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a0e9948d044e66a6a0f31d88261409.png)
南方有“+音”,与您准时相约。
2023年,当时88岁的林宝山带着一张折叠凳子,来到广州老城区地铁站的出站口摆摊卖书。
他在身旁的红色消防柜上摆上两本自己翻译出版的书,又在一旁竖起一块简陋的牌子,上面写着:88岁高龄作家签名售书会友。
有人买书,他就会签名写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场“特殊签售会”,已持续20年。
最近,年过九旬的林宝山仍坚持在广州街头摆摊,被不少网友“偶遇”。
耄耋之年的林宝山,其人生经历和故事,激励着许多年轻人,网评赞叹,高龄的他依旧积极、上进、纯粹,有“少年的灵魂”。
他说:“卖书以后,我忘记孤独。”
“我翻译的书,有没有兴趣看看?”街头,面对步履匆匆的路人,这位老人轻声地喊道。
“出版了的书,我不想只在书店里卖。”林宝山十分珍视自己的作品,他希望,自己的书有更多人看,更多人喜欢。于是,林宝山想到了一个更直接、更接地气的方法——自己到街头售卖。
“到街头卖书,认识更多的人,这让我的生活更充实了。”林宝山喜欢到街头卖书,他享受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和成就感。来自路人的认可,特别是年轻人的认可,让其很感动,也更乐此不疲。
他的“粉丝”还给他建了书友群,还有读者把自己的读后感发在群里,他非常开心,也非常感动,为有人喜欢他的书,更因为年轻人有这么高的读书热情。
遇到年轻的读者,他卖出书的时候还要多嘱咐几句:“一定要看完哦!”
2024年底,林宝山回到家乡汕头,在街头卖书结交朋友。
2024年底,林宝山回到家乡汕头,在街头卖书结交朋友。
1987年,林宝山在阳江一家医院当了29年的医生后,调到一家医学杂志做编辑。当了8年编辑后,1995年,林宝山退休了。
退休后的林宝山,一头扎进文学创作中。他先是和妻子杜玲芳一起继续写一些医学科普类的文章,并结合之前的一些作品,结集出版了他的处女作《科海采珠》。
1997年,林宝山的妻子突患疾病。为了分散妻子的注意力,减轻痛苦,也为了排遣寂寞时光,林宝山找了一本美国出版的短篇故事杂志,他每天护理完妻子就坐在病床边,将翻译好的故事读给妻子听。
这些陪伴妻子最后时光的故事,这些充满爱意的文字,集结成林宝山的第一本文学类小说《寻找一个人》。
这本书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好。他又陆续创作并出版了长篇小说《为了他的孩子》《缘来在破晓》等。
除了读书、写作,林宝山是一位爱好广泛的人,他喜欢旅游、热爱唱歌。他的爱好,伴随着他的一生,成为生命中斑斓的色彩。
他的旅程丰富多彩,北美、南美、非洲……每到一个地方旅行,他都会拍摄一些旅途中的风景;他喜欢唱歌,家里有成套的音响设备,也会把自己的歌声刻录成光碟。
林宝山收藏了和读者们的合影。
林宝山收藏了和读者们的合影。
“松弛”是今年的一个网络热词,91岁的老人林宝山给出了正解。他说,一定要看书,多走出去,看看世界,人的见闻多了广了,自己生活就松弛了。
“活得比我还年轻”“活成了我羡慕的样子”……不少老年人的状态,甚至让年轻人自叹不如。为什么他们能打开如此精彩的“下半场”?
有人说,生命只要存在,就会努力成长、繁衍和拓展,这是一种本能。在这种本能下,即使是老年人,也可以爆发出超乎想象的能量。
不把年龄当负担。孔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不把时间当流水。退休之后,有的人从零开始学外语,有的人一点一点敲出了几十万字的小说,有的人开启了说走就走的旅行……
不把“别人说”当包袱。年龄越大,人们越懂得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包袱,打开真实的自我,专注于自身的需求。
91岁的老人林宝山开朗随和,自立自强,热爱不减,学习不怠,进取不断……没有固步自封,更没有孤独失落,他展现出了岁月积攒后的另一种状态——像被时光打磨的银器,不耀眼但熠熠光辉。
老去的模样有很多,我们可以选择“很好看”的那种。希望更多老人以精彩的“下半场”书写自己的美丽人生。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综合汕头橄榄台、青岛宣传、南方+客户端、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
整合:毛帅楠
主播:张家驹
录制:黄泽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