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运河儿女青春奋斗故事?揭秘《北上》创作幕后

作者 张思毅 2025-03-24 21:08

近日,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北上》正在央视一套黄金剧场、爱奇艺等平台热播。该剧不仅在近三年全国卫视频道首播黄金剧首周收视率中排名第一,后期收视也持续位居同时段第一。

这部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的年代剧,以大运河文化为背景,演绎时代发展下一群“90后”运河儿女从青春懵懂到北漂奋斗,最终回归家乡守护运河的故事。

在国产剧历史上,以运河为主要故事背景的剧集屈指可数。如何在剧中既凸显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令这群运河儿女的青春奋斗故事与更多观众产生共鸣?《北上》总导演姚晓峰、总制片人谭君平等主创近期接受南方+记者采访,讲述了该剧的幕后创作故事。

创作起源:运河儿女的家乡情结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令无数人振奋。

“中国大运河”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提出的专属名词,由三条人工运河组合而成,“隋唐运河”、截弯取直后的“京杭大运河”和从杭州到宁波的“浙东运河”。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人工水道,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人民伟大智慧的重要标识。

电视剧《北上》的创作起源于总导演姚晓峰的一个愿望:他就在运河畔长大,一直“想做个家乡的故事”。直到他读了徐则臣所著的《北上》,从中找到了将运河故事搬上荧屏的可能。

在大家的印象里,运河大多只是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一个知识点,或是纪录片中的一段历史缩影。以运河为主要背景的文学作品,也较为少见。而在著名作家徐则臣笔下,运河不再只是历史中的存在。

我看到《北上》这本小说的时候被打动了,觉得它是可以改编成一个影视作品的。”早在《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和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前,姚晓峰便与徐则臣见了面,促成了这次改编,“做这部剧的想法完全是自发性的,可以说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载体,在这个载体里,可以有无限的空间让我去实现自己对运河、对家乡的回报。”

在姚晓峰看来,运河就是《北上》这个故事的灵魂,“没有运河就没有北上”。虽然成长在运河之畔,但姚晓峰此前并没有认真、系统地去了解过与自己朝夕相伴的运河。直到2014年运河申遗成功,姚晓峰才了解到,运河在2000余年历史中,还承担了交通枢纽和政治纽带的重要作用。“我希望通过这部戏,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运河,喜欢运河,去探索运河。

《北上》总制片人谭君平曾打造过《倾世皇妃》《16个夏天》《生活万岁》《大生意人》等剧集,目前是爱奇艺爱上乐工作室总经理。她在听到姚晓峰对《北上》的创作想法后,觉得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项目。

“我自己觉得它在改编上,可能会非常考验文学创作。因为毕竟(小说)它整体讲述的是一个寻根的过程。你要跟现在的作品,或是现在当下大家喜欢的东西去融合,或者是让大家产生共情,其实是非常需要找到对的点,不然这个改编会让大家有距离感。

后来,另一个在运河边长大的人、著名编剧赵冬苓也加入主创团队。她与姚晓峰的强强联手,为进入剧本改编瓶颈期的《北上》剧组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思路。

改编思路:保留原著精神,以年轻视角着墨

小说《北上》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的百年“秘史”。故事的时间线跨越百年,改编难度也大大增加。是完全忠实于原著,还是在忠于原著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成了《北上》剧本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难题。

“我觉得就是追求在精神上和原著保持一致。”赵冬苓的改编思路是忠于原著精神内核,通过“90后”年轻人的视角去呈现现代化浪潮来临后运河人家的生活巨变。

姚晓峰也赞同赵冬苓的想法:“我觉得乡愁是每一个离开家乡到外地闯荡的人的共同的主题,然后我想更重要的是,通过每一个个体的成长,来呈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姚晓峰认为,如今“90后”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主力军,也是影视观众中的主要群体,是时候写一写这一代人的成长史了。

