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G206国道绿化带土壤要更新,荷花池要清淤修复,特色乔木要精心挑选补种,虎山路竹栈长廊保留整片竹林,青溪村的那棵大树要‘守护’好,墙画要与村子当地特色融合……”中铁城建榕城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项目负责人闫国毕的电话里,语速快却字字清晰。这些细节,早已刻在他心里,成了项目组的“生态清单”。
这是中铁城建榕城区百千万项目部党建引领生态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该项目以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将基层党建工作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党建+学习”筑牢绿色发展理念根基,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转化为行动自觉;以“党建+技术”破解生态建设难题,让乡村风貌在保护与创新中焕发新生;依托“党建+服务”携手属地政府,确保工程质量与民生福祉双提升,多维度塑造生态感与地方文化特色于一体的独特风貌。
从“入脑”到“入心” 培育绿色发展理念
“‘百千万工程’既是政治任务,更是民心工程。在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理念,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陈新勇的话语,明确了项目施工的核心理念。
从项目进场开始,项目党支部就将培育参建员工的绿色发展理念摆在首位。他们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融入“三会一课”学习教育中,通过开展“生态环保我先行”“乡村振兴我有责”等大学习大讨论,树牢大家的绿色发展意识,将守护绿水青山融入每个员工的血液,努力使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线争当绿色先锋。
为了让绿色理念融入日常,项目党支部还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比如,组织党员志愿者清理施工沿线垃圾,在劳动中体会环保;邀请村里的老人讲述古树、老屋的故事,在倾听中感悟乡愁。党员们自觉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义务宣传员”,休息时,板房里少了些家长里短,多了些关于“怎么施工更环保”“这棵树怎么保护更好”的讨论,“共建绿色家园”的共识在悄然凝聚。
从田埂到村头 破解绿色施工难题
村里百余栋老屋墙面历经风雨,斑驳不堪,空鼓、裂缝比比皆是,直接绘画根本无法保证效果和耐久性,这是项目推进过程中碰到的棘手问题。面对这个难题,项目党员技术骨干们组成攻坚小组,挨家挨户走访排查全村百余栋老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面墙的“病历”。
为此,闫国毕将办公室搬到田埂上、村道旁。他带领团队在田埂边召开技术研讨会,在村道旁设置试验场,经过多次现场研讨和防护涂料调试,创新性改进基层处理工艺,有效攻克了室外彩绘基层条件差和防护难题,为老屋墙面的美化与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在绿色施工技术应用方面,项目组秉持环保理念,采用环保型涂料,显著减少施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选用可降解的施工材料,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通过洒水车降尘等措施,为施工现场营造清洁的环境。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施工质量,更大大减少了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了施工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此外,他们还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规划施工中。在规划地都南陇公园、枫美公园等社区空间时,党员们拿着图纸一次次跑村委会,坐在村民家的板凳上拉家常,充分了解村民需求。设计方案中,老樟树被精心保留,浓荫下设置了石桌石凳;步道蜿蜒避开老宅基,串联起健身角和童趣园;凉亭的样式汲取了当地民居元素……
如今,昔日的老宅旧貌换新颜。老人在古树下打太极、孩子们在步道上追逐嬉戏、凉亭里飘出悠扬的潮乐声。这里不仅是绿地,也是充满烟火气的“党群连心园”,更是生动的“绿色课堂”。
从共建到共享 绘就“党建+服务”同心圆
项目党支部以“党建红”守护“生态绿”为导向,将生态保护理念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践,与榕城区委宣传部签订《宣传思想框架协议书》,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党建共同体。双方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切入点,联合举办“榕融书香润万家”系列文化活动,将舞台搭在村口广场,用乡音传递“红色好声音”,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也让党建与生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文化活动现场,诗词飞花令以“竹”“绿”“生态”为关键词,村民们吟诵“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诗句,让千年诗词与乡村清风共话生态之美;“一张纸的诞生”互动体验区特别选取当地草木为原料,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以榕树叶、竹纤维制作环保纸,市民们在抄纸过程中直观感受“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循环智慧,将生态保护意识融入指尖触感。
志愿服务的温暖底色同样亮眼。项目党支部联合当地医院、理发店等单位,在村口广场设置义医义诊摊位,为当地居民提供血压血糖检测、中医问诊等服务,累计服务群众800余人次。再有,项目党支部向11个行政村捐赠5180立方米优质混凝土、220米排水管道及钢筋建材,定向用于蓝和村破损巷道硬化、玉城村内涝点管网改造等工程。在蓝和村施工现场,党员先锋队与村民共同铺设混凝土路面,让坑洼泥泞的“揪心路”变身平坦整洁的“顺心道”;玉城村的排水管道埋设现场,技术人员在泥地里反复校准管道坡度,确保雨季来临时内涝隐患彻底消除。
据了解,道路提升工程直接惠及沿线2.3万户居民,串联起11个村的农田、厂房与文化广场,成为乡村物流、旅游的“主动脉”。
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创新,从生态保护到民生改善,正是榕城区“百千万工程”“党建红”守护“生态绿” 、赋能“乡村兴”的生动实践。如今,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党建引领下徐徐展开,诠释着党建与生态互促、发展与民生共进的新篇章。
文字:吴妍萱
通讯员 李京灵 张司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