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温天气来袭,头晕、恶心、乏力……出现这些中暑症状别硬扛
高温天气可能真的会要命。
最近广州进入“强热”模式,气温直逼40摄氏度,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黄埔院区急诊科,就接诊了一位因高温中暑“热痉挛”的患者,全身抽筋、四肢乏力、测不到血压,并出现肾功能受损、横纹肌溶解等症状。
医生提醒,高温天气,避免长时间待在户外或高温高湿的室内环境。一旦出现头晕、恶心、乏力、大汗淋漓等中暑“信号”,务必第一时间脱离高温高热环境、物理降温、并大量喝水补液,必要时前往医院就医。
男子中暑后“忍一忍”
进展为“热痉挛”
7月的广州,热浪从地面蒸腾而起,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在工地干活的黄先生在暑热中工作,7月5日收工后,他自觉恶心、头晕,偶尔腿肚子抽筋,但以为是暑热叠加劳累引起的短暂不适,并没有当回事。
第二天,黄先生照样出工,但情况愈发严重:浑身不受控地抽筋、痉挛,全身无力、恶心、头痛,工友将他送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黄埔院区急诊科。
接诊医师潘诚发现患者血压测不到,结合他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史和症状,初步判断可能是中暑引起的“热痉挛”,进一步抽血检查发现其肾功能损伤、横纹肌溶解。经过大量补液、降温、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抢救,黄先生脱离了生命危险,后续转入重症医学科观察治疗。
“幸好患者送来得及时,如果进一步发展为热射病,可能会造成多器官的衰竭。”潘诚介绍。
中暑可能导致死亡
别忽略“身体信号”
潘诚说,很多人认为“中暑不过是晒蔫了,歇会儿就好”。但医学上,高温对人体是一场“系统攻击”。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引发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潘诚介绍,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无法散热,大量出汗导致人体体液流失,电解质紊乱,进而引起血容量减少,身体各个器官供血不足,严重者便会出现多器官的衰竭,引发生命危险。
根据严重程度,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潘诚指出,老人和孩子因为身体体温调节能力变差,对外在的温度感知不明显,在室内也可能中暑。“我们接诊过一名80多岁的老人,高温天气下独自一人在家中,不开窗、不开风扇、不吹空调,在密闭的空间里中暑,发现时已经到了重度中暑‘热射病’的程度,体温逼近40度。”
他提醒,除了户外要避免高温,在家中也不要因为不舍得使用降温设备而中暑,尤其是老人家不要担心“空调病”不舍得开空调。
高温天
医生教你“防”和“救”
判断指南:
先兆中暑:最常见的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多汗、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此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38℃)。
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大量出汗,或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
重症中暑:这个阶段的中暑可能致命,包括:
热痉挛:大量出汗后电解质失衡(尤其钠、钾),肌肉痉挛(常见小腿、腹部),意识清醒但疼痛剧烈。
热衰竭:脱水导致血容量不足,出现头晕、心慌、晕厥、低血压,可能进展为休克。
热射病:体温调节中枢失效,核心温度>40℃,伴意识障碍(昏迷、抽搐)、多器官功能衰竭(肝、肾、脑等),死亡率高达20%-50%。
预防指南:
避开“高危时段”:10:00-16:00是一天中最热时段,户外工作者尽量调整作业时间,外出时做好防晒避暑,如戴宽檐帽、穿浅色透气衣物。
高温天气多喝水:不要等口渴才喝,尤其是在户外要多喝水,每小时补充200-300ml水或运动饮料(补钾、钠);避免一次性大量喝冰水(可能引发胃肠痉挛)。
关注“脆弱人群”:老人、儿童、孕妇、肥胖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中暑“高危群体”,需重点监测。
环境“降温”小技巧:室内用风扇+空调(26℃左右),避免直吹;如果不得不在高温户外作业,要注意做好防晒、遮阳、通风。
提醒:没有药物可以预防中暑。很多朋友会常备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药物来预防中暑,事实上,各种药物并不能预防中暑。最好的预防是避免高温高湿环境。
急救指南:
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头晕、乏力、肌肉抽搐等先兆/轻症中暑症状,可以做好这四步:
第一步:转移降温
迅速将患者移到阴凉通风处(如树阴、空调房),解开衣领、腰带,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大血管处),或用风扇加速蒸发散热。
第二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意识清醒者,少量多次喝淡盐水/运动饮料(每次100-150ml,间隔10分钟)。
第三步:物理降温“猛一点”
用冰袋(或用塑料袋装冰块+毛巾包裹)敷额头、腋下、大腿根;有条件可用30℃左右温水擦浴(比冷水更安全,避免血管收缩)。
第四步:密切观察,及时送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立即拨打120:
体温>39℃(摸皮肤发烫);意识模糊、昏迷、抽搐;
呕吐不止、呼吸急促;尿量明显减少(提示肾功能损伤)。
采写:南方+记者 刘汉能 通讯员 白恬 彭丽霞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