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初降,云城区河口街道云坑村,新装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现在晚上出门不用打手电筒咯!”村民梁大爷指着明晃晃的路灯,笑容在暖光里绽开。就在数月前,云坑、扶卓两条村的夜路还笼罩在昏沉中。
明亮的路灯照亮云坑村主干道。受访者供图
明亮的路灯照亮云坑村主干道。受访者供图
去年起,河口街道主动链接央企中铁二十二局资源,在云坑村和扶卓村的主干道与巷道安装了300余盏太阳能路灯。这些明亮的光源不仅驱散了昏暗,更成为撬动乡村生活新图景的温暖支点。
从“黑灯瞎火”到“亮如白昼”
“以前黑灯瞎火,现在即使是晚上,路上也亮得和白天一样。”河口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梁春连下乡回访时,这句村民的感慨深深印在她心里。朴实的话语,也道出了云坑、扶卓两村最真切的改变。
云坑村村委干部何伟襟清楚记得旧日窘境:主干道上,相距80米才有一盏老路灯,灯光昏黄如豆,勉强投下几圈模糊的光晕,“照明效果不佳,存在安全隐患”。在村民何哥的记忆里,路灯灯泡隔三差五烧坏;而桃哥每晚散步去初城公园,半小时路途人影稀疏,寂静得让人心慌。
此前,河口街道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村干部在下乡走访时,了解到云坑、扶卓两村村民对路灯改善的诉求和期望。这些诉求被收集反馈至河口街道办事处,并得到迅速的响应和解决。
2024年7月,河口街道结合“百千万工程”,将村民“路上太暗不安全”的集中诉求,转化为具体项目,主动链接中铁二十二局资源,开启路灯安装的勘察设计。
今年初,300多盏新路灯如期点亮。何伟襟回忆,路灯刚亮起时,村里不少老人家看到都感觉很新奇,纷纷表示“路上亮堂堂的看着就高兴”“这么多年,第一次见到主干道这么亮堂”。
据悉,云坑村和扶卓村主干道新安装的路灯高6米,间隔35米一盏,覆盖整个路面,基本没有昏暗处。
民生之变,村民的感受最直接。140瓦的太阳能灯光稳定倾泻,桃哥的夜行路上,散步邻居日渐增多,连初城、马岗村的村民也循光而来,云坑白石坑湿地公园的晚上变得愈发热闹。还有一位曾不敢独自夜驾回城的女干部表示:“以前我晚上真不敢自己开车走这个路,现在安心多啦。”
如今,点点灯火在云坑村和扶卓村蜿蜒,连缀成一条涌动着烟火气的乡村新动脉。
贴心帮扶卸下村集体经济负担
“整个项目的前期调研与勘察设计,基本由街道‘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与中铁二十二局对接负责,后期的路灯安装则由中铁二十二局跟进,我们对企业很放心。”河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语气中满是信任。这份信任,源于央企担当与精准帮扶的深度契合。
据了解,此次民生项目所需资金不需要村里出一分钱,彻底卸下村集体的经济负担。
资金保障之外,专业与用心贯穿全程。选择太阳能路灯既是响应绿色节能的国家倡导,更是直指乡村长远利益。“不增加村里的电费负担。”中铁二十二局相关负责人王浩点明初衷。
安装前,街道提出灯杆高度、功率等关键建议,中铁二十二局的专业团队据此进行科学规划:主干道使用6米高路灯,巷道则使用3米高路灯,避免浪费。
王浩介绍,根据专业的检测和试验数据,此次选择的太阳能路灯使用寿命达20年,自带智能芯片,会自动感应光照环境,基本晚上6点就会自动亮起,第二天早上6点则会关闭。“遇到特殊情况,如冬天天黑得早,路灯也会自动感应光照条件进而亮起,此外也可以通过遥控调整,非常省心省力。”
这份省心也延续到后期维护——太阳能路灯只要没有出现损坏即可持续使用,极大简化了村委会日常的管理成本。
“以点带面”辐射更多乡村
新路灯的光芒,照亮的远不止脚下路途。“路灯亮起后,不仅方便了村民出入,村子的治安也更好了。”何伟襟十分欣喜看到村庄变化。在桃哥看来,“现在散步的人越来越多了”,让夜晚的云坑村人气升腾。
更深层的是归属感的唤醒。“不少村民因为路灯亮了,有时候回来都会多住几晚。”何伟襟笑道。这“多住几晚”背后,是离乡村民对家园焕然一新的认同与眷恋。
太阳能路灯容易管护。陈玮琪 摄
太阳能路灯容易管护。陈玮琪 摄
云坑、扶卓两村路灯工程的成功,如同一粒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正层层扩散。作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优先建设项目,该工程树立了“以点带面”的标杆。
今年初,468县道布务至八和段长达5公里的230盏路灯安装计划启动,将惠及布务、八和、扶卓等村村民,解决大型车辆途经此处无路灯的问题,减少安全隐患。“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勘察设计与路灯地桩建设,正处于产品输送阶段,待路灯送达后将马上进行安装。”河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更深远的是,路灯工程切实激活了村庄整体提升的内生动力。“自典型村建设以来,路面、路灯、小公园、外立面等都有所提升。”何伟襟提到,“接下来计划把小公园建设得更好看,让村民住得更舒心。”
从一盏灯到一条路,从一个村到一片区域,光明的种子在河口街道的土地上持续播撒、生长,映照着这片土地越来越清晰的乡村振兴图景。
南方+记者 陈玮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