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珠江街道的历史资源,汇聚各方智慧,推动新时代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3月21日,由广州市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中共广州市南沙区珠江街道工作委员会、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珠江街道办事处承办的“赤子之心 如歌岁月·‘传承与发展’珠江街历史文脉探究研讨会”在明珠现代都市农业实验园综合中心举办。
四海同根,拾忆珠江
发源于云贵高原的珠江,奔腾千里,最终在出海口处缓缓铺展,形成连片的浅海滩涂。数百年间,劳动人民在此围海造田,历经东莞县明伦堂示范农场、珠江华侨农场、珠江管理区、南沙新区珠江街道的发展变迁,昔日的汪洋大海演化为今朝的沙田沃土。
本次研讨会上,珠江街道围绕视频展示和主题分享等形式,集中展示了其深厚的历史文脉与蓬勃的发展活力。
悠悠桑梓情,灼灼知青志,珠江街是众多侨胞和知青们的“第二故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为响应国家政策,一批批归国华侨和知识青年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珠江华侨农场。他们上山开荒,下海围田,以热血精神造就“池塘鱼跃欢,蕉叶随风荡;雨馀甘蔗林,稻海翻金浪”的亮丽风景线。
散文作家、广州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伍嘉祥与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珠江潮涌》文集副主编陈春庆,在会上分别从知青、侨眷的视角回顾往昔,刻骨铭心的岁月故事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激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近年来,珠江街道凝心聚力,先后推进建设珠江华侨农场历史文化陈列馆,拍摄制作珠江华侨记忆系列短片等;同时,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设计推出“侨小珠”“侨小江”IP形象,多管齐下,集成化放大侨文化与知青文化影响力。
广东华侨博物馆原馆长,广州市新马侨友会会长、广州市侨史学会会员王明惠通过回顾归国华侨初到农场时对环境的不适应,再到自学农业生产技巧,融合当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展现出归侨爱国爱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为公众深入理解珠江街华侨历史提供了珍贵素材与独特视角,更为侨文化的传承开辟了富有价值的思路与启示。
珠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李南波指出,珠江街道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南沙,在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同时,还要积极挖掘本土文脉,探索文化传承新思路,依托水乡文化、华侨文化、知青文化为底色,建设自然与人文水乳交融的“农文商旅”融合新图景。
向优而兴,绿美珠江
珠江街道是南沙区农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广阔的产业空间以及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农业业态。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系教授王福昌通过对珠江华侨农场到南沙都市农业实验园的深入探究,讲述了珠江街道农业在不同时代的变迁,指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方向。
大地为纸,躬耕作答。近年来,珠江街道深挖农业潜力,加快农业项目招商,强化农业产业建设。围绕“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发展要求,启动“前锋水乡”新乡村示范带项目,构建“农业基底+文化赋能+商业增值”新型消费场景,进一步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与发展。2025年初,《珠江街道农业产业地图》正式亮相,以卡通元素形式充分展现辖区农业产业全貌。玉露蜜瓜、玉露湾龙虾、绿亨樱桃番茄、卡尔森火龙果、正安黑珍猪等特色农产品“一图俱全”,让市民快速了解珠江街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获得游玩指南。
展望未来,腾飞珠江
会上,广东少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生物工程系副教授魏韬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珠江街道生物医药产业不仅站在了快速发展的风口浪尖,更有望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前景。
作为南沙战略平台最多、政策叠加优势最强、产业基础最完备的发展热土,在《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政策引领下,珠江街道锚定产业发展目标,向“高”向“新”发力,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广东医谷、中大药谷、产发科创谷、广州产投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化创新载体平台,为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生态集聚区注入动能。
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鲁辉表示,珠江街道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因此,要将这些历史传承好、梳理好,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下,做到与时代同行。同时,她总结到文化传承的目的是重视过去,珍惜当下,共创未来。
从广纳归侨、知青的珠江华侨农场,到如今的枢纽新城、科创高地,珠江街道携带着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不断书写着追梦奋进的故事。
接下来,珠江街道将进一步梳理辖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前辈砥砺深耕的优良品质,以更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紧密的融合驱动发展,通过智能制造与生物医药双赛道并进,让城市功能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为“图南筑梦”蓄势赋能。
撰文:余妍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