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精神凝聚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2025-11-05 10:29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文|林伟健(哲学与国学研究学者,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会长,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会明确强调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增强精神凝聚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这是当前一项迫切的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工作。

凝聚力,从词义上来看,就是指凝结聚合形成的力量。这一概念本来是物理学用来说明物体内部之间的吸引力,后被引申至社会学、心理学及管理学领域。凝聚力现已广泛应用于团队、组织、国家和民族等场景,指群体或社会共同体内部成员因共同利益、价值目标或相互依赖而形成的内在聚合力,它使个体团结为有机整体,确保群体稳定与功能发挥。在社会领域中,凝聚力会在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体现出作用,而精神凝聚力则是从意识、观念等方面和意识形态的高度体现出来的特殊的凝聚力。

所谓精神凝聚力,就是指在群体中,由于情感的认同、思想意识的相对一致,产生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从而形成比较接近的理想信念趋向,产生内在的粘合力和内驱力,由此而使群体中的成员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内在自觉,从而推动达成共同的目标。精神凝聚力最原始的形态是个体的、分散的个人意识,经过不自觉的、发散式的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心理作用,对群体成员产生的精神层面的影响。这种影响,经引导、升华,可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种内在的、向心的精神力量,促使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为达成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增强精神凝聚力,就是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自为走向自主,从自生走向自强,开展卓有成效的、系统的引导、培植和建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从意识形态的高度,阐明增强精神凝聚力的重大现实意义。按照总书记的指引,我们要立足意识形态高度,把精神凝聚力的提升和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推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这为增强精神凝聚力指明了路径。当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要从多元的观念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形成社会价值观凝聚力。在多元观念并存的社会中,寻求价值共识、凝聚社会认同,是构建稳定和谐秩序的重要基础。社会观念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成员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难免存在差异甚至冲突,这本身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若缺乏一种获得广泛认可的价值基准,则容易导致价值观念失序与社会行为失范。因此,要在多元观念中探寻“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描绘出价值观念的“最大同心圆”,也增强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和稳定性,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凝聚在一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任务。必须通过持续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和榜样示范等途径,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凝聚人心、引领思想、规范行为的精神力量。

要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统一中,提升先进文化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内容、理念、智慧、气质和神韵,不仅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更能加深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强自信的深厚底气。要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红色文化相融合,与现代科技进步、信息社会演进所催生的现代文明相协调,构建具有包容力、引领力的先进文化体系。通过这样的融合与创新,进一步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

要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的转化中,彰显国家凝聚力。当代中国人对五千多年深厚绚烂的中华文化怀有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不仅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也是一种基础性的精神凝聚力量。然而,文化认同尚需进一步升华为对政治共同体价值目标与制度理念的认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推动从文化认同向政治认同的转化,不断增强国家凝聚力,是实现全体人民凝心聚力、同心同德的根本保障。

要从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向民族精神的升华中,凝炼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的整体,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守疆土,培育出深厚而执着的家国情怀。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家国情怀逐渐凝练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融合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特质,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指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体现为强大的亲和力、向心力与聚合力,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支撑全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中国人民坚不可摧的精神纽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理论频道


编辑 李育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