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一个小故事引发广泛关注——
每天中午,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巨基工业园的公共食堂里,广式烧腊的甜香与湖南小炒的鲜辣交织弥漫,端着餐盘的员工排起一列小队。这个日均接待500人次的食堂,源于街道干部走访时发现园区配套不完善,员工就餐难。街道随即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推进公共食堂在园区落成,得到园区企业和员工好评。
这样的小细节,也成为宝安持续提升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宝安区是全国唯一的“营商环境年度城区”,蝉联三届深圳“招商优胜区”,稳居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第四,5.45万家制造业企业、5117家规上工业企业在这里蓬勃生长。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激烈的市场竞争里,重“营商”才能“赢商”,用心“营商”才能助力“商赢”。从“营商”到“商赢”,从保障企业“活得好”到助力企业“长得强”,宝安“营商环境年度城区”如何越擦越亮?
“企业发展就像种树,土壤肥沃了,才能从幼苗长成大树。”深圳果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始人刘阳感慨道。
搬到宝安后,果力智能入驻了全市首个挂牌成立的“专精特新”总部基地——宝安汇智专精特新总部基地,一步步成长为业内领先的灵巧手及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和土壤,果力智能的加速跃升,自然离不开宝安持续“松土施肥”的精心培育。
为了破解企业土地空间紧缺难题,宝安创新推出“小块整合、零散连片、复杂转标准”的土地整备模式,保障了腾讯、华润微电子等一批优质企业的用地需求,如深圳创鑫激光谷项目就实现了一周内从拿地到开工。
为了精准高效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宝安还推出“五大服务包”:政策服务包、诉求服务包、金融服务包、空间服务包、场景服务包,“以企业需求为圆心”画好服务圈。企业有培训场地需求,区里迅速协调免费场地;企业家凭贵宾卡可享受便捷医疗服务;小微企业融资难,一周内就能在线上完成贷款申请......
在精准服务解决企业“燃眉之急”的同时,宝安更以开放姿态为企业铺就“成长跑道”——将397平方公里区域打造成“城市创新实验室”:
在深圳宝安机场国际货站,兆威机电的机械手经过一次次的场景实测,分拣效率提高了42%;影石创新借助宝安马拉松空中跟拍场景,AI自动剪辑功能迭代周期缩短6个月,今年6月11日上市首日股价便取得了285%的涨幅。
在一系列贯穿各类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营商环境下,宝安汇聚创新力量的强磁场,形成了体系完善、生态多样的“产业森林”。8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14家潜在独角兽、14家种子独角兽、71家瞪羚企业、27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7402家高新技术企业,5.45万家制造业企业共同构成了多梯队、全链条的产业升级动力源。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哪里营商环境好,资金就流向哪里,哪里就繁荣发展。“产业森林”的繁茂之下,宝安如何实现从“营商”到“赢商”,再到“商赢”?
“宝安从‘营商’‘赢商’到‘商赢’,关键是服务跟着不同企业的成长阶段走。”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区域发展规划研究四所所长王振表示。
王振认为,宝安产业大、企业多,产业能级还有许多升级优化的空间,如培养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超级独角兽,解决产业空间碎片化与优质供给不足的矛盾等。同时,宝安产业生态多元,大、中、小企业对营商环境的需求不尽相同。
因此,王振建议,宝安可加快构建“全链条产业服务体系”,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升级。
一是精准化产业空间供给,以“定制化+弹性化”满足集群化需求。如可针对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核心需求,打造“链主定制园区”,推广“标准地+承诺制”供应模式,对龙头企业实行用地面积弹性出让、产业绩效动态评估。
例如,前期以3-5年短期租赁降低企业初期投入,后期根据企业产值、税收、研发投入等指标,优先续期或协议出让土地,解决“成长型企业扩产难、成熟型企业用地贵”问题。
二是政府做好“规划者、服务者、规则制定者”的角色。王振认为,宝安可制定产业集群培育五年计划,明确“1个核心目标(培育3-5家世界500强或全球隐形冠军企业)+3大重点集群(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N各配套产业链”的发展路径,统筹土地、资金、政策资源向集群倾斜。
同时,建设检测认证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人才培训基地等“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形式向集群内企业开放,降低企业共用成本。
三是政务服务效能升级,以“极简审批+精准服务”降低制度性成本。如设立“链主企业服务专班”,为龙头企业提供从土地招拍挂、项目立项、规划许可到投产运营的“全流程代办”;针对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共性需求,建立政策“白名单”制度,通过大数据匹配自动发放,减少企业申报成本等。
此外,针对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全球化布局需求,提供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国际人才签证便利、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援助等服务,助力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从“营商”“赢商”到“商赢”,一字之变,却是从基础保障到价值创造的质变。宝安唯有不断突破瓶颈,精准发力,才能培育出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实现企业与城市共生共荣的高质量发展。
专家观点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区域发展规划研究四所所长王振
深港协同是宝安“赢商”且“商赢”的关键一子
“宝安的‘赢商’和‘商赢’之路,离不开‘香港元素’。”王振认为,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是突破瓶颈的“关键一子”。
这片14.2平方公里的区域,是前海唯一的先进制造业片区,紧邻机场、港口和会展中心,“海陆空铁”网实现“货物48小时全球达”。启动区2.88平方公里已完成整备,重点布局激光与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等产业。
“要跳出‘给地给补贴’思维。”王振建议,围绕香港“3+2”产业布局(食品科技、健康科技、绿色科技、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引导合作区企业为香港“再工业计划”配套。
比如,香港新能源汽车研发需精密电机,宝安企业可针对性生产,形成“香港研发、宝安制造”链条。
更重要的是开放应用场景。“香港智能物流技术可在宝安会展中心测试,宝安工业机器人能对接香港食品加工厂。”在王振看来,当香港“实验室”与宝安“生产线”无缝对接,才能培育出全球级企业,这正是宝安“富商”的独特优势。
相关阅读>>>问策:直面深圳发展关键点
南方+研究员 苏国锐 崔洁
摄影 何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