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永庆坊文化地标,聆听清末民初的粤港合作往事

作者 郎慧 2025-04-26 06:31

4月20日,由中共荔湾区委宣传部、荔湾区国家档案馆、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荔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承办、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粤剧艺术博物馆协办的“荔泮芳华”系列活动2025年名家讲座第一场(总第10期)在粤剧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

本期讲座嘉宾丁新豹教授,是知名的香港历史学者,曾任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现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名誉助理教授、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客席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及名誉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香港华人社会史、孙中山与香港、近代澳门及广州、东南亚华侨史等。

十九世纪东华医院总理在医院大堂合照

十九世纪东华医院总理在医院大堂合照

开讲前,荔湾区国家档案馆向丁新豹颁发荔湾历史文化研究特聘专家聘书。相关专家学者和市民朋友一百余人参加讲座。

在20世纪初的动荡岁月中,粤港两地虽受政权更迭、战火频仍之苦,却因民间商业力量的深度联动,谱写了一曲跨越地域的共济长歌。丁新豹以“清末民初的粤港合作:东华医院与广州善堂”为主题,深入探讨了香港东华医院与广州九善堂在特殊年代背景之下的复杂互动联系,以及在医疗、赈灾、民生等领域的合作轨迹,剖析清末民初时期粤港两地的紧密合作,为我们窥见商人群体在粤港两地社会深层次的商业交流、人员往来、民间交往渊源中所处地位及作用。

香港东华医院之创立

讲座伊始,丁新豹简明扼要阐述了香港东华医院创立之过程。东华医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851年建于香港太平山街的广福义祠,最初用于安放灵位,后成为贫病者的栖身之所。因卫生环境条件恶化,华人领袖倡议集资建院,获得港督麦当奴的支持。香港华人领袖、各行精英在仁记洋行买办梁云汉(鹤巢)、和兴金山庄创办人李璇(玉衡)、瑞记洋行买办陈桂士(瑞南)等华商的倡导之下加入捐建,1870年东华医院正式奠基成立。至1872年,东华医院落成启用,成为香港最为重要的慈善医疗机构。每年各行精英推举该行代表加入东华医院董事局,所以东华医院的总理都是香港工商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香港东华医院与广州善堂之合作

接着,丁新豹谈及东华医院与广州善堂间的渊源与关系。当时香港的商人多来自广州,他们除了在香港做生意,在广州也有投资。不少学者甚至形容大部分的香港商人为粤商的分支,事实上,大部分东华医院的总理同时为广州善堂的值事。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令粤港慈善机构之间的合作非常顺畅。

从内地善堂的组成、东华医院与他们的合作事项和运作模式,都看出两地慈善团体合作无间。东华医院的董事与广州九善堂(通常指方便医院、爱育善堂、惠行善堂、广济善堂、广仁善堂、崇正善堂、述善善堂、润身善社和明德善堂,其中五家位于今广州市荔湾区)的创办者存在大量重合。

如1871年的爱育善堂创建首事名单中,东华倡建主席梁云汉、总理陈美扬和陈桂士皆位列其中,东华倡建总理李璿和历任主席或总理的黄羽仪、卢庚扬也处协理值事名单里;1899年的方便医院倡建总协理芳名列中,也有历任东华主席或总理的招雨田、卢佐臣、蔡松川等14人之身影;1890年的广仁善堂创建芳名列中,东华倡建总理邓鉴之、李玉衡和梁培之等历任东华主席或首总理多人均有出现;1898年的崇正善堂倡建总协值理名单里,历任东华主席或总理的卢佐臣、阮蔼如、阮荔邨等15人也位居其中。

丁新豹进一步提及,当时的广东,粤港商人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举足轻重,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为广东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他利用大量档案文献资料中斑驳的会议记录,为我们见证了民间力量在政权真空期的历史担当。香港东华医院与广州九大善堂通过紧密的协作,在赈灾济困、赈济武汉兵燹、赈济东江兵燹等方面,协同共济,为两地民众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

