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风正,“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重任千钧,“十五五”时期已悄然走来。
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0月23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等数个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求。

霜降时节,祖国大地农事忙。
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四中全会承上启下,意义非凡。
从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到今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农民始终在党和国家的战略中有着不可动摇的根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是握紧大海潮涌中的“定海神针”。

广东省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新丰分会场的农机操作展示。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广东,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以及重要阵地。围绕“三农”问题,广东始终以排头兵姿态先行先试,于关键处落子,向高标准迈进,取得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迈向“十五五”,广东“三农”也必将在壮阔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关键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百县千镇高质量发展工程”领航破局
10月中下旬,秋风为广东带来了久别的凉意,也为广东惠州龙门县南昆山大观园带来一批又一批自驾游旅客。大观园里工作人员对一波波人潮应付自如,因为就在10月初他们刚刚经历国庆、中秋假期“大考”,7天接待游客约1.50万人次。
据统计,2025年10月1日至8日,惠州龙门县共接待游客总量43.48万人次,同比增长11.69%;旅游收入约2.08亿元,同比增长9.11%。如今,龙门县温泉小镇里建起了新民宿、田园果林间有了骑行道,这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景点,不仅成为了网红“打卡点”,也让村民打开致富新方式。

南昆山温泉大观园的骑马体验吸引不少游客参与。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2022年12月,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作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决定,以全省122个县(市、区)、1613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为主体,加快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变成高质量发展潜力板。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所推进的广东实践,其根本目标是要扭转资源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净流出的局面,激活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广东,统筹城与乡的发展,难度很大。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态势已久,区域虹吸效应逐年增强;另一方面,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跨越雷州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集聚地,内在藩篱根深蒂固,需要革命性、创新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为此,广东提出省市县镇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派出一批又一批“纵向+横向”帮扶队伍,持续做强县域产业转移能力,放大镇、村特色,让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下沉、下沉、再下沉,培育一批典型县镇村。如清远清新区三坑镇三和村,将整村资源打包流转打造特色民宿、带动村民增收,让原本的“空心村”激活美丽经济。2024年集体经济各项经营性收入达61.93万元。

三合村民宿外景。
此外,广东还创新提出以“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通过媒体、媒介连接城乡。在茂名高州,媒体人与12个荔枝主产镇签订协议,在荔枝季线上线下联动拓销路;在云浮新兴,媒体助力打造“新兴优品”区域品牌,新兴香荔实现丰产丰收;在汕尾陆河,“媒体+”塑造农产品新文化,推动陆河青梅、油柑等土特产等走进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地区……
展望“十五五”,城乡融合发展依旧是广东“三农”的主战场。根据规划,到2025年,广东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到2027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在东西部协作中展现“广东担当”
“真的很感谢,没想到能帮我们这么多。”回忆起今年年初的场景,吴克香仍历历在目。作为黔西南州赴惠州务工人员,她和另外84名乡亲在今年2月乘坐免费包机返岗,体验了一把从“出家门”到“进厂门”的全流程贴心服务。
免费包机是惠州市贯彻落实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贵州黔西南州与广东惠州两地人社部门在劳务协作方式和机制上不断探索、总结和提升。
产业共建、劳动力就业、农产品销售……5年来惠州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7.7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95.3亿元,实施协作项目724个,为黔西南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惠州与黔西南两地共同布局建设“7+1+2”共建产业园区(7个协作县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州级共建工业园、2个县级共建工业园)。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决定设立5年过渡期。5年来,国家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这“四支力量”的作用,东部8省市倾力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广东是其中的生力军。
在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江门新会携手当地政府开发“陈皮星油藤”产品,构建“育苗-种养-销售-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协作模式,以“媒体+”助力热销多个城市,带动村民增收;在贵州六盘水盘州市,中山小榄帮助当地打造“刺梨之乡·康养农旅”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带,协调790万元资金建设刺梨初加工生产线和冷藏库,实现种植刺梨超3万亩,年产值超3亿元,并成功创建省级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在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佛山顺德为当地引进培育农村职业经理人,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今年雷山县雷山县向15个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村集中发放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奖励75万元。
从八桂大地到黔山秀水,广东持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展现担当作为。今年9月,广东省党政代表团接连考察调研贵州、广西,指出要进一步查漏补缺、精准发力,助力协作地区实现稳定脱贫、逐步致富。

惠州荔农吴宇辉指导黔西南册亨县果农种植荔枝树。
而在广东省内,另一支帮扶队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亦不容小觑。去年,广东启动第二轮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更下达30亿元省级资金支持,提出坚持把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如今,活跃在全省各地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正串点成链,分层分类开展动态帮扶,让全省纳入“三类监测对象”(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占全量脱贫人口总户数均在1%。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面对部分地区帮扶产业的基础还不牢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抗风险能力仍然较弱,广东依旧要深度参与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等重点工作中,在乡村振兴这场“持久战”中展现“广东担当”。
关键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以岭南智慧农业实现强农惠农富农
纵观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不难发现,在“十五五”时期,国家对“新质生产力”再度提级。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无一不需要新质生产力作为根本支撑力。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发文称,“十五五”规划被外界视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转折点,而外界普遍认为从传统增长模式转向以先进技术和创新为核心的新增长范式,是未来中国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新模式。如何在全球经济频繁变化中,用好AI融合技术等科技生产力,是中国“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一步。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同样需要持续创建农业生产“新范式”——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等手段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
“广东有很好的农机制造基础,又有很强的机械制造能力,完全有能力成为农业机械制造强省。”在今年8月,广东省召开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会上的发言引发外界热议。
农业机械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支撑。《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粤强农装”工程,构建智能农机产业链创新体系。广东明确全省21个地市要将农机化指标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想方设法破局农机发展。

今年全省春耕现场会现场,现场展示农机装备。
眼下正值秋收。在韶关南雄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全南雄最大的稻谷烘干中心正马力全开,目前该烘干中心的日处理量为240吨,能服务约600亩的农田。当前,广东在四会、南雄、高州、海丰等地建设公共型稻谷烘干中心,逐步在产粮大县推广移动式烘干设备,整合资源实现年烘干服务能力40万吨。
除了推进烘干技术,广东还发力小型农机制造。众所周知,广东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且盛产水果、蔬菜。罗锡文认为,为加快推进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加强中小型农业机械制造,重点发展动力机械、水稻生产机械、蔬菜生产机械、水果生产机械和其他作物生产机械等。
在汕尾陆丰,甘薯移栽机、自走式杀秧机、薯蔓粉碎还田机等,让农民告别“一天弯下千次腰”;在广州从化,农业无人机助力鳌头镇打造万亩良田;在河源东源,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实现从育秧到收割全流程智能化。

河源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无人收割机可以实现田间精准作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现代农业在“十五五”时期的关键落子处。10月23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6年乡村振兴战略专项省级项目(第三批)入库申报指南》,面向全省启动项目申报入库工作,类型涵盖了农业科技与智慧农业。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朝向“十五五”,广东“三农”即将展开新的篇章。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韩安东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