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的下半场:AI的机会与幻觉

289财经热点 2025-07-09 21:00

2015年,对于中国普惠金融来说是重要的一年。

那一年,数字化开始从概念落到实处。微众银行发放了全国第一笔线上信用贷款,网商银行提出“310模式”,让小微商户第一次在没有抵押、没有担保、没有线下网点的情况下,仅凭一部手机就能获得贷款。

从被视作“理想主义者的冒险”,到成为银行业的集体共识,这一模式在随后的十年里完成了普惠金融的第一次范式跃迁:截至2024年底,中国普惠小微信贷余额超过33万亿元,是2015年的五倍以上,无抵押线上贷款几乎成为所有银行的标配。

然而,当数字普惠的上半场已成共识,新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在客户获取成本持续攀升、产品同质化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下一步增长的动能究竟在哪里?

对多数银行而言,答案是AI。

十年回望

从去网点到数字信用

2015年,被许多金融研究者视作中国小微信贷的分水岭。

当年初,微众银行通过社交网络和电商数据,发放了第一笔线上信用贷款;同年6月,网商银行推出“310模式”——3分钟申请、1秒放款、0人工干预。

这个听起来不切实际的承诺,迅速跑通了闭环:小微信贷不再依赖抵押物,也不再依赖人情担保,信用评估由数据主导,资金发放通过移动互联网完成。

数字化,让曾经“写在报告里的愿景”第一次变成了真实可用的产品。根据人民银行数据,2015—2024年,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了普惠信贷余额连续增长,线上贷款的占比逐年抬升,小微企业“首贷户”大幅增加。

数字化让金融服务的边界,从有限的柜台和物理网点,扩展到随时随地的移动终端,也让普惠金融第一次以平等姿态走进了夫妻店、街头摊和小作坊。

AI浪潮

技术带来的三重机会

如果说过去十年普惠金融的关键词是“去网点”,那么下一个十年,银行业普遍把目光投向了“AI”。

在几乎所有全国性银行的年报和战略发布会上,AI都被反复提及:招商银行提出打造“智能风控与陪伴”体系,农业银行宣布建设“数字经营中台”,工商银行将“AI+普惠金融”列为集团级重点工程。最近举办的网商银行在十周年沟通会上也抛出了用AI做小微企业 CFO的构想,试图给千万小微企业配备一位“数字化外脑”。

这种集体拥抱背后,既有监管对数字普惠的政策鼓励,也有在同质化竞争中寻找差异化的新压力。

这场技术浪潮,被寄予三重显性机会:

一是全流程提效。

AI正在重塑信贷流程,从客户准入、风险识别到贷后监控,自动化程度不断攀升。

网商银行宣称,其审批效率较人工提升数十倍,微众银行也披露,AI模型已能在无人工干预下识别80%以上低风险客群,实现“秒级放款”。

二是深度经营洞察。

传统风控依赖静态税票和流水,难以反映企业经营的动态变化。

如今,AI通过图计算、时序建模,可以更细致地刻画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上下游交易强度、资金流波动规律,为银行提供“看得更远”的能力。

三是智能化产品组合。

AI介入产品设计后,能把贷款、理财、票据、保险等要素组合成个性化方案,匹配小微企业的经营周期和流动性需求,实现“千企千面”。

这不仅是网商银行“AI CFO”战略的核心逻辑,也成为行业的新叙事模板。

在这一轮技术热潮下,“AI+普惠金融”正被视为接替数字化浪潮的下一个增长引擎。

如工行更多强调AI在批量风险分层的规模化应用,农行则侧重智能化贷后管理。股份行普遍在AI辅助授信和票据风控上先行一步,但在经营陪伴和综合服务方面仍处于试点阶段。

但当所有人都喊出类似口号,真正的分水岭或许不在谁先提出,而在谁能把这些能力转化为稳定的客户黏性和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幻觉与红线

AI普惠的三重门槛

如果说“AI+普惠金融”是一场几乎所有银行都在参与的竞赛,那么在热情之外,它也埋藏着三道难以回避的门槛:

