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 向新行|河源:改革“一子落” 发展“满盘活”

作者 李娇 2024-09-25 10:34

伫看东江,日新月异,风景尤好。

从1988年建市之初GDP仅16.7亿元,到2023年GDP达1348.22亿元,河源经济总量增加80多倍。回顾河源30余年发展历程,产业向新提速转型,经济向上释放活力,绿色崛起正当其时,而改革毋庸置疑是重要推动力。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河源紧扣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8”具体安排,不折不扣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围绕实施“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以改革“一子落”带动河源发展“满盘活”,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河源应有贡献。

向“新”谋质

“生态好水”变“经济活水”

在华润怡宝华南河源生产基地,包装好的瓶装纯净水沿生产线源源不断向前推进,从包装车间前往码垛车间……

今年以来,随着华润怡宝华南河源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广东紫泉饮料河源万绿湖生产基地项目等顺利竣工投产,中储粮仓储项目正式动工,河源水饮料及食品产业聚链成势韧劲十足;2024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包装饮用水行业发展大会暨天然矿泉水分会第十五次会员大会、2024“生态河湖·美丽中国”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等在河源顺利举行,又为水饮料及食品产业蓄积澎湃动能。

2023年第四季度全国包装饮用水行业企业申报数据显示,河源包装饮用水企业全年累计营业收入40.5亿元,位列全国各地级市第二名。今年上半年,在华润怡宝、紫泉饮料、农夫山泉等项目拉动下,河源食品饮料业实现71.5%的快速增长。

不仅水饮料及食品产业“脉动”强劲有力,电子信息产业、先进材料产业、机械与模具产业亦动力充足。

近年来,河源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多措并举支持企业利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以此提高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河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6.67亿元,增长4.9%。全市列统的19个重点工业行业实现正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6.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7.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3%。随着3个重点行业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主引擎”,河源“1+3”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具有河源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招商引资是拉动经济的“源头活水”。为抓好县(区)经济工作,河源今年还建立市领导指导县(区)经济工作机制,9名市领导分别联系五县四区,督促指导完成年度各项经济发展任务,有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截至目前,河源共梳理出市级政务服务事项清单1680项。“着力实施关键性改革,破解市场环境优化难点、堵点,推动市级全部门、全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真正为群众、企业办事提供方便。”河源市人民政府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软联通”,河源多管齐下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全力以赴跑出融湾、融深“加速度”。

向“新”求变

“微改革”成县域发展“破题之钥”

“进了,咱们赢啦!”今年以来,2024河美共赢篮球联赛从村居、乡镇一路赛至县区,600余场贯穿全年的精彩赛事掀起乡村体育热潮,催旺乡镇“烟火气”。赛场上,村民为运动员加油打气;墟集上,餐饮美食、农特产品、民俗活动全面呈现河源文化“软实力”,吸引不少群众驻足参与。

旺人气、促消费、育商机、集资源、强动能……河美共赢篮球联赛通过篮球比赛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吸引人、凝聚人,把聚光灯对准群众,把乡村人气搞活,推动赛事实现自我运转,以“全民赛事”带动“全民经济”。

而河美共赢篮球联赛仅是河源推动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一个缩影。

驻镇帮镇扶村3年以来,河源全市95个组团和工作队聚焦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推动特色产业现代化转型等方面,累计筹措资金4.3亿元,实施项目4051个;省直、深圳市挂点帮扶单位共派出234名队员,组成45支工作队扎根河源重点乡镇。通过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河源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方式,组建132家富镇强村公司,带动231个行政村平均增收4.9万元;全市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从2021年的15.6万元增加到去年的37.19万元,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6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系统观念是改革重要的工作方法。近年来,河源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和营商环境短板弱项对标提升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扩权强县改革、镇街体制改革、农村“三块地”改革持续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住房集中建设试点等工作有力推进。此外,河源还创新建立市领导联镇包片抓落实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有力有效推动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发挥统战社团、商协会组织优势,推动110个统战社团、商协会与101个乡镇(街道)结对共建,助推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齐头并进。

去年全省“百千万工程”考核中,河源获“良好”等级,东源县、连平县获“优秀”等级,源城区、龙川县、紫金县获“良好”等级。5个典型镇全部获评“好”等级,60个典型村中55个获评“好”等级,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与紫金县龙窝镇礼坑村一同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乡村治理“积分+”模式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最佳案例。

今年,河源继续统筹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以及典型地区“微改革”;支持基层开展更多首创性探索,打造更多在全省甚至在全国叫得响的优秀改革案例,以最大力度助推“头号工程”加力提速,奋力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案例

“面对面”机制破解发展堵点难点

“当河源人向外地人推荐本地游时,至今仍会被问及‘游了万绿湖后,再去哪儿玩比较好’。”

日前,河源市“面对面”政企交流座谈会(文旅企业专场)召开。涵盖景区、商圈、酒店、民宿、旅行社等业态在内的30余名企业代表走进河源市会议中心,讲述行业现状、企业情况,坦言发展困境、改进建议。河源市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相关部门业务负责人现场回应诉求,推动问题解决。

河源凭借毗邻大湾区优势,依托和平林寨古村、南园古村等景点,抢抓“民宿+”“露营+”等新业态机遇,文旅产业发展可圈可点。2023年,河源接待旅游总人数1010.64万人次,增长75.87%;实现旅游总收入108.99亿元,增长161.99%。

然而,景区分散、项目较少、配套不足等,仍旧制约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对面”现场,霍山风景区执行董事黄慧娟提及:“之前周边缺少酒店,留不住游客。霍山酒店明年将投入使用,恐面临供水紧张的问题。”在倾听具体诉求后,龙川县相关工作负责人现场表示,结合农村供水工程,通过申报专项债等方式,修建联通枫水坝水库至周边各乡镇的输水管道,切实解决景区用水难题。

据悉,河源自2021年建立“面对面”机制以来,着力办实事、解民忧、纾企困。河源市委、市政府先后聚焦“看病难”“饮水难”“上学难”“出行难”等民生堵点以及“融资难”“信息不对称”等企业发展难点等召开座谈会,市委书记、市长与群众、企业面对面交流,一批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揪心事得到解决,一件件让企业头疼的烦心事得到化解。

“面对面”民生问题收集梳理机制、高效办理机制、市县(区)联动机制、督查督办机制……河源制定多项配套工作制度,形成诉求解决“一套机制”,明确各部门问题梳理、事项承办、督办催办、办结反馈等工作责任,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企业意见事事有回音。截至目前,“面对面”机制推动解决问题近1.3万宗。

撰文:李娇 陈殷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