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纪录电影《您的声音》:以真实的个体故事传递“共情”

作者 徐子茗;刘长欣 2025-03-17 16:39

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近期正在热映。一条市民热线如何撬动超大城市的治理?影片以北京市“接诉即办”的改革实践为蓝本,以真实影像、真实人物、真实经历,讲述了12345热线背后的鲜活故事,引起广泛共鸣。

截至3月17日,影片已取得超7500万元的票房成绩,在国产纪录电影中暂居第三名。

影片的热映也引发了学界热议。多位专家表示,《您的声音》不仅是一部记录城市治理的影像作品,更是一部凝聚学术、社会与艺术价值的时代档案。其成功在于以真实的个体故事传递“共情”,探照城市治理的温度与力量,不仅为纪录片创作开拓了新空间,也为世界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中国视协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研究员高小立:

以言代事,真实记录感染观众

超大城市的治理,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难题。《您的声音》展示了北京“12345”接诉即办为全世界城市治理提供的经验和启示。

“12345”接诉即办就是“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每一个声音背后,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团队。例如深夜加班后依然坚持回访居民的社区书记、为调解矛盾反复登门的社区工作者……影片呈现的是12345如何接听、解决老百姓的核心诉求,但并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而在选材上以言代事,有矛盾,有冲突,还有喜剧效果。

此外,影片解说词尽量用减法做到克制,以真实的记录保证影片艺术质量。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实的当事者,通过讲述自己故事的写实手段感染观众。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

“喜正剧”方式,展现中国智慧

影片围绕胡同停车治理、老楼加装电梯、话务员成长、街道书记工作、接诉即办立法、外国记者调研、应急抢险等7个主要故事来展开。每个故事都很扎实、很生动,切切实实地把“12345”接诉即办为市民做的事情一一展现出来。

特别是通过喜正剧的方式,外喜内正,由喜到正,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喜剧氛围中观看,然后获得一种正剧的感觉,这是这部片子成功的关键。

影片还具有全球国际视野,引入了他者的眼光,把北京超大城市的社会综合治理放在全球社会治理的格局中来,展示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卫防:

直面群众关切,达成情感共鸣

这部影片直面群众关切,呈现万家灯火、柴米油盐,甚至是一些群众“急难愁盼”,跟观众达成一种情感共鸣,再一次证明了共情之路是中国电影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您的声音》一大艺术特色是对声音的使用。片中主要有三种声音,第一种是百姓通过12345热线反映问题的电话里的真实声音,这是实际生活中很真切的声音;第二种是12345热线的铃声,接线员的回应,政府部门为解决问题开会的声音等等,属于“回答”的声音;第三种则是超大城市的城市交响曲,比如大街上的汽车轰鸣声、市集上的叫卖声、居民日常生活的声音等等。

这三种声音的对话和交融,形成了综合的声音景观,也呈现了超大城市的市民日常生活。而在种种声音背后,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其中的灵魂所在是12345热线的声音。12345接诉即办热线作为北京这座超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是中国智慧的记录和呈现,也为全世界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

为纪录电影发展开拓新空间

《您的声音》是北京细碎日常生活社会治理的体现,同时又是放在国际视野当中展开和表达的,是我们积累的中国式治国理政的重大创新经验,对全世界也是非常好的样板和启迪。

影片呈现的7个故事,只是“12345”接诉即办的点滴。但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的选择,都很有代表性,可以触动百姓的共情点,证明这部片子对现实切入是深刻的。

影片没有刻意塑造完美的英雄形象,而是真实反映了基层工作者的困惑,让许多观众深刻感受到基层工作的不易,进而更理解社区工作。影片的专业水准,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时尚,对纪录电影的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提供了一个好范本。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副研究员胡祥:

题材具有稀缺性、独特性

12345热线工单是如何流转的?《您的声音》放在中国电影坐标轴,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电影生产的坐标轴来看,展现了题材稀缺性和独特性,具有一定的解密性、接地气和真实性。

叙事方面,影片采用了横坐标轴和纵坐标轴的叙事方式,横坐标轴包括停车难、加装电梯等民生横截面,纵坐标轴是政府体制机制运行,把接诉即办机制剖析得非常清楚,这也是这部片子的重大价值。

中国电影家协会纪录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孙崇磊:

为城市治理提供更大的讨论空间

影片主题深刻且富有内涵,以城市治理为背景,通过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城市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进步与挑战,深入探讨了城市治理中背后的人性以及社会关系和价值观点的碰撞,关注到了城市中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声音,让观众看到了城市治理复杂性和多元性,同时也让社会对城市治理的未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提供了更广阔的讨论空间。

南方+记者 徐子茗 驻京记者 刘长欣

编辑 王瑾 童慧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