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山雪》映珠江月!沪疆杂技剧力作国庆广州热演 | 大湾区艺术节,时长共2分34秒)
《天山雪》映珠江月!沪疆杂技剧力作国庆广州热演 | 大湾区艺术节
空竹翻飞、抖杠惊险、绸吊飘逸……伴随着一系列高难度杂技动作的呈现,观众席不断传来惊呼声与掌声。
10月6日晚,杂技剧《天山雪》首次登陆广州,在广东省友谊剧院成功演出,并将于10月6日至10月7日连演两场。
恰逢中秋,演出开场前半小时,主创团队在剧场内举行了简朴温馨的中秋节庆仪式。沪疆两地演员欢聚一堂,分食月饼,虽远在异乡,却在羊城共婵娟。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上海杂技团团长、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梁弘钧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天山雪》是东西部地区携手共进的缩影,“中秋佳节能在大湾区演出,这部彰显民族大团结的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
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副团长、杂技剧《天山雪》演员阿不都卡迪尔·吾甫尔也提到,希望这部剧能向大湾区观众展现新疆的大好河山,让民族团结的精神传播得更远、更广。
向大湾区观众展现“雄鹰精神”
据悉,杂技剧《天山雪》展现了沪疆两地三代人在不同时期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携手同心为国奋斗的历程。由于剧情时间跨度大,场面繁多复杂,主创团队十三度易稿,最终浓缩成由12幕21个杂技节目构成的大型杂技剧,并由来自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的演员们共同出演。
梁弘钧认为,《天山雪》的创作本质是“双向奔赴”,海派杂技的精细与创新带入了新疆,新疆深厚的文化养分则让作品更具生命力。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剧中主角之一、上海杂技团演员王怀甫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三次来广州演出,广州的热情好客和美食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剧中他饰演杂技教练王雪峰,他告诉记者:“这个角色带给我一种'生而为鹰,逆风飞翔'的精神力量,我也希望能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广州的观众。”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雄鹰精神是本剧的关键词,也源自真实原型。剧中沪疆杂技人携手创作抖杠节目《雄鹰》并参加国际比赛的情节,正是基于现实改编——它结合展现了2017年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班凭抖杠节目荣获第六届蒙特卡洛“新一代”国际马戏节唯一金奖,以及2018年上海杂技团抖杠节目获第四十二届蒙特卡罗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的真实故事。
在谈及本剧的创作理念时,总编导李春燕表示,她认为杂技剧不能止步于“好看、感人”,更应追求文学性与思想深度,而《天山雪》的创排过程正体现了对时代价值的坚守——艺术必须为人民而歌。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演出又险又美全程“高能”
演出过程中,《天山雪》巧妙融入了戏剧、舞蹈、魔术等多元艺术,将空竹、蹬鼓、抖杠、绸吊等传统杂技贯穿其中,全程惊心动魄,也对舞台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梁弘钧透露,此次演出仅舞台搭建就花费了两天半的时间。舞台总监童为列介绍,该剧运用了虚幻引擎软件、动作捕捉、虚拟拍摄与LED广色域屏幕等前沿多媒体技术,营造出跨越时空的视觉氛围。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在“丝绸路”一幕中,“飞天”演员带领观众穿越天山雪峰、龟兹千佛洞与楼兰古城,美轮美奂的场景令观众惊叹。童为列介绍,这一效果也得益于前沿舞台机械技术的运用,该技术扩大了演员的运动半径,提升了观演体验。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此外,“友谊路”一幕中,国家级非遗“达瓦孜”(高空走索)的演出是一大亮点。执行编导雪克热提·艾依热提介绍,这是剧中技术最难、情感最浓的段落之一,“我们突破了一般杂技剧‘以技为先’的创作惯性,不是为了炫技而表演,而是让技术为剧情和人物服务。”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据了解,为再现中巴公路建设者在百座山峰间开路的艰辛,剧组对传统达瓦孜进行了多项突破,将钢丝从8米延长至13米,调整松度与摆度,以表现山势险峻。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阿不都卡迪尔·吾甫尔是达瓦孜演员之一,他向记者感慨道:“达瓦孜这项古老的技艺因《天山雪》获得了新的生命,它从山川、峡谷走向镜框式的舞台,也更好地传承了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天山雪》中呈现的空中飞人表演,还开创了全国范围内首次在镜框式舞台中表演此项节目的记录。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杂技剧《天山雪》演出现场。
采写:南方+记者 赵媛媛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仇敏业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