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 生态共创 向上突破 | 2025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无边界联合育人会议在华珠举行

华农珠江学院 2025-04-24 14:56

4月13日,由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主办,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承办的“数智赋能 生态共创 向上突破——2025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无边界联合育人会议”在华珠珠江剧院圆满举行。

本次会议聚焦“无边界联合育人”核心议题,以“数智赋能”为技术引擎打破教育资源壁垒,以“生态共创”为协作模式凝聚高校、企业及区域多元力量,携手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赛教融通”三位一体的人才成长新模式。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副会长、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李建华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副会长、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副校长袁炎清教授,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小青副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苏涛教授,广东金融学院李艳教授,广东省高校教学管理学会会员单位代表,超星泛雅集团广东分公司、罗洞工匠小镇的领导嘉宾以及华珠师生代表500余人参加会议,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数智共创 展望未来

01

袁炎清|华珠无边界联合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副校长 袁炎清

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副会长、华珠副校长袁炎清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成就。他指出,华珠以现代传媒影视艺术为特色,智能技术为支撑,致力于服务湾区数字创意视听传媒产业,坚定实施“高端化、全球化、个性化”发展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共建共享、无边界合作”的理念。他强调,高校要坚持“生态共创”的协作理念,打破传统边界,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学校深耕专业特色,聚焦湾区需求,构建无边界育人平台,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新活力。他表示,学校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之路,努力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02

李建华|数智时代育人实践路径的创新探索

▲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副会长 李建华

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副会长、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李建华教授在致辞中结合人工智能深刻变革教育生态的现状,系统阐述了数智时代育人创新的三维路径。她指出,通过构建“虚实融通教学场景、动态知识图谱体系、数据驱动评价模式”的数智赋能机制,可有效突破传统教育物理边界。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她认为需要建立“数据共享-课程共建-成果共赢”的生态共创机制,借鉴澳门城市大学的“校产无边界融合”模式和华中科技大学的跨文化虚拟协作项目经验,打造湾区教育共同体。她还特别提出“双师课堂”“元校园”等创新形态,倡导通过教师角色转型、管理模式革新,培育AI不可替代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

学术盛宴 共话前沿

01

叶桂平|发挥澳门作为 助推产教融合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 叶桂平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澳门产业与高校的无边界育人”话题展开分享。他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磅礴力量,是推动高等教育向上突破的重要引擎,在教育形态、教学模式、科研发展等方面带来了深刻变革。他认为,作为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面对湾区建设进程中对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求,澳门应发挥自身所长,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此,他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育人目标,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是培育优良师资,提升教学质量,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和模式,推动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三是加强国际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和应用;四是加大与大湾区城市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互补、协同创新,共同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02

王小青|跨文化教育促进国际化人才培育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 王小青

华中科技大学王小青副教授从在地国际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大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能力的发展问题。他表示,现阶段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大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对此,高校要加强跨文化教育,尤其是加强学生的外语学习,继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适应能力;同时要开设具有国际元素的多样化课程和丰富的国际课外活动,为中外学生的交流互动提供更多机遇与平台,全方位培养国际化视野。

03

苏涛|AI全方位赋能高校教育教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苏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苏涛教授围绕数智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数智赋能高校教育教学、AI+融合增效与变革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AI赋能高校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目前,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教育领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利用智能技术,高校可以实现智慧教育从发展理念到实践形态的飞跃,既为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给教育改革注入新鲜活力。如深入探索AI赋能的督导模式,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线上和线下全方位实时的教学质量监测,推动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04

李艳|智慧课程创新育人之路

▲广东金融学校教授 李艳

广东金融学院教授李艳根据人工智能发展情况,分享了智慧课程数智化的创新实践。她提到,智慧课程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开展场景化教学并实现过程评价的教育形态。因此,智慧课程建设是推动素质教育创新的关键路径,其建设核心在于构建课程数字知识图谱与AI智能体,打造“师-生-机”三元交互的教学生态,培养学生驾驭AI的能力。她表示,智慧课程将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提升学生AI应用、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创新及实践能力,同时推动教师角色转型与课程内容重组,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双重方案。

05

权中刚|助力高校智慧课程与专业建设创新

▲超星泛雅集团副总经理 权中刚

超星泛雅集团副总经理权中刚围绕智能体引擎赋能教学个性化、知识图谱引擎驱动精准教学、任务引擎重构学习模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深入探讨AI智能赋能高校教育创新的实践路径。他指出,智慧课程建设应推动构建大模型与专业知识库融合,促进学情精准分析,同时知识图谱的构建也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借助结构化任务链,高校能够整合教学资源,助力专业化教学,为AI赋能课程创新与专业建设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以数智技术为引擎,以生态协作为纽带,以价值共创为目标在本次会议中,华珠系统地展示了其在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区域教育竞争力方面的实践成果与责任担当,不仅为人工智能时代培育兼具AI思维与跨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更为构建跨校、企业、区域的无边界联合育人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超越物理边界的教育实践,是对知识生产逻辑的重塑,也是对人才培养价值链的深度再造。

会议的圆满举行,标志着华珠在高等教育范式重构中迈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关键一步。展望未来,华珠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坚定实施“高端化、全球化、个性化”发展战略,携手各界同仁,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之路,为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与繁荣贡献智慧与力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