于是,电视剧《北上》便以女主角夏凤华(白鹿 饰)的视角展开:运河边的花街小院里,居住着五家人,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夏凤华、谢望和、邵星池、周海阔,以及10岁才被接回奶奶家的马思艺,既是同班同学,也是最好的玩伴。后来又有同班同学陈睿加入,六个运河儿女一起长大,从青春懵懂到北漂奋斗,最终又决定回归家乡守护运河。剧中出现的“超女”、QQ等细节,也勾起了不少“90后”观众的青春回忆。

“我觉得每一代人的年轻时候,都会让新一代年轻人产生共鸣。因为青春是大家共有的。所以我们在选取视角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抓取青春。”姚晓峰说。

群像塑造:展现邻里真情,刻画人间烟火

“从开播到现在,每天都有非常多不同年龄层的朋友发微信给我,告诉我剧里的哪一个桥段特别像他们的小时候。”谭君平笑道,“我们在创作时担忧的就是怎么让大家去相信这段故事,同时又能温暖、治愈大家。现在每天接收到的这些反馈,都令我们整个主创团队非常欣慰。

温暖、真实,烟火气满满——这些关键词在《北上》的好评中频繁出现。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剧中对花街小院众人细腻、用心的群像塑造功不可没。

“对每家(的塑造)都倾注了心血,都有巧思。因为这很难拍,六家人,每家有每家的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姚晓峰坦言,剧中群像塑造的难点在于刻画出每个主要人物的个性,让观众不觉得雷同,但又要让观众有共鸣,能够在角色身上看到一部分的自己。

他也认为,塑造好人物群像,是让《北上》整个故事立住的关键:“人的性格决定命运,因人而生事,先把这些人长在心里,再把环境搭好,在这个环境里,这些人自然而然地就是发生了一些事情。

为展现真实的生活质感,《北上》剧组历时半年深入运河沿岸实地采风,在一片空地上平地起高楼,从无到有,搭建起一座理想中的“花街小院”,并以万件生活旧物,复刻出上世纪90年代大运河畔的市井烟火,用真实的细节,让观众能在镜头推移中,触摸到时光褶皱里的温度。老中青三代演员同框,演绎的运河人家既接地气又充满人情味。

《北上》开播之际,剧中一段长达4分钟的长镜头就在网上引发热议:夏凤华带着初来乍到的马思艺去各家认门,从谢家的木门到夏家的小院,一镜到底串起了花街小院各户人家的故事,也让观众能够迅速了解每一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拍摄这场戏时,姚晓峰坚持要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尽管调度难度非常大,但他认为这是必需的。“我觉得这个戏最重要的是,让观众能够迅速认识这个院子里所有的人。只有迅速建立起对他们的认识之后,你才会被带进故事里,才会深深地爱上他们。

女主角夏凤华是串起整个花街小院的灵魂人物,身为“花街小太阳”的她是一个外表看似大大咧咧,实则内心非常细腻的女孩。“她坚韧、潇洒,从不内耗,清醒独立,这一点非常吸引我。”饰演夏凤华的青年演员白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剧中,夏凤华用毫无保留的爱保护着身边每一个人。对马思艺、谢望和等花街小伙伴,她肝胆相照,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虽然学习不是特别优秀,但她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父母,竭尽所能地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以她的视角呈现的花街小院里人与人之间最简单、朴素的温情,亦打动了很多观众。

这种温暖、互助、其乐融融的邻里关系不仅温暖人心,还引发了许多思考。“我觉得这种温暖的邻里关系,是现代人最为珍贵的东西,也是最稀缺的东西。虽然这种邻里关系已经很少见,但在我们小时候是存在的。”姚晓峰表示,在《北上》中着重呈现这种如今较为稀缺的邻里关系,是为了重新唤起大家对爱的渴望。

“《北上》这个故事是关于缘分的。原来花街这群人为什么好?是因为他们百年以前就认识,又来了一条船,生活在一个小院。这是非常浪漫的。我希望大家能在这样的温暖、真情里,看到一种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张思毅

编辑 钟烜新 张会玲
校对 谢日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