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无关。(视觉中国 / 图)
▲ 图文无关。(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1829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写作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抛开作者长期的、自发的训练不说,那些徐徐拉开的画面,悦耳的词组,会呼吸的标点符号,都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质,有地缘性,暗含道德标准,彰显多层次、多价值的多元精神世界。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王文东
责任编辑|温翠玲
“AI消灭的,首先是文学。”早晨,微信群里群友说了这么一句话。
起因是,有群友让AI帮忙写了一首诗,觉得那诗让人感动,也让人感觉崩溃,自己写不出来那么好的诗。于是,另有群友如上那么说,他还解释: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写出人人所想而写不出的文字,有了AI,不存在写不出了。换言之,有了AI,人们不需要作家了,每个人都可以创作文学作品。
话题还被延伸,群友们说AI写出的诗让人叹为观止,AI写出的材料可以平替办公室主任写的……
我没有参与讨论。我是一个业余作者,常常推敲语句的顺序,字词的修饰,标点符号的用法。我也下载过两个AI程序,摸索如何使用。
两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位朋友急切地打电话给我,让我下载ChatGPT。他告诉我,他儿子在某知名大学读博士,使用过ChatGPT后,认为借助它可以大幅度提高写作效率。我坐在躺椅上接听朋友的电话,一边听朋友说,一边摇晃躺椅思索,“我写作是为了写得快吗?”
于是,我嘴上应允,说可以试一试。但我没有行动,没有为了提高写作效率去下载ChatGPT。
去年,有另一个朋友,同是写作爱好者,提到了国内的一个AI工具。他说他要参加一场官方活动,懒得写发言稿,就用了那个AI,很快生成了一篇发言稿,只需要稍微润色一下,就能拿到活动上去念。他还说,念完了,也没人知道是AI写的。这位朋友年长,七十岁出头了,他说AI写作,能给人许多启示,什么地方该加强,什么地方可以优化,AI一清二楚,比作者自己看得明白。我突然心动,我想七十岁的老作家都在用AI,信服AI,那确实得试试了。我便也下载了那款AI工具。
当时我在戒烟,顺便问了AI一句,“用戒烟起个文章题目”。
AI瞬间弹出10个题目,前两个分别是《告别烟瘾:重获清新自由的旅程》和《戒烟:挣脱尼古丁的束缚》。其他名字,也与它们大同小异。确实比人快,我感慨!
我又瞅着脚上的皮鞋,命令AI:“以‘人们为什么都不穿皮鞋了?’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AI从生活方式、工作环境、时尚潮流、价格等方面分析了人们为什么不穿皮鞋了,还加入了皮鞋的发展历程,穿皮鞋的案例等,得出结论,皮鞋的地位大不如前,但仍在特定场合扮演重要角色。我觉得,它确实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结论有效。
我接连不断地问下去,发现AI足够强大,它整合了搜索、阅读、写作、编程、通话、图像生成、音频处理等一系列功能,像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脑子”,好似长在手机里,能帮手机干活的一个灵魂一样。
但我也发现,它太过理性,善于讨巧。它的逻辑性,使得它总会强调小标题。它的讨巧,有点涂脂抹粉。有时候,作家写一个人的悲伤,只需要那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就可以了。但是,AI要描绘那个人干枯的眼神,苍白的面庞,手指头微微发抖。看似营造了悲伤的画面,实则抹杀了读者的想象力空间。我有一些文章,有发表的,有没发表的,我发给这款AI优化,无论我怎么“训练”它,无论是对文章标题的改进,还是对内文复杂情感的理解,它始终优化不到我的心里,没能提出哪怕一个段落得到进步的观点。
2025年伊始,又有新的AI——DeepSeek风靡全球,所到之处,赞誉不断。在人们的评论中,似乎它要打败这个,打败那个,以至于如群友所说的,它要打败作家,令文学消失。
写作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抛开作者长期的、自发的训练不说,那些徐徐拉开的画面,悦耳的词组,会呼吸的标点符号,都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质,有地缘性,暗含道德标准,彰显多层次、多价值的多元精神世界。这是文学之所以被需要的根本。甚至文学作品中的微瑕疵,都足够迷人。
“你的出现会让文学消失吗?”我问DeepSeek。
问了四遍,都显示“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
最后一遍它回答了,结论是:“文学不会消失,但可能以更复杂的面貌存在。AI或许会淘汰某些程式化的写作,却无法替代那些扎根于人类精神深处的创作。真正的危机或许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放弃对思想深度和人性温度的追求。”
DeepSeek这个回答,我就复制给群友们吧。
(作者为上海市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