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环境升级、全民共享,文明创建见证电白蝶变

作者 周梁 2025-05-27 20:38

5月23日上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广东省茂名市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大会还表彰了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其中,电白区观珠镇沙垌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电白区第一小学被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自2017年9月以来,茂名秉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理念,努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最终如愿摘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金字招牌。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亮丽的底色,也是城市发展的持久力量。作为茂名创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白区以党建引领破题、以环境升级筑基、以全民参与聚力,八年间推动城市文明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重塑了电白区城市面貌,也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的幸福指数。

水东湾红树林与城区相映成趣。何伟 摄

水东湾红树林与城区相映成趣。何伟 摄

党建引领 “红色引擎”激活治理新动能

“道路宽了,河水清了,绿化多了,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在电白区马踏镇下山村“小公园”散步的村民许叔笑着说,“政府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大家真切感受到文明建设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近些年,在茂名市委、市政府带领下,电白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文明创建作为检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实践地。

一院一美景,一户一画卷。“绿美庭院”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

一院一美景,一户一画卷。“绿美庭院”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

以马踏镇下山村为例,当地成立了党员先锋队,一方面承担起村里环境整治的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党员联户”制度,挨家挨户宣传文明创建理念,收集群众意见。党员们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周边群众,在他们的努力下,村民们从最初的观望者逐渐转变为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形成了“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良好局面。现如今,昔日垃圾堆积、污水横流的卫生死角,早已变身成为集休闲、教育、宣传于一体的“党建公园”。这样的转变,正是电白区“党建+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模式的生动缩影。

在沙琅镇,党建引领成果同样成效显著。走进沙琅镇尚塘村,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四小园”令人眼前一亮。“以前村里杂物乱堆,现在环境变美了,大家生活得更舒心!”村民李阿姨感慨道。

尚塘村通过党建引领,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以“村民议事项目”为载体,创新“三二一”工作法。搭建村民议事平台,通过“四议两公开”制度,自筹资金打造家禽圈养点,将道路黑底化、硬底化,清理垃圾、治理污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村规民约,开展评比活动。一系列举措让当地人居环境和文化品位得到质的飞跃。

小良镇白沙村委会附近,万木峥嵘,郁郁葱葱。张鹏飞 摄

小良镇白沙村委会附近,万木峥嵘,郁郁葱葱。张鹏飞 摄

通过各镇村因地制宜的党建引领实践,电白区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文明建设工作网络。各镇既彰显特色亮点,又形成协同效应,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明效能。

电白区委、区政府更是将文明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区委常委会会议和区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文明创建工作,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资金保障上,将文明创建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统筹调配资金,为文明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后盾。同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五级网格化管理机制的优势,构建起“区—镇—村—网格—户”的五级联动体系,保障文明创建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力求不留死角。

相关机制创新所取得的成效,也助力电白区入选农业农村部第四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全国县域社会治理百佳典范,马踏镇获评省信访工作示范镇,沙琅镇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2024年茂名市电白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

2024年茂名市电白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

环境提质增效 从“补短板”到“造亮点”

“以前上班得绕路半小时,现在‘半截路’打通了,每天能节省近20分钟!这真的是民生大实事!”家住电白城区的陈女士,对“15+N”断头路打通工程赞不绝口。

昔日,十多条“断头路”横亘在电白城区,不仅堵死了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更像“绊脚石”般制约着城市品质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电白区奏响打通“半截路”攻坚战。随着15条“断头路”“卡脖子路”相继贯通,原本如鲠在喉的梗阻路段成为了康庄大道。与此同时,多条主次干道的新建与改造工程同步推进,彻底改善了市民的出行环境。

出租车司机杨丰年对此深有体会:“以前在万达广场附近拉客,最常跑的迎宾大道经常堵车,客人和我都闹心。现在凤凰大道、龙泉路这些断头路一打通,迎宾大道的交通压力小多了。路好走了,订单也变多,收入跟着涨!”

万达广场和传湾新天地商圈。何伟 摄

万达广场和传湾新天地商圈。何伟 摄

电白的城区提质行动,不仅聚焦路网“大建设”,更在精细化治理上持续发力。

电白主城区老旧小区密集,无物业小区占比高,一度是城市提质发展的“硬伤”。近年来,电白区委通过“深改微改”激活老旧空间,根治“城市病”。

针对44个“深改造”、258个“微改造”的老旧小区,电白摒弃大拆大建,注重功能焕新:通过管线入地,消除“蜘蛛网”乱象;盘活闲置空地,划设汽车、摩托车停车位;整治翻新建筑外立面、黑底化小区道路、增设篮球场等运动休闲设施……这些“小而美”的改造,让居民告别“脏乱差”,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惬意生活。

水东街道外贸小区换新颜。何伟 摄

水东街道外贸小区换新颜。何伟 摄

农贸市场升级让“菜篮子”拎出幸福感。“我住在这附近,每天的菜都是在这市场买的!”孙姨见证了上排垌市场的改造全过程。她感叹道:“到处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市场宽敞、卫生了,购物更便利了。”换新姿、亮新颜,农贸市场正由曾经“脏乱差”的集聚地,蝶变为“高大上”的文明窗口,不仅给市民带来了更多便捷和舒适,文明理念和健康消费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播。

绿化建设方面,电白区也交出亮眼答卷。傍晚的御湖公园,市民在沉香文化长廊悠然散步,孩子在全民健身区嬉戏。这片曾遍布鱼塘和荒地的区域,如今已成电白新地标。

近年来,电白区御湖公园、海湾湿地公园等大型生态项目相继落成,东湖、西湖公园设施全面升级;绿化升级道路33条,建设村庄绿化景观路133条、绿美示范带46公里;打造村庄公共休闲绿地71处、美丽庭院8822个。形成了“一核三区五带多点”绿美电白生态格局。