第一道门槛,是数据幻觉。

相比大型企业,小微经营体天然具备高度分散、波动性强的特点。

绝大多数小微商户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账目高度碎片化。

即便银行拥有支付、流水、税务等多维数据,依然难以形成足够密度和时效性的动态画像。

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无论是网商银行还是工农中建的AI模型,更多用在“风险分层”与“提效”,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全周期洞察”尚有很远的路。

第二道门槛,是信任缺口。

在数字金融的“上半场”,借款人和银行的关系仍是标准化交易关系,风险定价、流程体验是核心竞争力。

但当银行试图以“AI CFO”身份介入经营建议、现金流规划、票据管理,角色的转变将面临信任门槛:

一旦算法的推荐与实际经营决策出现偏差,谁承担责任?

小微经营者是否愿意放权给一套黑箱模型?

这种信任重构,远比放款提效复杂得多。

第三道门槛,是合规红线。

与消费金融不同,小微普惠贷款往往需要在监管的明确定义下开展:信息采集的范围、算法模型的透明性、贷后风控的可解释性,都在政策红线与灰色地带之间游走。

过去几年,监管部门对“算法歧视”和“信息过度采集”的合规检查日趋严格。如2023年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算法决策透明度、可解释性和公正性的管理。

这也意味着,AI模型越复杂,合规审查成本越高。在这一背景下,AI若成为信贷决策的核心引擎,既要具备精准度,也要具备“合规可解释性”,否则一旦触碰红线,技术红利很可能变成合规风险。

当所有银行都高举“AI”旗帜,市场的预期被迅速推高,但商业模式的验证周期、客户黏性的建立、监管的明确性都还远未成熟。

这也是为何不少业内人士将其称作“理想中的第二曲线”,而非已经落地的普惠范式。

正如一位股份行零售负责人私下所说:“AI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方向感,而不是短期里就能形成确定性收益的能力。”

未来十年

比拼耐心的长跑

站在今天的节点,普惠金融的“上半场”已经跑完:无抵押、线上化、自动审批,成为所有银行的标配动作。

在这个共识被充分验证的市场里,新的分化更多取决于三件事:

一是,技术落地的韧性。

技术不是万能解法。对绝大多数银行来说,AI要想从营销话术变成产品能力,需要持续的场景迭代和模型优化。

在很多省份和县域,经营数据的稀缺与噪声并未因AI而彻底消失,甚至因为算法复杂性增加了验证难度。

谁能先在这些“低数据密度”场景里跑出有效样本,谁才有机会掌握第二曲线的主动权。

二是,商业模型的可持续性。

比起单笔贷款的提效,未来十年更大的考题是:当小微客户已经拥有多家银行的线上信贷账户,谁有能力构建足够强的黏性和交叉销售?

AI陪伴、数字经营顾问、定制化票据池,这些“高阶服务”如果没有清晰的收费机制或者明确的增值价值,很可能只是下一轮价格战的序幕。

低价竞争带来的,是盈利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双向透支。

三是,信任与合规的再平衡。

过去十年,普惠金融的信任是靠“快”和“简”赢得的:简单的产品、清晰的价格、统一的审批标准。

而AI普惠的本质,是通过算法介入决策过程,将复杂性重新引入服务关系。

这既需要客户对“黑箱推荐”有信任,也需要监管对算法边界有清晰定义。

一旦“模型失灵”或“算法歧视”出现案例,带来的可能是对行业整体的反噬。

在某种意义上,AI更像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考试:每一家银行都在同时答卷,每一个试错都要以真金白银为学费。

在监管趋严、客户预期走高、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三重压力下,所谓“第二增长曲线”,更像是一条需要耐心、韧性和深度思考的长跑赛道。

正如一家大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所言:“这次的机会不会像十年前一样先来先得,未来十年拼的是谁能把技术落进泥土里,种出可持续的生意。

南方+记者 陈颖

编辑 余佩 张茵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