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刚开学,韶关学院教务系统上演了一场无声的“抢购”。随着《人工智能与生活》公选课开放选课,短短3分钟,课程就被一抢而空。
“每周三晚的两小时课程,像给大脑做了一次深度SPA。”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刘颖感叹,文科生也能用AI解构《诗经》的意象。
往年被理工科“攻占”的AI技术类课程,今年却有超四成的学生来自文史类专业,这意味着学校打造人工智能课程群战略初见成效。
近两年,学校积极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高等教育教学新情况新挑战新变革,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大力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AI与自身专业的连接点。”韶关学院教务部副部长孙家明透露,2024年全校开设8门AI相关课程,形成了“通识筑基—学科深化—专业创新”体系。
跨学科项目激活AI生命力
周三下午的《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基础》课程的拓展活动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张艳阳正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搭档探讨着一个“大项目”。
他们试图探索基于AI内容生成的营销方案,让历史人物张九龄带你游韶关。这个由文、理、艺三学科学生组成的团队,把任务清单清晰划分。墙上的进度表显示,他们通过liblib.art平台生成的虚拟张九龄导游形象,已经修改了数十版。
该课程作为AI通识教育核心载体,在2024年秋季首次面对全校学生,采用“8+24”学时配置,其中实验环节更是设置六大跨学科主题。
“过去计算机课教Word排版,现在要让学生在应用场景中去理解AI。”信息工程学院曾翰颖老师鼓励同学们跳出专业窠臼,“跨学科融合会是AI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我们通过教学组织,让不同知识背景的同学聚到一起,在AI技术的加持下实现共同成长。”
据统计,经过课程学习,学生的技术能力、应用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协作能力等都有所提升。
在专业必修课上,教育科学学院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新增《人工智能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课程以AI技术为引擎,引入智能算法、图像生成等工具,从概念构思到视觉呈现,充分激发学生的无限创意。
“AI不是替代设计师,而是扩展创意维度。”教育科学学院赖永凯老师指导他的学生李景龙。其所在的团队正利用Stable Diffusion生成产品设计的效果图。他们通过调整算法参数,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中,创造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校企共筑AI教育新范式
AI教育教学如何更贴时代发展趋势,韶关学院选择与人工智能行业优秀企业合作。
在深圳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韶关学院携手合作共建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里,选修《人工智能基础与实践》公选课的自动化专业的陈泽凯与商务英语专业的解鲁粤等同学开展着人形机器人舞蹈编程实验。
据了解,该实验室依托优必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技术,构建了先进的教学平台,并配备了YANSHEE机器人等前沿设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
“在寓教于乐的教学项目式教学中,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魅力,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智能工程学院院长李锦介绍,在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学校更是屡获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学校与商汤科技等知名企业,联合共建人工智能实践实训平台,面向理科师范类专业,将《人工智能实践应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授课教师团队由学校教师、商汤科技AI工程师组成,双方协同教研,课程内容同步行业动态与教学改革方向。
智能工程学院副院长龙迎春介绍,课程重在形成“工具开发-课堂演练-教学反馈”闭环,通过模拟真实教学场景,强化师范生“技术应用-教学转化”能力,直接服务基础教育需求,“该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拟于2025年秋季学期开设”。
AI开放平台重塑教学形态
这两年,人工智能发展逐步推动了智能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智能体不仅可以作为提升效率的工具,更需要考虑如何探索个性化教学潜能。
韶关学院依托泛雅AI开放平台,践行“为每一门课程打造专属智能体”理念,推出AI助教、AI工作台,落实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泛雅AI开放平台上,食品学院刘永吉老师借助食品营养学的“AI智能助教”在学情分析、教学准备、作业批改等多个方面提升了教学效率。AI助手不仅能自动批改学生提交的营养配餐报告,还关联着整个课程的知识图谱,能及时给出学生综合指导。
“过去带实验课要重复讲解学生容易忽略的饮食因素,现在AI能主动提示营养不均衡的食谱。”刘永吉调出了平台数据——使用AI工具后,学生知识点平均掌握率达到95%,提升了12%。
在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韶关研究中心,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苗德成描绘着未来的蓝图:学校密切对接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需求,办出具备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底座。
这场始于课堂的教育变革,将成为重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动能,正在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段文霞 李丽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