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医路传承”丨罗湖住培-带教老师篇⑥

作者 曾南希 2025-04-25 15:54

教学老师 熊芬

“教学相长,医路传承”

白大褂左胸的口袋里,常年装着两种颜色的笔——黑色记录病程,红色圈画教案。色彩的碰撞,恰似住培师资的双重身份:既要在生死场中执刀救人,又要在杏林荫下执笔育人。无论哪个身份都具有重大责任和挑战,而临床住培师资同时具有这双重身份,挑战则成倍增加。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过程中有困难挫折,有痛苦失败,但最终还是逐渐成长,收获颇丰。

角色转换

从医学生到医师再到老师

2014年,我国正式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我在2015年进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开启了为期3年的全科住培之路。这三年是我医学道路上至关重要的奠基阶段,我遇见了许多良师益友,同时也对全科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规培结束后,我来到了罗湖医院集团工作。这里,成为了我职业生涯的新起点。如果说住培3年是奠基阶段,那接下来的3年则是夯实阶段,这时候不再是医学生,而是一名医生,需要自己独立开医嘱,和病人及家属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沟通病情。虽然忙碌,但是我的临床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一方面需要构建覆盖多系统的病种知识网络,另一方面更要掌握连续性健康管理的技能。面对纷繁复杂的临床症状,我们既要在头痛发热中鉴别危重病症,也要在慢性管理中预防并发症。这种诊疗过程固然充满挑战,但当通过蛛丝马迹解开疑难杂症的谜题时,那种抽丝剥茧的成就感无可替代。

2020年,罗湖区人民医院成功获批成为第三批住培基地,推动我职业生涯的拓展。为了做好带教准备,同年我获取了省级住培师资证书。2021年,医院开始招收第一批全科专业住培医师,而我,也解锁了临床带教老师这一角色。在这之前,我从未系统地接触过教学工作,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

在教学初期,我常模仿导师当年的带教方式:在日常诊疗中碰到重要的临床知识立马讲给住培医师听,同时利用值班间隙系统梳理知识点。但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我逐渐意识到这种带教模式存在局限性——不同学员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我发现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有些住培医师会神游,碰到讲解过的知识点总是记不住。经过和学员深入沟通,我了解到他们不喜欢被迫接受知识点,更喜欢在实践运用时来消化。

正如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言:“教育不是填满桶,而是点燃火焰。”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我参加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学习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在这之后我不再盲目地讲解知识点,而是根据住培医师的特点、意愿在合适时机有选择性地引导思考。

教学相长

在实践与反思中传递医学薪火

双重身份带来的责任和压力推动我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精进。一开始,我由于经验匮乏,常常出现教学时长不足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于是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我都会反思这次是什么问题,然后下次改进;同时向经验丰富的教学前辈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和时间管理技巧。此外,每次教学活动前,我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学习新的指南,查阅文献资料。随着一次次的锻炼,我的教学能力逐渐得到提升,教学活动受到了住培医师们的广泛好评。

正所谓教学相长。在为学员们解析疑难病例时,我发现自己对临床工作的理解愈发透彻。在广东省医师协会举办的2024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专业指导医师综合能力技能竞赛中,我获得了二等奖。这份荣誉,不仅仅是对我个人教学能力的肯定,更是对罗湖区人民医院全科教学工作的认可。它激励着我在教学领域继续精耕细作,追求卓越。

去年,我有幸前往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一)进修。这次进修,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难得的角色转换。在浙一,我再次站到了学员的角度去体验学习。从新的视角出发,我对教学有了全新的体会。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困惑,也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比如绘制思维导图、分享踩坑病例、叙事医学等。回来后,我将进修中所学所思所悟带回医院,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从住培医师到住培师资,再到进修医师,每一段经历都让我收获满满,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全科住培师资肩负的重大责任。作为一名全科住培师资,我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全科医生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医学的火种在一代又一代的住培医师中传递、延续。

统筹:郭悦

撰文:曾南希

编辑 王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