省港澳联合赈灾组织

丁新豹重点谈到,东华医院与广州善堂有诸多跨区域的联合赈灾活动。例如1907年,广东灾荒,广西禁止食米出境,加上安徽芜湖食米失收,食米来源只有依靠安南(越南)。当时广州九善堂联合总商会、七十二行商及东华医院开办平粜总公所(设在西关十七甫爱育善堂内),把集结善款汇港,由香港公源行前赴越南购米运回,然后开办全省平粜,让平民百姓在食米供应不足、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解决粮食问题。公源行是香港有名的米行,其主理人曾多次出任东华总理。

1919年,广东再次遭逢米荒,安南与暹罗(泰国)又禁米出口,再加上日本因食米失收,需要从东南亚大量输入食米,影响了香港及广东的食米供应。在东华医院的支持下,广东各界联合组成广东粮食救济会,主席为广州沙面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伯(陈后来为东华主席)及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简照南。

在洽购食米过程中,1909年的东华主席刘铸伯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他首先拍发电报予北洋政府总统冯国璋,向安徽政府施压。同一时间,香港的商人亦拍发电报予梁士诒,希望他能说服安徽政府把食米输入广东。在此前华北旱灾,东华医院曾大力帮忙赈灾。冯国璋感念东华医院善举,出手相助。

梁士诒则是少数北洋政府内的广东人,他是交通银行创办人,是北洋政府的“财神”,曾居香港,与刘铸伯有交情。刘铸伯找梁士诒帮忙是因为梁与安徽省长私交甚笃。在各方努力斡旋下,芜湖米成功输入广东。

由于香港亦遭米荒,东华医院请陈廉伯帮忙,把广东所存的一万担芜湖米运港解困。当时东华医院代表李右泉及谢家宝赴广东接收,再请省港澳轮船公司及源安轮船公司免费代运。谢家宝为日本邮船公司买办、何甘棠的女婿,因此能利用本身关系,玉成其事。可以见到,广东商人通过庞大社会关系网络的相互帮助,成为赈济成功的关键所在。

慈善以外的事务

丁新豹介绍,慈善之外,东华医院亦会涉及到地方社会的其它事务。例如1911年武昌起义后,江孔殷曾向东华医院去电请派代表参加公议 “宣布共和条件”,东华医院则认为“本医院未便干涉”。东华医院与海外华侨联系紧密,曾多次通告墨西哥、古巴等埠禁止华人入境的消息。

广州商务总会亦曾致函东华医院核实英国属地北婆罗洲(今属马来西亚)水土条件及华人前往耕种是否相宜的消息。1917年7月,海军总长程璧光应孙中山之邀率海军第一舰队南下广州支持护法运动,声威卓著,却不幸在次年2月26日遭暗杀身亡。为纪念程公,东华医院参与推动铸造程璧光铜像,以表哀思。

1919年,旅京粤东会馆致函东华医院,呼吁联合阻止广东当局拆毁广府学宫明伦堂,强调此举破坏千年古迹、违背伦常,引发绅民强烈抗议。这些均体现了东华医院在海外侨务与协调广东地方社会事务中重要作用。

丁新豹的讲座引起了现场学者和市民朋友们的热烈反响,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观众朋友们争先提问、踊跃发言、积极互动,就讲座中的粤港早期合作,与丁新豹作进一步的沟通交流。

与会观众朋友们纷纷表示,丁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现实生动,从历史的视角展现了粤港早期跨地域协同合作的演变和发展脉络,呈现了粤港早期的合作交融缩影,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粤港两地社会深层次的商业交流、人员往来、民间交往之渊源,明晰商人群体在粤港跨地域中的联系纽带作用,进而了解香港东华医院与广州九善堂在动荡背景下的双向互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粤港合作在清末民初社会微观层面的早期实践,加深了大家对于粤港合作从来非常密切、由来都是一家的认识和理解。

南方+记者 郎慧

通讯员 荔宣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居伟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