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怎么用,如何转?

广东科技头条 2025-02-28 16:13

2月28日上午,由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办的广东省“先用后转”科技成果对接会在广州举行。

中小企业看中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可以像网购商品一样“先试用,满意再付费”。这种模式可行吗?会否进一步推广?南方+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什么是“先用后转”?

简单而言,广东对全省有关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等征集了一批科技成果,采取“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的形式,供各地各单位使用,在推动技术成果高效落地转化的同时,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助力高质量发展。

这就像一个科技创新成果的“网购平台”,企业想购买里面的某项技术成果,可以采取分期支付、延期支付、收益提成等方式,先试用,再付费。

南方+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广东省“先用后转”成果库近期将在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正式上线使用,首批入库成果达400多项。

目前,有哪些技术已经通过“先用后转”这种新模式落地?

广东省科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将“一种锤式破碎机复合锤头的制备方法”以普通许可方式授权给某企业,许可期限5年,合同金额47万元。在“先用后转”机制支持下,该企业分5期支付费用,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同时报账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收益。

除了分期支付,还有附条件支付等不同的付费转化形式。省科学院资源稀土所一项新技术在中铝集团、西部矿业等央企和龙头企业率先应用,生产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企业根据成果应用情况支付费用198万元,实现了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深度对接。

自公布以来,“先用后转”这种创新形式就在行业中引发关注。在现场,来自企业的代表提出需求,来自地市科技局、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代表分享经验,来自技术转移机构、金融机构代表则介绍了相关的服务支撑和金融产品。

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旨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推进广东省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工作,推动全省高等学校、科研事业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更多技术成果有效落地转化,降低中小微企业使用科技成果门槛,探索构建以“先用后转”机制为依托、以科技成果为媒介、供需双方密切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新范式。

好政策可否进一步推广?

建设“先用后转”数据平台是省科技厅以“有为政府”促“有效市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项重点工作。

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先期项目“先用后转”库的建设情况,并围绕服务“先用后转”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介绍了数据平台的建设思路和措施办法。

1月,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通知,透露前期已收集整理2100余项各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该通知还要求,各地各单位要不等不靠、先行先试,主动挖掘相关科技成果,积极探索采用“分期支付”“延期支付”“附条件支付”“收益提成”或“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等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省科技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相关省直部门将加强协作,共同推进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工作,进一步完善“先用后转”机制,尽快出台全省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工作指引,建好用好“先用后转”数据平台,联合担保、保险机构、供需双方等主体,推动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南方+记者 钟哲

编辑 邓素凡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