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江廉江市河唇镇新屋仔村,一场以“积分”为支点的乡村治理新变化正悄然发生。这个被誉为“粤西花木种植第一村”的村落,通过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行为量化赋分,用看得见的“小激励”激活了共建共治共享“大能量”,让乡村环境、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焕发全新活力。
积分制+村规民约
乡风文明从“纸上约定”变为“行动自觉”
2022年,新屋仔村启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带建设,涉及违建拆除、风貌提升等多项工程。然而,初期村民对改造缺乏直观感知,“事不关己”的心态普遍存在,垃圾乱堆、杂草丛生的景象随处可见,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劝导仍收效甚微。
为破解这一困境,村委会创新推出“积分制+村规民约”模式,制定《新屋仔村民自治积分管理办法》,将环境整治、孝老爱亲、志愿服务等20余项事务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指标”。村民做好门前“三包”、参与清洁行动可赚积分,积分能兑换大米、花生油等生活用品,年度高分家庭还能获评“最美庭院”“文明户”,用“看得见的实惠”撬动参与热情。
与传统纸质积分券不同,新屋仔村开发了积分制治理平台小程序,村民指尖轻点即可查看活动、完成任务、查询积分。这一创新让外出务工人员也能远程参与,村民小钟的话道出了心声:“以前在外地总错过村里事,现在手机上就能跟进积分,还能随时关注家乡变化。”
积分制推行以来,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超1万人次,500多处垃圾死角被彻底清理,6000多株苗木在“四旁五边”扎根生长,近200户家庭因庭院整洁获评“美丽庭院”。昔日“袖手旁观”的村民,如今成了巷道清扫、花木养护的主力军,洁净的村道、芬芳的庭院成为常态,乡风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飞跃。
积分制+党建引领
产业发展从“粗放生长”迈向“精耕细作”
新屋仔村的3000多亩土地上孕育着600多个品种的花卉苗木,24家合作社支撑起2024年1.2亿元的销售额。此前,“多而不精、散而不强”的现状,曾制约着产业发展脚步。
村党总支部以积分制为纽带,构建“党建引领+产业赋能”机制,深化“1+4+N”工作法,组建花木种植党员联合会,整合派出所、市场监管等力量设立党员先锋岗,覆盖100多家种植企业,凝聚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将花木种植、销售、文旅项目运营等纳入积分项,鼓励党员带头参与产业链各环节,年度积分靠前的党员被纳入后备干部队伍重点培养。
如今,“廉江2025新年花卉展销会”“记者节主题活动”等节庆活动接连落地,花木产业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精细化、品牌化之路越走越宽,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与积分激励的“绿色动能”形成共振。
积分制+“三有工作法”
基层治理从“末端处置”转向“前端预防”
“矛盾纠纷‘有人晓’‘有人解’‘有人帮’”——2024年10月,河唇镇“三有工作法”试点在新屋仔村落地,与积分制碰撞出奇妙火花。
村里明确,村民发现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问题,通过电话、微信或现场报告村委会,经核实后可获积分奖励。截至目前,村民上报纠纷20宗,其中村委会未发现的“隐性矛盾”5宗,化解率达80%。近两年,村里无群体性纠纷、无越级上访。
更可喜的是,村民不仅“管好自家事”,更主动参与普法宣传、环境整治,“人人当管家”的自治氛围日益浓厚。村道上,志愿者向老人讲解反诈知识;庭院里,邻里互相监督垃圾分类;议事厅内,大家围坐讨论村规修订……凝聚力与向心力在点滴参与中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愈发稳固。
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从“各自为战”到“同心同行”,新屋仔村的“积分制”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乡村治理的新大门。环境美了、产业旺了、人心齐了,村民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接下来,新屋仔村还将继续把“积分制”运用于移风易俗、基层自治等多领域,让“小积分”持续释放“大能量”,以治理效能的提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湛江市委社会工作部
整理/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