笔记中写下这样一句话。

和冀远宁一样,被志愿者精神激励的调研团成员还有很多。不止于此,这堂课的成果还要辐射更远。

调研团成员在采访扎根当地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西部计划志愿者口述史调研团队自去年暑期出发以来,历时半年,最终整理出100位扎根西部志愿者的口述资料,记录了每一位发光发热的志愿者。不久之后,这本口述实录将要出版,让他们被更多人看见,也激励更多的青年“到西部去”。

“到时候我要告诉我的朋友们,西部计划志愿者,比书里写的还要美。”从西部回到校园,刘安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调研团成员在采访扎根当地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西部计划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吸引累计54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奔赴祖国西部,在广袤大地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中山大学是首批参与该计划的高校之一。

2025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通道已经正式开启,3月1日起至5月10日,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可以通过“西部志愿汇”微信公众号(菜单栏中的“我要报名”)或登录西部计划官方网站(http://xibu.youth.cn),在西部计划报名系统中注册报名,可点击此处了解报名详情。

如有意向报名参加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百千万工程”专项行动(西部计划广东地方项目),可点击此处了解报名详情。

期待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中山大学

编辑:Tsuki

(本期表情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