东湖公园文明长廊。何伟 摄

东湖公园文明长廊。何伟 摄

全民共建共享 文明实践涵养“内生动力”

五月初夏,一阵裹挟着草木清香的晚风,让电白褪去白天的“暑气”,更显活力与清新。穿行于社区广场,孩童在健身器材旁嬉笑玩耍,“志愿红”手持扫帚清扫落叶;商业街区里,商户自觉落实“门前三包”,玻璃橱窗映照出整洁街景;南海之滨,海滨大道游人如织,垃圾分类投放点前,人们有序分类、轻投轻放……鲜活的画面、文明的气息,编织成电白最美的风景线。

志愿者队伍是电白文明实践的先锋力量,据统计,全区共有实名注册志愿者29.1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1749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638万小时。

电白城区交通要道,志愿者正和交通部门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电白城区交通要道,志愿者正和交通部门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每天早晚高峰时段,在电白城区各主要路口,都能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手持文明交通引导牌,耐心劝导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儿童安全过马路。“刚开始劝导时,部分市民不太理解,但时间长了,大家都养成了文明出行的习惯,现在闯红灯、乱穿马路的现象少多了。”志愿者王大姐说。

“志愿红”的身影不仅活跃在城市,更似细密的针脚,融入到乡镇社区的肌理脉络中。在霞洞镇,“银龄关爱”志愿服务项目持续温暖着当地老人的心。志愿者定期上门,为独居老人打扫房间、采购生活用品,陪老人聊天解闷。72岁的独居老人陈伯拉着志愿者小李的手说:“每次你们来,我这冷清的屋子就热闹起来了,心里也暖乎乎的。”

志愿者正在清理河道周边垃圾。

志愿者正在清理河道周边垃圾。

在电白,崇德向善的风尚日益浓厚,移风易俗的进程则见证着人们精神文明的不断成长。其中,“有喜事,来种树”活动在电白已蔚然成风,成为文明实践的一张亮丽名片。

今年年例期间,“办年例来种树”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在小良镇北庄村,村党组织书记带领群众在进村主干道种下50多棵“年例树”;林头镇章班村村民自发购置160多棵树苗,种下一片“年例林”;麻岗镇茶亭村更是全村男女老少齐动手,清理村庄“四旁”“五边”杂物后,种下160多棵“年例树”。

除了“办年例来种树”,今年以来,电白区还广泛开展“有喜事来种树”“外嫁女回娘家种棵树”等主题植树活动。如七迳镇以春节外出乡亲集中返乡为契机,大力宣传鼓励外出乡亲能人通过志愿服务、捐资捐树等方式参与绿化建设,共动员捐资捐物捐苗10多万元。

520海誓山盟 爱在电白(南清)集体婚礼,一对新人正种下专属“爱情树”。龙摄影供图

520海誓山盟 爱在电白(南清)集体婚礼,一对新人正种下专属“爱情树”。龙摄影供图

“举行‘有喜事来种树’活动,发扬有喜事来种树的传统,太有意义了。”马踏镇一名参与植树的乡亲说,“将生态文明理念与传统习俗、生活喜事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城市的绿色底蕴,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居民的环保意识,让植绿、护绿、爱绿成为全民共识与自觉行动。”

仅2025年春节期间,电白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群团组织等开展多形式义务植树活动68场次,参与植树活动8867人次,种植蓝花楹、铁冬青、秋枫、和顺等1.8万多株,打造“先锋林”等主题林36个。

■特写

“好心文化”薪火相传

在占鳌小学的校园里,王占鳌故事浮雕、王占鳌事迹展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墙,文明校园主题宣传长廊等,每一个展板都默默散发着占鳌精神。“好心”文化长廊里,巾帼英雄冼夫人、电白好书记王占鳌等电白历史人物的好心故事,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扎根于电白的“好心文化”源远流长,是文明实践的深厚根基,已融入电白人民的血脉。如今,这一文化瑰宝正以创新姿态融入校园,成为青少年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近年来,电白区教育局为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走深走实,构建了“实践育人+文化浸润”的立体化教育模式,将校园打造为传承文明、涵养道德的沃土。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占鳌小学利用班队会,举行主题为“画说占鳌故事”的绘画展览,开展弘扬王占鳌精神主题讲故事、演讲比赛,在电白区省级小学校本教研基地成果展示活动中,多位老师的教学中有机融入王占鳌的精神品质进行讲授,多方位阐述“好心文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电白区第一小学课前的教室,伴随一阵阵清脆而明亮的朗诵音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响彻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电白一小通过思政教育第一课、道德与法治课等,让“好心”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校还邀请地方文化学者走进课堂,讲述冼夫人平定叛乱、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以及潘茂名在瘟疫横行时舍己为人、炼制丹药救助百姓的感人事迹。学生们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深刻理解“好心文化”内涵。

打破传统课堂边界,电白区教育局还协同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欣赏爱国主义影片、到茂名市内各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法治教育等社会实践,让理论“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同时,积极举办“好心少年”评选活动,从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热心公益等多个维度,挖掘身边的“好心少年”典型。开展“好心文化”主题艺术展演,通过歌舞、朗诵、书法、绘画等形式,深化学生对“好心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将好心文化融入校园思政教育,让他们积极参与文明创建,可以帮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而成为传承和弘扬‘好心文化’的新生力量。”电白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南方+记者 周梁 通讯员 崔小江 洪业允

除署名外,部分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