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坠海事件”反思:台风天不要猎奇,出去浪不是爱和责任

N视频 2025-09-24 19:05

2025年9月23日,超强台风“桦加沙”将袭击香港,在众多气象专家的比喻中,其威力被预测为比肩“山竹”和“天鸽”,这两位前任“风王”破坏力极强,给香港市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桦加沙”名气大 不少香港市民冲着“风王”去观浪

9月23日下午,不少香港市民忙着去菜市场抢菜,更有不少香港市民为可以提前下班而兴奋雀跃。就在这种氛围下,有一家四口,选择来到柴湾嘉业街60号仁孚港岛汽车中心对开防波堤观浪,当时香港挂的是“八号风球”。结果,38岁的母亲和5岁的儿子被大浪卷走,40岁的父亲下海救母子,剩下9岁女儿在岸上焦急等待。幸好,有船家刚好经过,成功将3名落水者救起,并安全送至岸边。随后,消防及救护人员迅速抵达现场,对3名伤者展开紧急救治,后续已将其转送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船家刚好路过,救起昏迷母子。

不熟悉香港的朋友未必知道,柴湾嘉业街仁孚港岛汽车中心对开防波堤是一个怎样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又是怎样的?这里地处港岛东,是香港最受风力的地方。防波堤掩护的水域常有一个或几个口门供船只进出,可以理解为防波堤是给装货区作掩护的用途。此处左右两边都是海。

 柴湾嘉业街仁孚港岛汽车中心对开防波堤(远景)↑

母子堕海事发地。

堕海事件看似是意外 但在现场还有很多可能的“意外”

当时还有不少目击者也在该防波堤附近,也就是说,来追风观浪的不止这一家四口。据目击者所说,当时风不是很大,但浪大,当时也没下雨,只有风。这也许让很多“追风者”觉得,此时追风并不危险。

南都N视频记者翻查资料数据,香港的极端天气预警机制,以其“渐进式预警”和“秒级响应”著称,从一号戒备到十号飓风信号,每个层级都有精确到分钟的响应流程。这套系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曾多次帮助香港安然度过台风“韦帕”等强风暴的考验。而事发当天,受台风“桦加沙”影响,9月23日14时20分,香港天文台发出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即“八号风球”。香港天文台表示,香港近海平面处将普遍遭烈风或暴风吹袭,持续风速达每小时63至117公里,阵风可能超过每小时180公里,且风势可能持续。

风速”和“阵风”的区别 让很多人掉以轻心

当下风速每小时70公里,也有可能突然阵风每小时150公里,大家一定要了解阵风的最高速度。香港天文台表示,“八号风球”时阵风可能超过每小时180公里,这个是一个什么定义?以“‌波音737机型”为例,‌最大允许顺风降落速度为约15km/h(相当于3级风),超过此值可能导致滑跑距离过长或偏离跑道。 也就是说,如果遇上了突然而来的强阵风,飞机降落时可能会坠机,那更何况是人?且很多人忽略了,台风是“风”的威力大还是后续带来的“雨”的威力大?很多时候,吹倒大树的,吹烂玻璃门的,并不是雨,而是风,雨带是在台风离开后才出现的。

香港预警精准却难敌人性放飞

香港特区政府与警方在台风期间多次通过官方渠道,如社交媒体和新闻发布会,呼吁市民“切勿外出追风逐浪,危害自身安全”。

9月23日傍晚时分,香港警方与消防召开“柴湾堕海事件”的案情简报会,警方再次呼吁和提醒,台风来临时市民请留在安全地方,如果再发生类似情况,警方会采取行动,例如视乎情况,将当事人带离。像这次“柴湾堕海”事件中的遇溺者,警方稍后会跟进。

“柴湾堕海事件”案情简报。(图片来源:香港警方)

9月24日凌晨2时40分,香港天文台发出十号飓风信号,即俗称的“十号风球”。尽管如此,24日当天,香港各处仍可见追风看浪的市民甚至是一家四口。

9月24日上午,香港将军澳海滨花园惊现“捕风的汉子”。↑

9月24日,香港海怡半岛,两位市民在玩自拍,被大浪盖倒。↑

9月24日,香港西环,再现一家四口观浪。↑

对于以上行为,香港不少网民表示,应该视乎情节严重程度,罚款2000到20000不等港元及监禁14天,以儆效尤,这种将自然灾害的宏伟景象异化为娱乐的“追风逐浪”心态实不可取。

“柴湾堕海事件”引发社会反思

9月24日最新消息,香港柴湾观浪堕海事件中,38岁母亲和5岁儿子情况仍然危殆,同时令人忧虑的是,9岁女儿可能面临的心理创伤。儿童心理专家指出,目睹亲人遭遇生命威胁,即使自身身体未受伤害,也极易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我们不时在一些新闻片段中,看到香港市民在接受街访时出现的各种“妙语连珠”,尤其是“红雨”和“黑雨”的“接驳”中,有市民在“黑雨”情况下上了班,笑说“自己上班是爱和责任”。但是“台风”通常夹杂着“下雨”,甚至是“飓风+暴雨+巨浪”,台风天独自“出去浪”并不是“爱和责任”,带上小孩“出去浪”更是家长的不负责任。这背后,可能是有人对“人定胜天”的歪曲解读,也可能是香港防灾教育的宣传、警示缺乏沉浸式体验与缺乏足够的阻吓,以致想挑战“风王”的追风者仍陆续有来。有香港市民跟南都N视频记者反映,“各大救援救灾的人员已经很忙,为何要灾上添乱?香港人,珍惜生命吧!”

对此,南都N视频记者有感,防灾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向更具实效的风险感知与行为塑造,甚至是必要时抢险救援灾的一种强制干预。主动避风避险,不是畏首畏尾、贪生怕死的代名词,而是守纪守法、敬畏自然的爱和责任。你观的是浪,人观的是你,把自己的观浪经历变成一场直播,变成抢险救援人员的一次紧急行动,除了成为别人口中“无知者无畏”的谈资,还可能是留下给亲友无尽的伤痛和遗憾。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敏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